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罗:二十年后的三教并立

文化 2012-11-05 09:59        

要讨论二十年后的文化格局,首先得弄清楚当下中国的文化格局。三种文化资源各有声音,是当下中国文化发展的基本生态。

哪三种文化资源呢?

第一,当然是改革开放以来声势越来越浩大的与西方资本主义相匹配的那个文化体系,我们可以命名为西方文化。第二,通过批判资本主义文明的负面因素而崛起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以及指导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取得巨大成功的邓小平理论,这一路大致可以称为社会主义文化。第三,经过百余年的糟践、诅咒、抛弃而命悬一丝,近年进而渐现复苏气象的古老中国的传统文化。

这三种文化有互不兼容的东西,但是,要找到它们的兼容面也不是太难。

近代以来,这三种文化资源伴随着中国的发展,在激烈的互动中激荡起伏,它们时而相互碰撞、博弈,时而相互排斥、争战,时而相互包容、融合。

我们必须承认,这三种文化资源都为中国近代以来的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它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挥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在文化结构中的地位也是不一样的。我认为,今天的中国,不是要抛弃哪一种资源的问题,更不是要把哪一种资源刻意妖魔化的问题,而是要给这三种资源以不同的地位。

清末时期,中国被西方列强反复打败,中国仁人志士找不到强国之路,愤激之中狠批狠砸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因此而渐渐被士人抛弃。征服者的文化即西方文化似乎给我们指引了一条解放之路。

对于西方正统文化,中国人经历过两次失望。一次以梁启超为代表。梁启超于1902年写过《新民论》,一定程度地接受了西方殖民者对于中国文化与社会的若干诬陷性描述。但是他很快就觉悟过来,不再从文化优势方面解读西方势力的扩张。尤其是他考察过一战刚刚结束的西方社会现实以后,更是对西方文化大为失望,转而一头扎进中国传统文化之中,致力于从中寻找挽救世界的良方。

另一次以毛泽东为代表。毛泽东和他所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充分认识到西方列强烧杀抢掠的罪恶行径,跟他们所标榜的文化观念严重分裂,由此接受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对西方主流文化、主流制度进行深刻剖析和批判,为一切被殖民民族、被压迫阶级反抗西方的掠夺提供了思想武器。毛泽东及其政党,在马克思主义引导下,完成了反抗殖民掠夺,建立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制度的政治使命,为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提供了一种崭新的尝试,开启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只是由于过于险恶的地缘政治环境,这种尝试不断遭遇波折。

毛泽东抛弃了西方文化所支持的掠夺、剥削制度,但是对于西方人开创的产业革命之路和工业化之路,一直深为认同。毛泽东立国之后,国家行为的主线一直是谋求实现工业化。及至邓小平时代,这条主线更加突出。正是得益于工业化之路,中国立国仅仅六十余年,已经积累了巨大财富,赢得了坐二望一的国际地位。

所以,以工业化和资本操作为核心的西方文化,给中华民族从低谷中崛起为大国强国,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由于得到这些好处,改革开放的这三十几年,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在中国争得了实际上的主流文化地位(在红头文件中有时候或许不是),知识分子和白领阶层基本上信奉此种文化,其中一部分人还刻意建构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和毛泽东思想的对立,甚至对传统文化和毛泽东思想均刻意妖魔化。这种逆向种族主义思潮在中国至今还有相当大的市场。

实际上,无论是传统的民族文化,还是毛泽东思想,与西方工业文明都不是完全对立的关系。今日中国,已经形成了这三种文化资源各有合法性、各有发展空间的格局,借用古代中国儒道佛三教并立的命名,今天中国也是一种“三教并立”的文化生态。就像古代儒道佛三教虽然并立却主次分明一样,今天的三教并立也是轻重有序的。

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多年,中国领导层一直在努力调和、融汇这三种文化资源,并给他们取了一个著名的名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我想强调一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包含西方工业文明的主流文化,也包含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同时也决没有排斥传统的民族文化。这个概念本身即是多元的、融汇性的。

二十年后中国的文化生态,也只能在这三种文化资源基础之上,博弈、融会、创造、演化而成。随着国力强盛,文化自信将会渐次增强,崇洋媚外的心理倾向和逆向种族主义思潮,将会日益淡化并逐渐消失。三种文化资源的轻重主次,也会相应地出现微妙的变化。三种资源的强弱关系,会渐见分晓。我个人预测,那是一种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体,包容了毛泽东思想和西方文明精华的文化生态。

责任编辑:魅影
来源: 作者博客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