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的过审和公映之途,有一往直前的,也有命途多舛的。
当然这些上映之前经历的各种险阻,也未尝不是好事,人们死水微澜的日常里,正期待着一个又一个未知的兴奋点。
这些坎坷,也无形中成为了商业电影所需要的一个重要功能性元素。
此番《心理罪之城市之光》的公映之途,就充满了戏剧性。对于两个月有余的延档,当然引发了诸多猜测,也赢得了不少瞩目。
最主要的推论是在于电影的“尺度”问题,犯罪片尺度受限需要拖档,意味着电影里有各种超出现有审查制度内审美界限的描摹。
通俗来说,就是意味着有血腥、凶杀一类镜头的超线出现。
未见真身,先闻其动,这部电影已经承载了众多期待。
再者,即使是抛除映前这些惹人注目的风波(因为此类事件总带有不确定性),这部电影作为罪案片,但又是非传统罪案类作品,依旧引人关注。
首先注意到的,
是拥有较大粉丝基础的原著。
心理罪并不是单纯的解谜类和本格推理作品,也不是像蔡骏书里常见的氛围为重剧情为辅,而是以案件的破获为主线,主要描摹的,是那些犯罪心理。
而这些呈现在文字里的隐秘心理如何为镜头所展露,是每一部心理罪改编作品都让人期待的地方。
再次,是这一部里的演员。
端雅清丽的刘诗诗剪了干脆利落的短发来演女警米楠;
常以小生形象出现的阮经天演了一个癫狂的,几近变态的罪犯;
而邓超虽然在警察角色饰演的道路上,已经有《烈日灼心》的辛小丰一角珠玉在前,但是这一部里的方木,已然是一个全新的,颠覆传统警界形象的角色。
如果说此前《心理罪》作品里出现的方木,尚有傲气,淡漠和青稚;此部里的中年版方木,已经和这个故事所塑造的世界融为了一体:
老练世故不圆滑,沧桑狠厉不暴烈。
各种矛盾特质在这个人物身上统一着,层次愈加丰富。
“心理罪”整个系列也并不是什么陌生的ip了。
此前这个系列,已经有了数部影视改编作品,包括今年暑期李易峰饰演年轻方木,廖凡饰演邰伟的电影《心理罪》。
还有之前《白夜追凶》里的“周队”王泷正也有参演的《心理罪》网剧。
这些作品,要么是票房,要么是口碑,要么是作品本身,总是有闪光点的。
而这部最新的“心理罪”电影,
无论原著或者改编,都具有亮点。
与前作,或者说,与大部分罪案刑侦题材的国产电影最主要的区别,其一是在于故事本身的背景设定与人物刻画;
其二,则是在于电影里所传达的,直接与利落的镜头信息。
可以说,《心理罪》系列,特别是作为系列最后一部的《城市之光》,最大的特色在于,有别于传统推理解谜注重的故事元素。
这一部把关照,更多的投射到了人物和生活本身。
在此部里,首先值得关注的是“城市之光”这名人物的设定。
在国产犯罪片现有的尺度内,犯罪无非是情财仇之因,而“城市之光”,则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邪恶”,相反,他的“邪恶”似乎还建立在“为善”的基础上。
而“为善”的最初动机,却直接指向了方木。罪犯对方木的崇拜,是其犯罪心理的重要构成。这样复杂和矛盾的犯罪动因,通过阮经天的双重人格式表演,得到外化。
而对于方木来说,此时他与罪犯和案件的关联,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而方木的身份,也不再是前几部里的学生,或者“被聘请”的了,在“城市之光”里,它完全以警察的身份去破获案件。
而在此过程中,关于方木和邻居家与其关系很好的小女孩亚凡,以及和同事米楠的两条情感也是并进的。
这个人物因此也更有了温度,他要面对的,还有情感的难题,他的对手,也并不仅是一个罪犯。
邓超在不自导自演的情况下,大多数还属于天赋型的选手,他在与嫌犯对峙时候的“收”,以及廖亚凡被凶手杀害之后的“放”,都处理得很到位。
对于这样的猫鼠组合而言,镜头下的交锋并非单向的你追我逃,而是演变成了一场双方都倾尽心力的智勇之斗。
这场博弈是递进的。凶手的情感,从自身的自卑,到对方木崇拜,到失望,到厌恨,再到完全的自我放逐;
而方木对案件的参与度,也经过了一个从低到高的过程,从仅仅是参与寻找,到理解凶手的动机并甘愿赴死。
时长有限的电影里,实现了多次建立在审问室内的正面交锋,也有多场有关生死存亡的对战。
为了使这些特别的剧情呈现得更完满,张呈原著作品里的表现力,影片用了非常多的高速剪辑,包袱一个接一个的抖完,场面一个接一个的过。
这并不是传统认知当中的社会派推理,因为有关人物心理,以及社会背景的信息,在这部电影镜头里,都是快利并紧凑的呈现的。
另外加持的还有配乐,音乐总监金培达延续了一贯的风格,为影片择出了契合主题的配乐,动荡处跌宕,暗黑处幽秘,暧昧处纯情,观者在观看过程中的代入感由此得以提升。
此外,也有一些小细节做的很好。
比如方木破获“城市之光”给他留下的信息那里,并不是单纯的圈出几个重点数字然后得出结论,而是在此前烧焦的碎片里找到了关键字样。
还有包括永生花这一个关键道具的使用,实现了情感交递和案件破获的双重目的。
在电影里,每个人物都是生动的,非功能性。这个城市即便是架空的,但仍然就是现实中某一处的映射。
每个人物并不是单纯的作为一个案件或者一系列案件的参与者,而是承担了多重身份:
不仅是警察与凶嫌,而更多的,作为一个背负着伤痛前史和良知的“人”。
这些人生活在这个城市的角落里,
成为了万千城市之光中的一道。
而同时也如作品名,这些人物都有着或轻或重的心理问题。
这些心理问题的外化,也成为了《心理罪》系列电影对电影演员最具有考验性的一项。
作为国产罪案片,这一部中小成本也实现了优良的作品完成度。
架空的故事背景用了数字特效来实现,凶手那些富有“仪式感”的杀人过程使用了在允许范围内最具有冲击力的镜像来呈现。
以及,在原著内容丰富的情况下,仍然给予了角色宽阔的发挥空间。
这一类涉及犯罪心理的探寻与关照的作品在当下影市上并不常见。
而值得一提的还有,作为年底上映的作品,《心理罪之城市之光》具有丰富的映射意义。
在此片中出现的幼女性侵,还有社会环境下的舆论浪潮,以及老生常谈的校园欺凌,都具有现实意义。
这是《城市之光》最引人关注的地方,即它所承载的厚重的人物性格,以及现实的社会涵义,同时这也是国产犯罪电影,值得去承负的使命。
-THE END-
喜欢是点赞,但爱是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