用5分钟穿越8000年,央视纪录片又一次吓我一跳

热点 2018-01-15 10:32        

​​不久前,我们还安利过央视的《国家宝藏》,但不得不说,央爸就是央爸。

这不,2018年的第一个月还没过半,就又用“国宝”放出了另一个大招。

一开播豆瓣评分飙到9.4分,零差评,直至第一季结束,还是没有丝毫下降趋势。

不卖关子——

什么,觉得还是讲国宝,没啥意思?

先别急着下定论。

且不说我国数千年的历史,国宝无数,只有看不完,不会看不腻。

就算是看在纪录片佳作频出的“央视”创造力上,也要把下面这些安利看完。

首先,《如果国宝会说话》并不是一部传统的文物科教片,它有着跟之前所有类似节目的显著不同。

比如,第一个不同——

它快!

这部纪录片虽说一共有一百集,但每集只有5分钟的长度。

泡面番的体量让你随时观看,且不会再有任何不耐烦感。

一顿饭时间,几千年从眼前倏尔划过。

看完第一季25集的时间也不过相当于一部电影。

又轻又快的节奏比过往的任何科教片都要适合年轻人观看。

而第二个不同——

它活!

比起之前冗长而繁杂的国宝记录片,这部纪录片是制作团队从300多万件文物、近百家博物馆、几十处遗址中精选出来的100件顶级国宝。

每一样国宝拿出来,都是一段中华文化变迁史。

比如第五集《寻龙诀》里的“红山玉龙”。

导演以“红山玉龙”作为引子。

将中国龙的造型,从清代开始回顾,清明元宋唐隋汉战国商,一路回溯到8000年前。

我们看到张牙舞爪的巨龙一点一点弯曲,萌化,最后回归到“红山玉龙”。

就像一个成年人慢慢倒流,最后回到了母亲的怀中。

这种感觉,仿佛是触摸到了中华文明从胚胎成长为巨人的脉络。

所以,对这100件国宝的讲述,并不是只讲这一件的历史来源。

而是从这一件国宝所代表的中华文明,讲它的起源,发展,辉煌,以及和其他文明的交流。

每一样国宝都是一个代表,能对应到我们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又快又活,把厚重的文物纪录片,变得夺人眼球,使人难忘。

但,这还不足以让它冲上9.4的高分。

这部片子最值得一提,与其他文物科教片最大的不同是——

它萌!

从立项一开始,制作团队就打算是面向年轻人创作,轻体量,萌处理。

这部纪录片的总导演,是去年火遍网络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监制,导演过《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故宫100》的徐欢。

而其他分集导演也全都是由80、90后组成的小团队,更懂得年轻人的需求——

不仅让国宝“活过来”,而且还要“萌起来”。

比如,在宣传时,每个国宝都有一句自我介绍——

除了海报宣传,先导片也酷炫非常——

如果不是左上角“CCTV纪录”的图标,估计很多人都会以为这是某年轻产品的广告推广。

开场“嘘——”的一声,一尊捂着嘴的泥塑,紧接着,紧跟字幕剪辑的快速BGM闪现,金的、银的、铜的、玉的、陶的、木的、石头的,宗教的、人文的、现实的、抽象的,高大的、威猛的、小巧的、精致的国宝们纷纷登场,各领风骚数千年。

而正片里,每集开头都有一句相同的开场白——

“你有一条来自国宝的留言,请注意查收”

从B站上这句话开场白结束网友刷的弹幕看,大家是非常买账了。

在介绍国宝时,更是萌人一脸血。

比如第一集《最初的凝视》里介绍的“人头壶”。

第一个镜头,是星空下一个人的侧脸。

一如过去国宝节目的高级而悠远。

文案也分外正经优雅——

你来自泥土

头微微扬起

仿佛仰望天空

六千多年过去了

我们进食 生存 繁衍 不断进化

而今凝望着你

我们依旧在思索着一切的意义

但当镜头开始对向国宝正脸,画风突变——

来张无弹幕的动图——

有没有莫名的熟悉感,一脸懵逼,这不就是wuli民国么!

