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病这件小事。

文化 2018-02-23 17:15        

​​​

有几天没更微博,没更朋友圈,没去看任何群,换季着凉,结果病来如山倒,高烧发到三十九度多,还一烧就烧了三天。从病的大小来说,这也算不得什么,但是我整个人几乎就像个煎饼摊在床上,每个关节都疼,从床上爬起来都疼得肝颤。

就索性什么都不管了,顶着昏昏糊糊的脑子开始想,生病到底是怎么影响我们的呢。

(前置话题:本文所说的病情状态,不包括重病,绝症等,主要针对先天体弱等持续时间长,危害并不太大,完全治愈可能性也小,需要经常保养的类型。)

我是个比较喜欢自我研讨的人,按古人的说法,叫日三省乎己,自己出现了什么意识倾向,或者只是对于什么事情的什么情绪或想法出来,我就会琢磨为什么会这样,琢磨不透就去翻书,翻完书再琢磨,周而复始。

和自我琢磨一样和我人生等长的另一个事儿,就是生病了。

我从出生就体弱,小时候没有一个星期不去医院的,口不能言就能认识红十字的标志,远远的看了就开始嚎哭并把爹妈的头发往反方向拽。幼儿园就能把咳嗽发烧常用的药方药材认个遍,坐在药材铺子的大柜台上对着星罗棋布的小抽屉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中医别的不能说会,大概看个方子能知道是看啥病的,这都是日积月累,久病成医。

对于从小就经常生病的人,社会上是有一些说法的,比如觉得这个群体的人,脾气都不好,那么脾气不好的原因是什么呢,我听很多人说,是因为从小生病,大家给予的关心和宠爱更多,所以惯坏了。其实在很长的时间里,我自己都觉得这个说法很有道理,因为我爹妈也是这么讲,并且父母为了照顾我的大大小小的病真的付出很多,再加上听起来很温情,因为宠爱而肆意,这个是人生很奢侈的事情,能把这么一个特征放在自己身上,感觉生来就美满了很多。在这个案例上,人群都喜欢拿林黛玉来举例,觉得多愁多病身,那都是大小姐,体弱大家多怜爱些。

看起来真的很有道理。

后来渐渐琢磨透了,发现可能不是这么一回事,或者说,不完全是这么一回事。

有一句话叫久病床前无孝子,父母对子女基本上来讲要尽心许多,但是也有因为孩子生病哭闹而把孩子闷死的极端案例,一样米养百样人不假,但可以达成共识的是,照顾一个生病的人是很辛苦的,照顾一个生病的孩子,就是辛苦百倍的事儿了。辛苦一两天,一两周,普罗大众还是能保持一个状态,战线如果更长,就是日久见人心,除了爹妈,隔层肚皮隔层山的情况就肉眼可见的大幅增加,作为“照顾者”的人,会渐渐失去耐心,顺带着失去好脾气了。

影视漫画作品里,讲爱情什么的时候,喜欢让一方发个烧,然后另一方照顾,这个事件基本上属于万能助攻环节,发生以后主角两人都会发生一些感情上的质变。但你让男主在床上病几年试试?这种电影不是没有,你去找找,98%都是death end

生病和赌博在这个时候发生了统一,小病怡情,大病伤身又伤人。

讲这个是什么意思呢,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小就经常生病的人,如果像我一样运气好,遇上好爹妈,那是能享受不少因为照顾病情而来的溺爱,但是基本上,也仅止于父母,更多的,我们收获的,其实是他人的不耐烦。

人生病的时候真的会更加敏感吗?我觉得也许不一定,对于有些病情,在床上浑浑噩噩的,其实是要更迟钝,对于有些病情,长期保持清醒,又不能移动,确实是会多思考些,但是总的来说,对于经常生病的人,我们或多或少接收到的他人的负面情绪,一定是多于一直保持健康的人的。

患难见真情,也是这个思维方向。

那么比如说长到十岁,一个一直健康的孩子,接触到的他人的因为自己生病而泄露出来的“不耐烦”“嫌麻烦”为0,一个时不时生病的孩子,这个数值不管有多少,至少不会很小。那么生病的孩子所接受到的情绪就比健康的孩子多,接受到的负面情绪就同比更多了。

咱们说回豪门大小姐林黛玉,有一段是这样的,薛宝钗说,你这个病就是要养,每天拿燕窝炖了吃吃就好了。贾府这种地儿,大小姐吃个燕窝可能比我们喝杯网红奶茶还容易些。可林黛玉说啥呢,她说现在因为自己生病,已经劳烦府里弄这个药弄那个药的,这要是再说要加燕窝,得被多少人说闲话去。很多红学分析到这里,都说林黛玉多愁善感,感觉到自己寄人篱下,所以有一些自卑和自伤的情绪,这当然不假,但是这并不是唯一的原因。

按说林黛玉不是什么怕给人添麻烦的性子,你看她和贾宝玉闹来闹去的惊动大人几回了也没觉得“我给旁人添麻烦了恐引来口舌”,但是因为久病多病,只是多加一味燕窝,而且也只是每天送来,叫自己小厨房炖了而已,这点子事她倒操心起口舌问题,其实理由挺简单,她因着自己的病,确实接收到了更多的“不耐烦”的负面情绪。

这种来自他人的难以控制的负面情绪,大部分时候释放者本身都难以察觉。也正是因为此,日积月累,对于接受者的病人来说,就变成不容小觑的问题了。

聊到这里,另一个引申话题就出现了:装病到底能不能引起他人的同情呢?

