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谁?你叫啥?你找哪个?

文化 2017-10-11 21:13        

​​​

freeman 之问与道之问

《一只眼对付生活,三只眼对付历史:一个小女人的春秋史话》的帖后留言中,有两个朋友,“道”和“freeman”,都提出了很好的问题。今天专文回复一下。

首先是道之问:“端木老师辛苦了,开启民智,工程太浩大了,中国文化的走偏与社会的一元化有莫大关系,如果老师的努力,对社会文化大的方向不产生丝毫影响,老师后悔吗?”

我想回的是:

1.不只是民智,一百年前,严复在《原强》中就已提醒大家:“民力已堕,民智已卑,民德已薄,虽有富强之政,莫之能行。”一句话,民力、民智、民德这三样东西,一个都不能少,否则再好的制度,咱也玩不转。为此严复提出: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梁启超干脆直接推出《新民说》,说“中国数千年之腐致,其祸极于今日,推其大原,皆必自奴隶性来。不除此性,中国万不能立于世界万国之间”。而他开出的对付奴隶性的解药,只有一味:自由!不管啥吧,一百年以来我们只不过弄了个浩大的烂尾楼工程。到今天谁是负责人,都搞不清楚。

2.中国文化确实是走偏了。跟小沈阳的裙裤似的,戳一条腿里,自己觉得还挺牛逼的。其实中国文化确实有牛逼的时段,可惜仅是在春秋战国之前,可叫“道术为天下裂”,也可叫“哲学的突破”、“超越的突破”。之后的思想文化,虽然也突来突去,但是只突不破,或者说,“内向超越”,谈不上对春秋战国的质的突破与超越。有的,只是走偏,或者内在的冲突、内向的超越。甚至可以打个这样的比方,若“丸之走盘,横斜圆直,计于临时,不可尽知。其必可知者,是知丸不能出于盘也。”翻译成普通话:瞅着你也怪忙乎,看不出你具体要干啥哩,但可知的是,你实际啥也干不出来。啧,这就是中国的文化路径。你说它文化走偏也好,社会一元化也好,总之一条道走到黑,甚至我们在研究历史的时候,还都是一元化!

3.我对中国的历史路径与文化路径都是绝望的,但努力不努力,是我的态度问题,良知与底线问题。至于结果,不强求,不奢望。能求的仅是,自己心安:我说过了我尽力了而已。百年之后,若有后生小子能记起,哎呀嘿,这个问题三糊涂姑奶奶当年不是说过么?我就更欣慰了。


其次是freeman 之问:“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是相互冲突的吗?是什么因素阻碍了当代中国拥抱现代文明?当代青年该有什么样的身份认可?”

我想回的是:

1.当年一个北大还能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呢,何况一个大中华。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先天发育不全,后天营养不良,或者两千年文明史走偏,但是,我并不认为,它与现代文明是天然冲突的。与其说是冲突,不如说是近代以来激进知识分子的被迫害妄想症发作而已。其它不说,只说一个儒家,中国人就不知道咋对付才好了。这面有人搂着哭爹叫娘不舍得放手,那边有人恨不得打倒在地再踏上千万只脚。其实看看现在的韩国、日本、新加坡,含儒量哪个不比我们浓啊。早在百年前,日本友人就告诉严修,日本明治维新的根基就是儒学。待严修参观日本的教育博物馆时,更是大吃一惊,这里可以参见我最喜欢的南开学者李冬君姐姐的描述:“博物馆里陈列着课堂教学用具及实业教学用具,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西学教育博物馆,严修在此大开眼界。尤其耐人寻味的是,其中还设有孔庙。孔庙三重门,一重入德门,二重杏坛,三重大成殿,均于秋风秋雨中肃立。冷眼一观,在西学那华丽的皮囊里,依然静穆地寄存着儒学至圣孔子的灵魂。”一句话,儒不但可以和现代文明和平共处,还可以打通哩,详见我喜欢的另一位学者(居然也是天津哩)金纲老兄的《论语鼓吹:圣贤的光荣与漏洞》。我的另一位朋友,一名,原名孔孟就是国难,他甚至认为,革命这个毒素,都是源自儒家呢。正如中国的文化保守主义者讽刺北大的学生——其时的北大学生,自以为自己才代表先进与文明,对走向讲台的辜鸿铭的辫子发生哄笑,老头对他们说:“你们不要笑我这条小小尾巴,我留下这并不重要,剪下它也极容易。至于你们精神上的那根辫子,想去掉可很不容易。”啧,老头这才叫文化——自信!而且对学生的预言,象是巫师下蛊,咒得那叫一个准啊!

2.我说过了,中国传统文化并不见得天然与现代文明冲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后天不冲突。否则,亨廷顿也不会预言未来的世界,将主要是文明的冲突了。甚至,欧美现在一些突出的社会问题,恰恰是文明冲突引起的。不管是异质文明群体之间,还是同质文明群体之内,你可以发现,冲突在加深,撕裂在加剧!至于具体是什么因素阻碍了当代中国拥抱现代文明,我只能概略为:地理(硬件)的原因、文化(系统软件)的原因、制度(应用软件)的原因、路径依赖(木马病毒)的原因、异质文明冲突(不兼容)的原因、执政者素质(玩家级别)、国民价值偏好(直播间吸引的粉丝质与量问题)等。总之,任何历史的走向、当下的现状,都是整个历史与社会的博弈之果。

3.身份认同包括很多方面,咱这里只说国家认同与文化认同吧。

“中国”这个概念,出现于西周初,四个含义:一是地理意义上的所谓“中原”地区;二是政治意义上的所谓“天子之国”;三是民族意义上的“华夏”民族;四是文化意义上的“华夏文明”。之后就是两千年的夷夏之防与各种融合,中国慢慢变为纯粹的国籍,中华成为民族大融合的综称,中国传统文化更是成为一个筐,什么玩艺都能装。我的意见,不必对身份认同有什么纠结:一是生活中诸多身份角色你都不能承受之重呢,用不着再往身上背一些不必要的;二是美国人天天叫嚣哪里有自由哪里就是祖国呢,我们不妨适当学学人家的不能承受之轻;三是,境外有些别有用心的,说中国只有能输出价值观,才象个大国的样子——他们忘了,我们可是从远古就怀柔天下,一直输着,一直大来着,只不过随着时代的变化,一会儿叫进贡、一会儿叫下西洋、一会儿叫老朋友、一会儿叫孔子学校,一会儿叫嚣全世界三分之二水深火热,搞得子民很有三无人员的羞愧罢了。其实,身份认同这个,你从最小的概念做起就成了,比如,你是谁谁的孩子,谁谁的家长,谁谁的朋友,谁谁的同事,谁谁的邻居……或者更简单一点,中国式保安的终极三问:你是谁?你叫啥?你找哪个?请签个名儿!或者中国式七大姑八大姨的永恒三问:你多大了?在哪儿工作?有对象没?请说下你的条件!或者北京中产的焦虑三问:你买房没?你换房没?你卖房创业没?请汇报下你的房市后悔史!

                  扫瞄或长按识别以下二维码关注我的公众号,随时看更新 





​​​​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