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好剧的标准,是让观众得了一堆后遗症

热点 2018-03-26 09:26        

​​​

2016年,国内互联网突然涌入了一股巨大的“境外势力”,其传染人群之多简直到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地步,那就是“黑人问号.jpg”↓↓



其传播能力之广,不仅光速捧红了几位表情包达人,还在数亿网民的脑海里留下了玩梗后遗症——走路上看到一个黑人朋友就想在他头上画几个问号


直到最新的漫威电影《黑豹》上映,一切,都回不去了↓↓


#注:电影里主角所在的非洲国家叫“瓦坎达”,该国卧底的下嘴皮里都有同样的标记


确认过嘴唇,是瓦坎达的人。


这个故事的结局肯定是双方对视一眼,然后发出了默契的豹笑。


@Vivienisvivid:今天跟黑人外教碰到双手交叉然后擦肩而过说了wakanda forever的我笑而不语。




说起来,这种看过一部电影电视剧后模仿里面角色的画面,实在是太熟悉了,我们称之为“看剧后遗症”,不是疾病胜似有病,而且发病时间极为漫长,甚至还会有潜伏期,非常阔怕。


小时候的我们应该最有发言权,毕竟从小看到大,一不小心就“交叉感染”了。


最初级的,是追求跟角色形似。


据统计,每个看过《加勒比海盗》的小孩都尝试过用黑布蒙住一只眼睛,就像每个看过《哈利波特》的小孩都会对着镜子仔细审阅额头,企图发现一道闪电形状的疤痕。



而在那个英语尚未启蒙的年纪,我们对国产剧显然中毒更深。


脚底踩泡沫装作清朝格格,眉间点朱砂模仿邀月怜星,蚊帐绑在马尾上学白娘子,应该是绝大部分90后少女的童年回忆。


还有一些纯手工做不了的奇怪饰品,只能在放学后哭爹喊娘地买回家,因为电视剧告诉我,戴上它,我就是这条街上艳压群芳的女娃。




比如扇子,它能玩出的花样可多了。


一整把木扇子斜插发间,林诗音你好;两把木扇子插两边,陆湘湘本湘;

半把丝绸扇子插一边,赵敏嫣然一笑;扇骨拆开插两边,周芷若回眸了。



比如蝴蝶发卡,廉价金属与塑料珠子的完美结合。


戴着它上学总是忍不住疯狂摇头,让蝴蝶翅膀一抖一抖的,仿佛下一秒就会飞起来——但下一秒往往是被老师点起来罚站,说以后考不上清华北大都是因为把脑子晃坏了。



看了《仙剑奇侠传3》,必须来一个紫萱同款额饰,遮住大脑门儿的同时异域风情值max!



看了好几部玄幻剧后,必须来一截毛绒绒的发带,戴上瞬间变成小狐狸、锦毛鼠,或者是一出门就惊喜不断的霍水仙。



二者结合就是《还珠格格》里香妃的头饰,头上一圈白毛,边上还吊着亮片珠子和小毛球,哪个小姐姐有一顶就可以自诩人生赢家了。


当时火得每个景点都有卖,跟格格们的旗头一样,北京天安门来一张、四川九寨沟来一张、内蒙古大草原来一张……绝对是蝉联N年的拍照神器。



现在回想起来,这也应该是90后妹子们最早买过的周边产品。


但那些戴着头饰一脸陶醉的照片是绝不能轻易示人的,有的小伙伴与此相关的记忆里还有一顿胖揍。



后来《情深深雨蒙蒙》又火了,毛球头饰简化成了珠帘头套,周边生产商算是省事了,小姑娘们也趋之若鹜,全然不顾自己和赵薇的头围比差太多。



讲真,那个年代琼瑶阿姨的带货能力绝对不比现在的流量小花差,受众不止小朋友,爸妈们也很迷,家里小到镜子梳子、大到脸盆保温瓶,全是紫薇小燕子那两张像素不高还被拉变形的脸。