说起民国,在前段时间文物表情包正火的时候,相信很多人都对“陶鹰鼎”印象深刻。

作为被禁止出境展览的文物之一,他在这100件顶级文物中,被当作远古陶器的代表。

中国陶器千千万,为什么选陶鹰鼎?

当然,不是说他曾经被当成鸡食盆。(好像暴露了什么)

而是因为它是5000年前新石器时代后期的仰韶文化里,唯一一件以鸟类为造型的陶器。

像这类文物,一般会怎么介绍——

陶鹰鼎采用伫足站立的雄鹰造型。鹰体健硕,威武雄壮,彰显出一种强大的张力。将鼎形器物特征与鹰的动物美感巧妙地融为一体。

结果《如果国宝会说话》丝毫不留情面——

这是一只有着胖胖腿的鹰。

还给胖胖腿打了个大特写!

陶鹰鼎:Excuse me,请再说一遍,我刚刚没听清???

俗话说的好,官方吐槽,最为致命。

但鉴于还是一个正经的国宝记录片,文案又结合他官方介绍里“上古王者之气”创造出了一个新名词——肌肉萌。

是的,在第一季的《如果国宝会说话》里,挑选的国宝都是上面这两种,我们文明初始时制造的器具。

本身就自带稚嫩简单的画风。

而导演还会时不时用动画的方式来解释他们的来源与作用。

就更显萌态。

比如,将用动画的形式来解释“人头壶”的灌水方式。

在十二集里,将“鸮(猫头鹰)尊”的造型调侃为:“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中国人就已经发明了‘愤怒的小鸟’。”

甚至在第9集《殷墟嵌绿松石甲骨》里,直接依据目前能认出的一千五百多个甲骨文,结合其象形艺术,以动画的形式展示了“商人的一天”。

早上,丈夫起来,束发的发髻,是他可以担起家庭的证明。(解释了“夫”字)

清水前,他弯腰打扮,照镜子。(解释了“监”字)

然后出门打猎,为了走快些,他双手用力上下摆动。(解释了“走”字)

男人竖起耳朵,留心响动,是一只小鹿。他搭箭拉弓,射了出去,收获了猎物。(解释了“耳”字、“鹿”字和“射”字)

他满载而归,妻子已备好晚饭,使用圆腹,有足有耳的炊具。(解释了“鼎”字)

但虽然画风萌敲可爱,央视标配的大格局在这部纪录片依旧清晰可见。

比如,第一季的“人头壶”,目前得知它的作用是水壶。

但出水口就只有眼睛嘴巴三个洞,孔都太小了,倒个水速度极慢。

可这部纪录片的文案是这样“洗白”它的——

水从人头壶的眼睛流出,恰如泪水流淌,纪念着人类孕育的最初痛楚。

行吧,我就当这个人头里的水是这样流出来的吧。

而除了将眼睛对应的出水口比做“人类最初的痛楚”,这集《最初的凝望》还将这“人头壶”的面孔比作“人类对自我的凝望”。

他的文案是这么写的——

初生如光明照耀

死亡如黑夜降临

人类一次次地发出悠长的疑问

也一次次地溶解在沉重的泥土里

根源于对生和死的思考

人类开始了对自我的凝望

世界各大古老文明的觉醒

大约都从人像艺术的诞生开始

这件仰韶文化陶壶

只不过是大地留下的

亿万张迷惘的面庞之一

王尔德说:“我们都生活在阴沟里,但仍有人仰望星空。”

无论人头壶在当时是否有这层含义,但今人对远古的追溯和想象总是要意味深长些。

正如上面“红山玉龙”所涟漪出了千年龙的演变,这部记录片的文案,也不止是对国宝有解读,更是讨论着民族文明的承载,和诉说全人类的探索与迷思。

而套用网友之前形容《舌尖上的中国》文案的比喻:“每一集结尾都是一篇满分作文。”

