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拼多多”,农民伯伯再也不用担心滞销了!

热点 2017-07-25 19:40        

​​​创立不到两年的拼多多在农村电商领域亮点颇多。


在政府大力推动下,“精准扶贫”如今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值得注意的是,在精准扶贫制定的十项工程里,电商扶贫也被列为重点扶贫保障。


对农村包括贫困地区来说,电子商务的一个重要的作用在于,它赋予他们一个前所未有的能力,即以更低的成本,更直接地对接广域大市场。


创立不到两年的拼多多在农村电商领域就亮点颇多。

1、帮助农民解决滞销老大难问题

传统农业销售长期存在信息不透明、农民无议价能力,被中间商贩左右的困境。供求信息的不对称导致农产品丰收却滞销,屡见不鲜。


另外一方面,城市里的主力消费者,却急需物美价廉的产地农产品。


拼多多却巧妙缩短了供求双方的鸿沟。


据今年6月10日央视的报道,中牟蒜农因遭遇滞销问题而愁眉不展:去年一斤卖到四五块,贩子亲自上门。今年产量比去年增加了好几倍,收购价却低至0.5元,要自己拉到市场,却销量惨淡。


中牟当地政府也曾试图通过“触网”来解决难题,但电商方面的实操技能的缺失,成为扩大销售渠道的障碍。而一些电商网站的农产品商家,最好的店铺也只卖几千单。


这时,拼多多商城与其平台上的水果电商以果感恩及时伸出援手。仅仅5天,将滞销“贱价货”卖出100万斤,单价比当地收购高了出好几角。


这不是拼多多第一次帮助农民解决滞销伤农的问题。

​山西最大的贫困县临县枣农丰产不丰收,拼多多开展爱心助农项目,热卖滞销滩枣2000吨;支持雅安果农灾后产业重建,拼多多推出“雅安蒙顶山红心猕猴桃拼购”活动,日销数千单,短短几天内就已售罄;海南文昌芒果愁销路,拼多多伸出援手,号召大家一起“拼”……


作为一家社交电商,拼多多以优秀的模式快速深入到了扶贫一线。


2、从根上扶贫 四两拨千斤

作为一个以亲友间拼单为模式的社交平台,拼多多的社交+电商模式一改传统电商的被动获客,使得消费者不仅成为购买者,也变成一个个自媒体,主动为商家进行“免费”推广。


能够在短时间聚集大需求,这和果蔬生鲜应季集中上市的供给特点很适配。因此,拼多多发展农村电商显得水到渠成。


据业内人士分析,首先拼多多“以销定采”的模式能极大保证农产品的新鲜品质,并有助于降低仓储、运输等方面的成本。


从用户开始购买,到有其它用户参与、拼单成功,这个过程给商户留出了充分的时间。预计成单多少,就采摘多少,不担心囤积损坏。


其次,拼多多的拼单模式,在社交平台上的一键分享、邀请亲友参与,使消费者原本的独立购买行为变成了朋友们的集体购买。裂变式的传播,带来需求的几何式增长。


传统的扶贫大多是授人以鱼,而拼多多帮助农民创富,才是真正的授人以渔。


给线、给物的救济式扶贫,只能短暂帮助有限的人,还可能让贫困群众形成“等、靠、要”的惯性思维。产业开发式、保障式扶贫,变“输血型”为“造血型”,才能四两拨千斤。 


3、农村创业者的孵化器

提供销路是拼多多助农公益行动的第一步。


一直秉承惠农理念的拼多多还将深耕农村电商,帮助他们完善供应链体系。


随着农村电商的发展,除了大电商平台、政府,新农人也已崛起,有数据显示,互联网时代,约有200万新农人回到了县以下从事着涉农创业。


“从田间到餐桌”的全新销售模式,将帮助一大批农村从业者从原来的普通农民变成农业创业者。


以入驻拼多多平台的以果感恩为例,就是新农人的智慧结晶。以果感恩做好线上和线下的贸易撮合,在保障品质的同时,帮助滞销的中牟出口级鲜蒜实现价值最大化,五天热销百万斤;打造“舌尖猎人”项目,将新疆哈密瓜、库尔勒香梨品牌人格化,这契合社交电商“有感情,有温度”的特质,也取得了不俗的销售业绩。

信息时代,消费者的需求开始引导农产品生产,个性化需求将越来越得到满足,订单农业正成为现实。


在这个过程中,以拼多多为代表的社交电商,通过“人以群分”,能够帮助生产者有针对性的打造品牌,或许会孕育出更多的农村创富神话和农业明星品牌。

​​​​​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