作为一个中初级病患,比如主要是体弱头疼之类,如果你日常性格内向,则往往被定义为阴郁,如果外向呢,就又多了一个缺点,叫做疑似装病。

在长期健康的人群眼里,就像我们上一个议题里说的一样,他们觉得生病是可以获得大量关注和同情的,也正因为生病看起来是一个情感回报率很高的event,所以装病就是一个特别有道理的行为。而正如我之前所梳理的,对于真正体弱久病的人群,其实生病这个tag真的不是什么引发良好回忆的属性,则没病找病对于真·久病人群,确实是一个吃力不讨好还外加惹人嫌的事儿了。

所以装病这个现象确实存在,也确实存在即合理,而他们基本都存在于那些特别健康的人身上,出于他们因为健康而对“久病”“常病”人群产生的误解。

继续聊另一个小题目:生病的人会更加敏感吗?

这个问题其实适合用思维导图来回答。

从两种病情形态来说,因为从结论上来说都是产生对自我状态的不满甚至抑郁,所以往往给人久病多病的人更加敏感的论点,而事实上,我认为并不是生病状态直接导致了人更加敏感,而是由于被迫性质的思考时间大幅增多以及上文所讨论的,“久病之人接收到的负面情绪更多”所综合引起的。

而正是因为生病状态产生的强制性off-work的状态,所以对于本文所分析的久病,常病的群体,生病状态也无形中增加了他们的思考时间,成为了一种break的机制。从我个人的情况来说,阶段性的生病,常给我一种“归零”的心理状态。

什么叫归零呢,往禅意一点说,叫“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说得直白一点,就是不管你平时多叱咤风云狂霸酷炫拽,一场病来如山倒,分分钟教你做人,告诉你,你只是个普通的辣鸡。

小学生教育里很喜欢在学生手册里写,戒骄戒躁,就是说你牛逼了也不能装逼,生病,就是一个让你强制性戒骄戒躁的断点。

所以因为体弱所造成的不太好避免的一些小病,我往往不得已,又正向转化成这样的心态去看待了。这么一来,有个集中的思考,说专业一点几乎可以四舍五入成心灵瑜伽了,未必不是好事。

人到什么地步都有个数,这是很重要的。

再聊一个题外话。

他人对你病情的关心,对你的心灵和病情有没有正向作用?

答案是:他人的关心,对病人的心灵和病情都有正向作用。这是由于人类这种生物本身就是挺本能地想留下一些痕迹的,生理学痕迹,个人功勋的痕迹,在他人心里的痕迹,这些正面的痕迹会让我们觉得自己比痕迹少的人更成功一些。而至于具体的关心有没有影响,这个就要看很重要的一点:施加关心者的关心是不是真的,以及,病人所感受到的关心是不是真的。

比如说你发了一个朋友圈说自己病了现在正在医院治疗,然后刷刷刷好多人来关心你,A说“你怎么样了呀,唉,你怎么这么不小心呢!好好保重!”然后转头10分钟后你看A发了一张王者荣耀四杀截图还说卧槽刚才这局打得爽。

提问:A对你的关心是真的吗?

答案是:不管A本人的关心是不是真的,作为病人一方,没有感受到真的关心。所以在这个案例中,A的关心是无效甚至负面效果的。

诚然作为普通朋友,不存在因为一个人生病了,其他人就要茶饭不思的程度,事实上就算普通情侣都很难做到这一点,那么面对这样的状况,是怎么一个解决途径呢。

从病人自己来说,还是秉承归零的宗旨,他人的关心本质上来讲就是很“本分和情分”的事情,不管是不是真的,说一句总归比不说的好,为什么呢,不完全是因为我们必须正面理解他人的语言,或者满怀感恩的地面对这个世界,而是如果一个朋友表面上特别关心你,转头两秒就把你忘了个底儿掉去疯玩去放纵了,你至少能明白三点1,要么这个朋友并不关心你(这决定了你如何对待这个朋友),2,这朋友关心你是真的,但是没有那么关心你(这决定了你如何控制对待这个朋友的情绪程度),3,这个朋友关心你是真的,他就是情商智商可能缺一样或者两样都缺,他不知道一边关心朋友的疾病一边疯玩high翻是比较矛盾的(这让你明白和这个人能做酒肉朋友但千万别对他透露一些重要信息,他可能转头就不知道什么能说什么不能说给说了)。

患难见真情,那些让你在病中觉得十分妥帖的被关心的人们,感恩父母是首要,还要珍惜那些妥帖的朋友,因为一份来自朋友的妥帖的关怀,只有两种发生途径,一个是这个朋友真的特别珍惜你,特别关心你,他对你的情绪无法隐藏;一个是这个朋友双商真的高,至少情商真的高,这样的人是要出人头地的,保持一份纯洁的友谊,日后必有大用。

讲了一堆看起来很哲学的废话。

没办法,病了,四体不勤纯躺尸,我是一捆思维的芦苇。

对于和我一样体弱多小病的人们,换个思路,珍惜我们强制性“归零”的思维时间。对于那些健康宝宝(我大学的时候才知道有人长到大学了竟然除了疫苗都没打过针输过液),保持健康,这可能是对于你们肉体的最大的财富,然后保持思考,三思而行,总没什么坏处。人总有一死,不管觉得活着有没有意思,总归目前正在活着,有没有意思,自己还是能努力一把的。

作为人,还是留下一些有意思的痕迹比较好。



=========

好久不聊天了。下次再见。

​​​​​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