这部纪录片每一集结束的文案,都是一段升华例句——

我们凝望着最初的凝望,感到另一颗心跨越时空,望见生命的力量之和。六千年,仿佛刹那间。村落成了国,符号成了诗,呼唤成了歌。(第1集)
陶,出于土,而炼就生活。它需要摔,需要捏,需要烧。制陶如塑人,在经过这些磨难之后,陶土便成了器,完成涅槃。(第3集)
谁能读懂这双眼睛?它仿佛从人类古老而幽暗的意识深处穿越而来,无声地诉说着先民的爱、恐惧与信仰。(第7集)
上古神兽目光如炬,凝视它的眼睛,墓主的神思是否穿行到先祖的世界。(第8集)
此刻,我们写出的横竖撇捺,曾经一笔一划地刻在骨头上。因为刻骨,所以铭心。(第9集)
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从高贵,到不祥,再到呆萌,猫头鹰一直都是那个猫头鹰。但是人心,变了好多回了。(第12集)
中国,三千年前被镌刻于方寸之间,深埋于地下。三千年后,埋藏它的泥土,和这泥土连接的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都被它命名,叫做中国。(第14集)
这组碎片,来到我们眼前,已经行走了亿万年,而西周离我们不过三千年。从礼玉到佩玉,我们把世界的美好戴在身上。(第15集)
古蜀文明为何拥有如此超凡的想象力?与他们对视,那些超越语言的心动,也许就是隐藏在我们生命里的谜底。我们是人,也是人类。我们站在这里,也站在地球上。(第16集)
在全世界各大文明的神话中,大树都是天地之间的灵物。历史、文明、想象,似乎都是以一种相同的方式构建起来的。这种连接方式,就如同树状结构。树立天地,生命之树成为人类一个古老的象征。(第17集)

配合上旁白小哥时而天地人和、时而讨巧卖萌的解说,似乎每一件国宝到了结尾都要“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此外,这部记录片还分别给每个国宝都设计了全新的表现形式。

比如在第二集《穿越九千年的笛声》里,一开始镜头并非直接对准国宝“贾湖骨笛”,而是给了远古的仙鹤。

而这个贾湖骨笛,就是出自中国神话传说中最优雅高洁的鸟类。

当动物的躯体被化作乐器,也是古人从“生存”到“生活”的转变,是最早的艺术萌芽。

九千年斗转星移,生活逐渐转化为艺术。穿行在骨笛孔洞之间的是九千年前人类的呼吸,那是文明的先声。那时风动,此时心动。

又例如第四集《0.2毫米的精致》里的连工作人员都不敢轻易碰触的黑陶杯。

作为一个陶制品,他的最薄杯壁达到了0.2毫米的极限薄度。

自然,这件陶杯的制作过程也是格外复杂。

但只有五分钟的时长,是没有时间去讲述曾经制作时的快轮旋转,匠人手动。

于是随着一句旁白:史前时代的黑科技,或许是这样的。

画风一转,竟然响起了带感的电子乐。

动画加解说,黑陶杯的制作工艺,清晰而有力地阐述清楚。

还有第六集《玉中迷藏》里排列很多规则的小圆孔和直线箭头的玉龟壳。

为了使观众明白它是人类史前文明中,最尖端的科技和文化。

《如果国宝会说话》直接甩出一组动画。

但即便这样通俗易懂,弹幕还是一连串的“有点懵”、“这句我没听懂”、“好像每一句都没听懂”、“看了三遍还是没看懂”、“感受到了古人智商的碾压”。

更嗨的时候,导演还嫌简笔动画太单调。

直接用电子舞曲配上装饰组成的耀眼音符键号,让文物瞬间性感高科技。

而到这时我们才明白,枯燥的从来不是传承了千年的文物,而是我们幼稚的刻板想象力。


人头壶从六千多年前的泥土中生出,历经水与火的融合,沧海桑田,容颜未改,依旧保持着它最初的姿态仰望星空。

红山玉龙从山石中被凿出,刀砍斧劈,成为历朝历代庙堂之上最神圣的符号,几千年风雨一瞬,至今依旧纹理清晰,是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图腾。

而这部纪录片的意义,也并不是讲述国宝,而是让国宝来讲述。

用它们经历了的几千年中华文化的瑰丽和奇妙,以一种平淡而肆意方式讲述。讲述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每一汪山河,曾经是多么雄伟壮阔;这里的每一样器皿,每一亩城镇被创造出来是多么地巧夺天工;这里的每一方人民能走到今天,是多么伟大。

国宝依旧存在,也就是我们的印记依旧存在。

现在国宝开始讲述这些印记了,你要不要去听?

​​​​​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