等年纪再大一点会欣赏《大话西游》了,紫霞仙子的手链就成了每个女生心中的白月光,买回来不摇个百八十遍的相当于没买。



有人表示,小时候跟一群女孩子玩,大家都喜欢假装自己是深宫后妃,但苦于没有合适的道具,后来X脆角开卖了,也算了却了一桩心愿。



十个手指全戴上,笑的时候只勾起半边嘴角,轻哼一声,我们就是《金枝欲孽》里斗得死去活来的小主,或者一心想要拆散紫薇尔康的皇后娘娘。


——这应该也是大家最早对“当反派”展露出的向往之情。





外部形象跟上了,接着就是对角色言语和行为的模仿。


前一个好说,除了“少侠”、“本宫”、“阁下”这类影视称谓,“欺人太甚”、“高抬贵手”、“后会有期”这类日常少见的成语,就是“对不起,我是警察”这类经典台词。


言语模仿非常讲究,装古代人是一套说辞,装黑涩会又是另一套,这个时候就见真章了,若非私下有过刻苦揣摩,很容易说得牛头不对马嘴。


你想,一个小姑娘全套美少女战士的装扮,一开口却是“狗贼!吃姑奶奶一拳”……这种空有外貌相似度的cosplay,在小屁孩儿之间是很不服众的。



后一个行为模仿就有千万种不同了。


记得当时看《火影忍者》,班上一半的男同学都会里面的“忍者跑”——身体前倾,双臂甩在后面,宣称按照物理定律,这样的姿势可以减少空气阻力,避免多余的动作影响速度。


直到班主任目睹了两次“狗吃屎”惨案,教室外面的墙壁才没有添上更多鞋印。



“忍者跑”真的会更快吗?这或许是整整一代人都在思考的问题之一,其他相似的问题还有:我的专属魔杖是什么材料做的?


所谓《哈利波特》后遗症,即看到一根细棍子就想挥两下,以为它能施魔法。



然而,你以为当魔法师这么简单的吗?他们可不是在空中胡乱划拉的啊!


有网友总结出了《哈利波特》里常用的魔咒手势,看下来,发现哈利喜欢除人武器是有原因的↓↓



如果你是哈利波特重度沉迷者,那你刚刚肯定照着比划过一遍,还很疑惑为什么没有“阿瓦达索命”(一个猜想,不一定不对)。


Vista新垣结衣:我们的课本不是不允许给麻瓜看吗!你竟然顶风作案,举报了!


唉,可惜了,中国原本也可以是魔法大国,只是我们都拿那些上等的木头棍子吃饭去了,想来它们说不定也是魔杖的一种:


吃饭时,如果筷子掉地上就会被魔法反噬,非常倒霉,比如挨打受骂。


西方世界有魔法,东方大地有妖/武术


那些年纪轻轻头披蚊帐的“白娘子”最会的就是隔空打架了,食指中指并拢一挥,口中还有“biubiubiu”的配音↓↓



同样的指法还可以接在双手一扭之后,变为老白的“葵花点穴手”,杀伤力拔群,与之相对的,自然是小郭的“排山倒海”,两厢对决,比的就是个手速↓↓



打赢了自然是一阵欢呼,打输了的戏份更多。


相信很多朋友都像《你好旧时光》里的余周周,小时候满脑子的“小剧场”,尽是些电视剧里学来的情节↓↓



如果死得没这么突兀,怎么救回小命也是一门大学问。


生病了,有人给喂粥——


@雾的病历:我会在喝粥的时候幻想自己是身患重病的人,男主慢慢把粥送到嘴里还假装喝不下的样子哈哈哈,然后演够了就三两口把它喝完,简直反差!



受伤了,有人给疗伤——


学武侠剧里的人盘腿打坐,然后小伙伴在背后传输多年功力,双手配合抖动,传输完毕还要擦一下额头上并不存在的汗。 



中毒了,有人给塞药——


买一包麦丽素,躺在床上假装命不久矣的女侠,一边嘴巴紧闭,一边用手把嘴巴掰开塞“药”,然后自己头一动,假装困难地吞咽下去。


小时候就很那纳闷,这一颗神奇的麦丽素,不知道救活了多少电视剧里的人。



行走江湖也不一定要打打杀杀,还有很多日常的小情趣。


比如喝酒,要把矿泉水瓶的盖子当作古装剧里的小酒杯,倒上水后假装对面有人,说一句“我干了你随意”,再仰头一饮而尽。



比如打伞,男孩子可能喜欢直柄伞,没事儿就伴随着口令“嘭”地一声打开它;女孩子应该更迷恋油纸伞,感觉在雨中一回头就能看见命里的许仙。



比如弹琴,在空调还没普及的童年夏天,对着电风扇拨弄它上面的弦,假装这是古筝自己是紫薇,深情并茂地唱着,山也迢迢水也迢迢。



比如洗澡,站在花洒下扮演楚楚可怜的女主,边搓身子边哭泣:“我觉得自己好脏!我已经不配做你的女人了!” 真·羞耻Play↓↓



浴室也可以算是万能片场了,什么大小景别都能hold住。


有扮演无依无靠白莲花女主的——


@心一了没:会抱住自己蹲在淋浴下,想象自己瘦骨嶙峋无依无靠,再站起来任凭水浇在头上努力睁开眼睛,做可怜状或者电视剧里女主淋浴的样子,拨弄头发、发呆之类的,然后围好浴巾带感情地用手擦拭镜子雾气,好一朵清纯白莲花。


