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港双城记:跨境上班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热点 2017-07-25 11:07        

​​过去20年,香港与内地的距离正在变得越来越容易跨越,“香港人”和“内地人”之间,也越来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20年来,拿到“单程证”赴港定居的新移民已超90万人,常年在内地工作的香港人也已达30万,此外,还有数万人奔波于深港之间,跨境上班,双城生活。

本篇为内容节选,全文是《Vista看天下政商智库》付费内容。


“不能同日而语了!”籍贯福建晋江的黄世杰,在移居香港30年后,近五年每年都会回到内地探亲、旅游。66岁的老人回忆,当年自己像“逃荒者”一样从晋江到香港来“讨生活”,可时至今日却发现,故乡也早已“实力不俗”。

不少像黄世杰一样的前内地居民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新港人”,在香港回归祖国20年间,拿到“单程证”前往香港定居的内地人每年都达数万之多,而亦有相当多的香港人选择“北上”到内地工作、生活。在永久移民之外,每天还有几万人为了工作而来回跨越深圳河两岸的九个口岸,花费数小时往返于两地之间。

2011年5月1日,深圳,进出香港的罗湖口岸人流密集。(CFP 图)2011年5月1日,深圳,进出香港的罗湖口岸人流密集。(CFP 图)


为了“揾(赚)更多”,他们在沙头角擦肩而过

早上7点30分,刘欣的闹钟响了。半小时后,他已加入往来深圳与香港之间的人流,而此时他的太太和儿子还在睡梦之中。

刘欣上班的建筑公司位于深圳沙头角口岸附近,他的家则位于香港距九龙塘两站地铁之隔的沙田。每天早上他都会在楼下的便利店买好早餐,带着面包挤上地铁,刘欣从未错过8点20分在九龙塘地铁站发车的沙关巴士。从这里到沙头角口岸,大概需要一小时的车程,出关后他到公司的距离则只剩下一公里,打车五分钟就到。

上午9点半,刘欣准时赶到深圳的公司打卡上班。回家的路则从下午5点开始,到香港家中时已然是华灯初上。一旦遇到加班两三个小时的情况,刘欣就会选择直接睡在办公室的沙发上。

20多公里的上班路,往返耗时三四个小时,从两年前开始,刘欣就已经适应了这样的作息时间。彼时刘欣面临着儿子出生带来的压力,他选择从之前供职的建筑行跳槽,寻找待遇更好的工作。实际上,作为从业十载的“老将”,他在香港的选择本来也不算少,但34岁的刘欣最终还是选择了深圳河北岸的新东家。

沙头角口岸的跨境巴士站。(网络图)沙头角口岸的跨境巴士站。(网络图)

​“这也是为了给儿子赚一点奶粉钱,还有他以后上学的开销,都要考虑到。以前上班4站地铁就可以到,现在路上来回要多出几个小时。”虽然刘欣和太太在沙田拥有一套自己的公寓,但儿子的出生让他必须“揾(赚)更多”。刘欣说,像他这样年资的员工,在香港跳槽虽有下家,但提升的空间并不大,而建筑行业在内地则完全是“另一番景象”——“热度不一样,想赚钱还是要来更大的市场。”

往返港深之间上班意味着他每天在路上的开销都要达到将近百元,起床时间也要比从前提前整整一个小时,但新公司的薪水却是之前在香港的1.5倍,并给他提供每月一千元的交通补贴。刘欣说,这种待遇是他没想到的——“印象中内地的工资一般都比香港低,我这也算个不大不小的例外。”

在刘欣跨过深圳河的同时,张珂正在反向而驰——他每天的上班路,是从深圳到香港,同样是走沙头角口岸过关。来自福州的张珂3年前从深圳大学毕业,之后在深圳本地一家创业公司打拼,家里还帮他交了深圳一套房的首付。今年春天,一家在香港的金融公司找上了他,虽然需要每天往返两地,上班路上也要耗去不少时间,但2倍于之前的薪酬足以缓解每月还房贷的压力,于是张珂欣然接受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次跳槽。

6月13日,几辆粤港跨境巴士停靠在深圳湾口岸港方口岸区。(新华社 图)6月13日,几辆粤港跨境巴士停靠在深圳湾口岸港方口岸区。(新华社 图)

和刘欣一样,张珂也是往返于沙头角和九龙塘,而在今年5月,他们乘坐的跨境巴士还迎来了一次大幅度降价——为迎接香港回归20周年,跨境巴士推出了多条线路的优惠活动,沙关巴士由原来45元港币的票价降到了20元。张珂说,他每个月的路费也因此而省了一千多块。

根据香港规划署的调查和统计数据(截至2015年),像刘欣和张珂这样往返于港深各口岸之间的跨境上班族,人数多达近5万人。深圳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的数据显示,2016年,深圳各口岸共查验出入境人员2.39亿人次(1997年仅为6100万余人次),日均查验65.6万余人次,里面就包含了大量的跨境上班族。

