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原油管道二线工程全线贯通

金融 2017-11-21 17:23        

​​2017年11月12日,随着最后一道焊口完成焊接,中俄原油管道二线工程941.8公里管道全线贯通,具备了进油条件。2018年1月1日,中俄原油管道二线工程将正式投产,届时,中国从东北进口的俄罗斯原油将由现在的每年1500万吨增加到3000万吨。

中俄原油管道二线工程是我国能源战略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石油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巩固中俄能源合作的重要项目。随着这条输油管道的建成,扩大引进俄罗斯原油,将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国家东北油气战略通道,保障国家能源供应安全,优化国内油品供需格局,保障东北地区石化企业资源供应,有力助推国家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

中俄原油管道二线工程受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委托,由中国石油管道公司建设和管理。管道起点位于黑龙江省漠河县漠河输油站,途径黑龙江、内蒙古两省区,终点位于黑龙江省大庆市林源输油站。工程于2016年8月13日正式开工建设。一年多来,大庆油田、辽河油田、管道局等各参建单位高举中石油一面大旗,抽调精兵强将,参与工程建设,施工高峰期投入人员5000余人,设备3000余台套,穿越了500公里原始森林无人区和多年冻土地带,经历了漫长冬季和最低零下50摄氏度的极寒考验。加大技术研发和推广,使中俄原油管道二线工程成为国内首条应用全自动化焊接、机械化补口、AUT检测比例最高的管道工程。

​管道公司大力弘扬以“苦干实干”、“三老四严”为核心的“石油精神”,秉承“管道为业、四海为家、艰苦为荣、野战为乐”的管道优良传统,全面推进工程建设。以争创国优工程为目标,提出了“向管理要进度、向管理要质量、向管理要安全”的管理思路,紧密结合现场实际分析问题,在进度、质量、HSE等方面推行科学的管理方法,为高寒地区长输油气管道建设积累了更多更宝贵的经验。

针对有效工期短、社会依托差,冬季施工难、防火形势严等情况,成立了业主、EPC、监理、检测、质量监督的工程协调领导小组,定期组织召开各层级现场办公会,及时解决了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坚持以计划为抓手统筹协调,按照“月计划、周控制、日落实”的原则,针对控制性工程及重点难点区段,编制了节点计划,并建立了进度检查指导。通过对采办、设计、外协、施工等综合分析,及时调整作业计划和资源投入。通过冬季防寒措施,改造施工设备,保证了线路焊接和站场施工的连续性,不仅确保了工程按计划实施,还创造了国内高寒地区管道焊接的“中国速度”。

大兴安岭林区处于高寒地带,是我国东北乃至华北的天然屏障,生态作用重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管道公司牢记习总书记的谆谆教诲,从中俄原油管道二线建设伊始,就将“绿色管道”作为工程的重要课题顶层设计、统筹谋划。从人员健康、工程安全以及生态保护等方面入手,采取了多种扎实的管理措施,有效地保证了工程整体的健康安全与环境保护,真正将建设“绿色管道”落到实处。

由于中俄原油管道二线与漠大线并行铺设,并有多处交叉,既要确保二线工期,还要保证正在输油运行的一线“万无一失”。建设单位与运营单位建立了良好的沟通机制,共同制定了建设期间对一线的保护方案,通过采取优化作业许可办理程序、现场准确布设风险警示标识等多项举措,助力工程平稳推进,同时确保了输油生产安全。为了尽可能减少作业带对林木的采伐,通过科学论证、实地试验以及细致周密的计算,重叠使用一线10米作业带,从而减少伐木面积近420公顷,面积相当于1.5个北京颐和园。尽管压缩作业带使施工空间减少带来很多不便,工程建设者们依然克服困难、坚持推进,真正做到了“与林为伴、与林为善”。严格执行林区防火要求,通过加大安全投入、狠抓培训演练、聘请地方监管、强化监督检查等措施,组织防火培训30余次,防火演练19次,购置充足的防火器材和机具设备,在高强度作业过程中,未发生一起火情事件。

大兴安岭地区河流纵横,是黑龙江和嫩江的发源地。为了让沿线居民喝上放心水,不破坏水资源,工程不断优化线路设计,尽可能避让水源地取水口。对于无法避让的,主动将水源地取水口进行搬迁,保护水资源不被破坏。同时在大中型河流穿越中,按照环保要求,将原本使用开挖方式穿越的河流改用成本更高的盾构、顶管等非开挖方式进行穿越,以减少对河流原地貌的破坏。此外,工程还大力推广采用环保型机械化补口,在施工现场设置垃圾收集装置,制作了回收器具,用于收集生活和工业垃圾,避免了工程废弃物的排放。

极端条件下的防寒防疫工作也是工程建设的另一个重点。在冬季,现场作业人员必须配备适用于严寒地区施工的劳动保护用品(加厚的棉工服、棉手套、棉工靴等),并根据天气情况适时增加,以免被冻伤。每个作业面现场设置移动保暖房并配备取暖设施,供施工人员临时休息取暖。为预防大兴安岭地区盛行的可致死的“蜱虫”危害,进入林区的人员均提前种植了疫苗。经过不懈努力,工程建设实现了全线施工“零事故、零污染、零伤害”的目标。

创新是中俄二线的另一主题。在项目实施期间,基于全生命周期数据库管理的“二维码”应用,实现了工程现场人员的个人信息、岗位职责、资质证件等有效整合与管控。为了确保焊接质量,先后组织制作了U型坡口检测尺、AUT参考线绘制工具,开发了“无损检测数据审核系统”,通过对上传无损检测数据进行大数据分析,为焊接质量管理提供依据。这些发明和创新实现了多项国内高寒地区管道建设技术的突破。

在管道建设期间,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践行中石油集团党组“四合格四诠释”要求,党组织充分发挥核心作用,全面保障工程质量和进度落实。选优配强工程建设骨干力量,主管领导坚持靠前指挥,扎实推动工程建设各项工作落实。以融入工程建设为有效手段,以服务工程建设为主要途径,以促进工程建设为根本目的,积极抓好项目党建工作。教育引导干部员工牢记“我为祖国献石油”的使命责任,凝聚全体参建人员的智慧力量,营造拼搏向上、砥砺奋进的工作氛围。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面对急难险重任务,党员干部带头前冲、团员青年主动请缨。在攻坚克难中,不断涌现出了“河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董连江、“河北省国资委十大杰出青年”丁鹤铭、“三铁机组长”田志强,“盾构达人”葛建孟等一大批先进个人和技术能手,形成了保障工程建设稳步推进的强大力量。

​工程越是艰难,越能体现石油管道人坚韧不拔的精神。春节本是阖家团聚的日子,全体参建将士仍然奋战在施工现场。施工过程中既充满了诸多艰难困苦,背后也有很多感人的故事。今天最后一道焊口的圆满完成,对于所有的管道建设者来说,既是对日夜拼搏、辛勤奉献的最大回报,也是给牵肠挂肚、远隔千里的父母妻儿的最好交代。

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追求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接下来,管道公司和全体参建将士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大力弘扬石油精神,撸起袖子加油干,全力确保2018年1月1日中俄原油管道二线顺利投产,为深化中俄两国能源合作与“一带一路”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