有扮演武林高手却不幸遇刺的——


@测试下名字可以有多长:小时候我是走的武侠风。洗澡时嘴里包一口水假装被刺了一箭喷血,要以不同的形式喷出。例如从嘴边缓慢流出,或向上喷出。然后后退几步,说,我待你不薄,为何这样对我。感觉不对还要NG,光演戏在浴室要花上20min,告诉我,我不是一个人。


还有扮演参加比赛的跳水运动员


@倴城记:我会假装自己是跳水运动员,刚刚结束这轮,去淋浴,然后假装和旁边队友说话,焦急地等待分数,依照当天心情,假如成绩好就闭眼仰头再冲冲,假如成绩不好就关水走人。


等等,这位看的还是CCTV-5呢。



当然,只要不打扰到别人,自己一个人怎么演都无妨。


但谁能想到,真的会有人模仿霸道总裁强吻妹子?!最后被警察蜀黍抓走还不认错,也不知道是怪这人脑子笨,还是怪他颜值不够。




最后一步入戏最深,是我们对一部影视作品思想上的认同感,是全身心地相信屏幕里的世界和世界观


有人说,看了《灰姑娘》后,每次她妈让她干家务,她都幻想自己是个落魄的公主或富家千金,被坏蛋后妈欺压,总有一天会有仙女教母找上门来。


不止是小孩看的动画片,很多日韩欧美的影视作品对成年人的生活方式也有很大影响。


看多了日剧,一看见烟火,脑子里就自动播放《lemon》作为BGM;去吃日料,一定要跟店员强调自己点的是生啤。



甚至有很多妹子上厕所也不自在,总觉得隔板上是不是有个人在窥视↓↓



《来自星星的你》风靡中国的那一年,给大家种草了牙刷、口红之余,还带来了一个本土说法:初雪这天可以随便撒谎,也可以吃炸鸡啤酒。



还有所谓的漫威后遗症,除了每一部单独的梗,最综合的症状就是——电影正片完了会在座位上四处问人有没有彩蛋……


所谓的蜡笔小新后遗症,就是不愿意吃青椒胡萝卜,喜欢贱贱地跟爸妈顶嘴,看到漂亮的小姐姐莫名有种想搭讪的冲动……


所谓的冯远征后遗症,就是走在路上不太敢跟陌生人说话,又打心底地厌恶“家暴”这个词,对那些不能早早醒悟的受害者痛心疾首……



显然,这些深层次的看剧后遗症里,正面的影响还是占多数。


其中最恰当的例子应该是前面提到过的《哈利波特》,毕竟每个看过它的麻瓜小孩都曾幻想有只猫头鹰,在快开学的时候飞来给自己送入学通知书。



为此,他们上各种网站测试最适合自己的学院、魔杖;追踪J.K.罗琳的推特,看JJ上的同人文;甚至结婚时选择哈利波特的主题婚礼,希望在人生最重要的一刻圆梦霍格沃茨。




就算终于不做梦了,也会不自觉地用魔法世界的价值观打量现实。


比如跟一个人相处过一段时间后,会忍不住想,TA如果不是麻瓜,会被分到哪个院,会不会跟自己做同学。所谓“活体分院帽”。



还有些人,虽然仍不相信“爱能战胜一切”,但是在日常生活中,自然地就对周围所有人心怀善意。


或许这也是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能带给观众的最佳体验,在我们彷徨时、自卑时、深感无力时,都不放弃爱,更不放弃对未来的希望。


记得小哈利波特问:我时常感到愤怒,而且经历了这么多事情,要是我内心出了岔子,怎么办?要是我变坏了,怎么办?


小天狼星(当时还没喝下复方汤剂变丘吉尔)回答说↓↓





总之,没有喝一口水、然后吐出来装作吐血的童年是不完整的。


小时候的我们有着超凡的想象力,总觉得带个发卡、说两句文绉绉的话,就能变成紫薇小燕子,变成武功高强的武林盟主,亦或是一推眼镜就知道凶手是谁的侦探小学生。


但遗憾的是,现实里的我们只会因为这些拙劣的模仿写不完作业、跟小伙伴分角不均而冷战、被爸妈混合双打,到了大一点的年龄又觉得那都是黑历史。



好在,我们乐在其中。


现在回望当年的自己,都还能记起每天守在电视机前的幸福、睡前沉浸在小剧场里的充实、等着明天上学跟大伙儿过家家的快乐,也是久违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