除了跨境上班族,目前每天出入境的深港跨境学童人数已达3万人次。(CFP 图)除了跨境上班族,目前每天出入境的深港跨境学童人数已达3万人次。(CFP 图)

90万“新香港”,与30万“新内地”

在香港生活了三十年的黄世杰,可以当之无愧地说自己“是个香港人”。在这座由移民撑起半边天的城市,来自广东、福建的人占比最多,二十年间已经成为了这里不可忽视的一股中坚力量。

身在国内著名侨乡晋江,黄世杰和不少同乡都是靠着在香港拥有直系亲人而申请到了彼时名额稀缺的“单程证”,进而成功赴港定居。

1987年,等候了五年的黄世杰通过审批,和太太一道赴港。在香港亲友的帮助下,他们在沙田找到了一间20平米的房子作为最初的落脚点,开始了新移民生活。他们遇到的第一个挑战,是语言。“全都说广东话,一张嘴就知道你是外来的。”

前往港澳通行证(左)与往来港澳通行证(右)。(网络图)前往港澳通行证(左)与往来港澳通行证(右)。(网络图)

虽然操着一口闽南话的黄世杰很快就和家人一起学会了粤语,但在衣食住行上,一家人也面临着不小的困难。住惯了老家带着场院的房子,黄世杰直言起初会有点“两眼一抹黑”的感觉,“一家人从没住过这么小的屋子。”然而,彼时沙田周围聚集的新移民,却几乎都只能住得起这样的房屋。除此之外,菜价也给黄世杰一家来了个下马威。“在内地哪里买过八九块钱一斤的菜?”

不过比内地高出数倍的劳动报酬让一切困难都不再难以克服:“那时候一个月能赚一万块,这在内地根本没法想象。”黄世杰直言,彼时在整个泉州地区,人们都以家里有人能来香港打工为荣,因为这相当于“抱上了金砖”。作为一名手艺活还算精湛的木匠,黄世杰很快在沙田一家家具厂找到了工作,并一直“坚持”到了退休,取得了香港的永久居留权。

香港中环的上班族。(网络图)香港中环的上班族。(网络图)

虽然如今一家人还住在沙田,但已从最初的斗室搬进了如今三居室的公寓。并且,靠着香港居民的身份,黄世杰终于在今年年初给自己的儿子和儿媳办上了单程证。

根据香港特区政府的公开数据,过去二十年里,超过90万内地人以与家人团聚之名成为香港新移民,占到了香港700多万人口的八分之一。

每天有数万跨境上班族往返于深圳各口岸边检站。(网络图)每天有数万跨境上班族往返于深圳各口岸边检站。(网络图)

​与此同时,近年来内地的读书、工作机会也在吸引着不少年轻港人成为新的内地居民。

2012年,内地高校开始推行对香港学生豁免内地联招考试,迄今已招录了6000多名港生。“90后”香港青年叶子铭去年从厦门大学毕业后,一直纠结在返港就业和留在内地之间。一心想要投身广告行业的他,在香港始终无法找到非常称心的岗位,而在内地,广告行业的人才需求则持续居高不下。“香港给的工资会高一些,但做的事情不是我非常想要的。”最终他选择了深圳的一家公司,“离家近,方便回去,想在内地发展发展再看。”

根据内地主要城市港人商会的数据,如今大概有30万港人长期在内地工作,相当于香港整体工作人口的8%。

上世纪80年代的香港沙田。(受访者供图)上世纪80年代的香港沙田。(受访者供图)

如今的香港沙田。(网络图)如今的香港沙田。(网络图)

从香港跳槽到深圳,宁愿只拿此前一半的薪水

跨越一道关口的距离,并非轻而易举。起初,吸引众多内地人克服重重困难成为新移民,或是每日在港深之间跨境上班的,是香港极高的薪资水平。

“二十年前就能月入过万,哪怕是在超市收银、卖月饼的这些工作,那会儿在内地,真的不敢想啊。”黄世杰的同乡,同在香港打拼多年的晋江人刘进也深有感触。以他当时一个月收入15000元(港币)为例,刘进算了一笔账:虽然香港房价高企,物价也高,但他每月还是能攒下近5000元。

刘进直言,自己的攒钱方式,就是生活上极尽节俭——十平米的合租房,如今月租高达5000元,市场上菜肉价格更是比内地高几倍,自己和家人在香港的生活,常年处于“最低水平线”。“除了金融危机的时候楼市萧条外,这些年每年租金都在涨。”

五岁男孩和父母住在一间由混泥土和一些金属材料简易搭建的违建顶屋里 。(东方IC 图)五岁男孩和父母住在一间由混泥土和一些金属材料简易搭建的违建顶屋里 。(东方IC 图)

