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考试没关系

热点 2018-01-17 13:28        

​​


​  教育部正式颁布了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成为课标修订重点,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从原来的14篇增至72篇。

  我翻看了一下这72篇古诗文的篇目,从《诗经》《楚辞》到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从先秦到晚清两千余年里最朗朗上口的篇目,几乎一网打尽。这是一件挺美好的事——但这可能是以我作为一个文科生、一个文字工作者的视角去看,比我年纪小一半的高中生,恐怕开始要为这些拗口的词句头疼了吧。

  记得上学那会儿,古文里最令我恼火的是通假字。凭什么古人写错了字就叫通假字,要作为考试考点,我写错了字就叫错别字,上学的时候扣分,工作的时候扣钱。我记得当时上语文课,我同桌在看小说,被老师点名念课文,他深情款款地念道,“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shuo)乎”。老师当时一个粉笔头就扔过来了,“不亦说乎,怎么不念不亦舒服呢?”后来我的同桌就一直有一个外号叫“舒服”。后来我才知道孔夫子老先生的文章里为什么有那么多“错别字”:先秦时候各国文字各异,文字使用还没有形成后来统一的规范,才出现了许多同音假借的情况。但恰恰为现在留下了许多研究上古字音的宝贵资料。中学的老师不会讲这些,只会让大家考“下列哪个不是通假字”。死记硬背的学生们背着背着就被带歪了,便以为古人以写错别字或者自己造字为逼格,于是依葫芦画瓢,取个网名都要造出一排不伦不类的字来。我有个师弟网名叫“厡?莪很帥”……还能好好写字吗?

  老师还喜欢卖弄学问读古音。最有名的便是杜牧的那首“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老师振振有词地告诉我们,“斜和家看上去不押韵是吧,其实这是因为斜在古音里不念xie,念xia。”然后要我们跟着反复念“远上寒山石径xi-a”……我在大学里学了音韵学,才知道这可能是老师为了押韵用上海话念了“斜”。《广韵》里“斜”确实属麻韵,不光“家、花”在此韵中,“车、蛇、赊、爷、茄”也同属此韵。但是真正的古音读法,根据《广韵》可以拟音为“zia”或者“ya”,绝不读“xia”。音韵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但除非你能傲娇地通篇中古音将《山行》诵读出来,否则这半吊子的xia,还是算了吧,不如让学生体悟一下“白云深处有人家”的那种美感和韵味。不过老师可能也是好心,想让大家记住“首句可押可不押,下句必押平声韵”的考点吧。

  我并不是要取笑我们的中学语文老师,只是在考试的指挥棒下,可能要求的古诗文篇数越多,老师就越没有时间去指导学生去体会古诗文里真正的美感——考试里哪些要考的,你就把它们背下来,甚至具体到哪一句必考,无论如何不能出错。现在想来,那句“垂死病卧惊坐起”一定是那个时候考试要求必须背下的吧,于是今天只记得这一句,网友们挖空心思想着怎么接下面一句,于是有了无数新版本——“垂死病卧惊坐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垂死病卧惊坐起,谈笑风生又一年”、“垂死病卧惊坐起,张口就要花生米”……

  新课标里大量增加古诗文的篇目,自然是好事,但如何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深入学生的内心,这当中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文学的教育,并不是靠呆板的背诵、考试就能够完成的,恰恰相反,填鸭式的教育甚至会让学生产生反感,走向逆反的方向。中国绵延数千年的文化,如烟似海的古诗文是如此浩瀚而动人,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能让处于文学启蒙时期的学生,走进这片灿烂的星海,在里面找到自己的志趣,诵记下能让自己受用一生的文赋诗篇。​​​​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