1997年到2003年,香港的房价一度暴跌70%,然而到了今天,房价又回到了那些年“熟悉的水平”。

刘进觉得,作为打工者,自己“没什么文化,靠干活吃饭”,虽然香港消费水平高,但如此的薪资水平也是内地永远无法给他的。

不过,对于年轻而又拥有较高学历的人来说,近年来他们的选择却在发生着反向的变化。

叶子铭说,自己并不是香港学生留在内地发展的孤例,身边也有不少香港青年在读完大学后选择在内地工作。“香港的起薪一万二,却只能过得很拮据,内地可能一个月八九千,但只要不是在北京和上海,生活质量就会整体高出一截。”

事实上,薪水的差距早已在20年间急剧缩小。“现在的内地早已有能力提供高薪。”香港金融管理学院副院长钱锵龙表示,回归20年来,两地的薪资水平确实在接近。“过去内地经济还未发展的时候,香港普通工人工资1万港元,内地可能只有2000人民币,对比悬殊,香港人就不会愿意北上。反观现在香港一份工作刚入职不过一两万港元,内地不少工作也可以达到1万多人民币,差距就已经缩小。”

叶子铭在深圳租了一间20平米的青年公寓,月租金2800元。在深圳投入到新工作一个月后,他便开始庆幸自己从学校毕业后,不用马上就背负起生活成本带来的重担。“如果在香港,租不到这样的房子,每个月还剩不下多少钱。”今年公布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除了像叶子铭这种在内地就读的香港青年之外,留在香港读书的香港大学生有八成愿意来内地找工作。

6月18日,中国香港,深水埗,一家青年旅馆后是高耸的建筑群。(东方IC 图)6月18日,中国香港,深水埗,一家青年旅馆后是高耸的建筑群。(东方IC 图)

也有一些香港人如今选择北上并不是出于钱的因素,在薪酬方面,也不是所有的内地企业都能与香港“一较高下”。三年前,麦德华从美国本科毕业后返港就业,在金融公司的他月薪可达4万多港元。然而,今年春天他却选择了跳槽到深圳的一家公司,薪水只有前东家的一半。

“在香港工作,上班工作下班回家,很少有从同事成为朋友的,大家节奏都太快,都太忙了,压力很大。深圳的工作氛围完全不一样,同事之间的关系轻松了许多。”麦德华表示,自己在了解了内地公司的基本情况后才决定跳槽,吸引他北上的原因,一是“工作氛围”,二是以后的发展空间。“内地最不缺的是创业者,活力肯定比香港要强出一截。”

在深圳前海工作的他,能够享受到当地的港籍人才待遇,当地的“深港合作住房”优先配租给港籍人才,每套月租金仅为1120-1600元,且能够租住4年之久。

“在内地发展的过程,也是我融入的过程”

内地对港人“北上”的吸引力,并不能充分抵消两地所有的差异。

5年前就在内地工作的张嘉伟早早就在深圳买了一套房,在他看来,房子从没成为他在内地安家的障碍,但人和人交流的方式、生活的习惯,城市里的生活配套,“差得太多”。

张嘉伟说,虽然深圳的城市环境在国内已称得上不错,但他却有点“看不惯”身边一些“不守规矩”的细节:“过马路不看灯,随地丢废弃物,等公交不排队,这些小事就好像往眼睛里揉沙子一样。”

此外,从未真正离开过香港的张嘉伟,感觉到自己很难适应内地复杂的人际关系。“在香港不是当了同事就能做朋友,但在这个单位里,好像同事就是一大家子,领导是家长,真的不习惯。”张嘉伟说,面对热情的新同事,自己手足无措,“当时我的想法就是,我没有义务让你参与我的生活。”

张嘉伟一直没有让家人一同跟来内地的打算。“孩子来内地不一定能读到多好的中学,对将来升学也影响很大。”5年前,他的爱人留在香港做全职太太,陪着读“中一”的儿子。明年,他的儿子就将升读大学,在张嘉伟眼中,留在香港几所顶尖大学显然要比在内地念书好得多。

除了香港的“原住民”,一些内地人也对两地差异感触颇深。

……

Vista看天下政商智库观察员 沈源_文

更多智库内容

观点 | 台湾人“出走”大陆,才不是因为一张台胞证

近日,国台办主任张志军在海峡论坛上表示,新一代的台胞证号码将达18位数,与大陆身份证统一。这让许多台湾“亲绿”媒体“炸了锅”,他们纷纷指责这是大陆在变相“统战”……>>>

观点 | 天津,是时候从温柔乡中醒一醒了!

提起天津,质疑往往比赞赏来得更多。而前些日子,支付宝和天津市政府签约,将下一个“无现金城市”的名额给了天津,更是引发群嘲,许多网友发问:凭啥是天津?>>>

想了解更多智库内容,请戳“Vista看天下政商智库”官方微博>>>看天下-微刊​​​​


​​​​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