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99c6180102e26p.html
龙树菩萨:真实“实相”辨别的五条准则
竹清嘉措仁波切
龙树菩萨:真实“实相”辨别的五条准则/竹清嘉措仁波切
以禅修所升起的智慧直接体验,是了悟实相的唯一方法,其他人是不可能将“实相”展露、显示给我们看的。
——竹清嘉措仁波切
发布说明:据末学的一些了解,内地少数已经接触到了大手印和大圆满正行的佛子们,由于基础教法尤其中观唯识见地知识的缺失,其以禅修护持的见地多数都是似是而非的,正如丹贝旺旭仁波切所认可的:“目前内地众多的大圆满行者,在所谓的禅修时,其实很多仅是在发愣而已!”而今见到竹清嘉措仁波切所讲授的关于实相的辨别方法,不避周折录入分享,那些学习过正行的博友不妨以此检验一下,未学者也可以做个参考!
阿明 2013.2.23
正文:
为了有能力给予众生最大的利益,我们必须证得全知的境界,也就是“佛果”,而为了证得佛果,我们必须圆满“法无我”的了悟。
对于我们所要了悟的境界,有几个同义词:空性、胜义、法界、法性以及实相,此处使用的是最后一个名词“实相”,以下偈颂说明了“实相”的特质:
无法由比喻而得知的、寂静的,
不是戏论所能造作的,
无概念的、无分别的,
这些即是实相的特质。
自知不随他,
寂灭无戏论,
无异无分别,
是则名实相。
这是“实相”的五种定义,之所以称为“实相”是为了强调:它就是那真实的本性,它就是那胜义的真理,除此无他。
首先,实相无法由比喻而得知。实相超越了所有的概念造作,因此没有譬喻、象征、言语所能够形容出他是什么样子。事实上,唯一能引导弟子们去了悟他的办法,是说明“它不是什么”。所以,佛陀教导说,真实本性既不生,也不灭;既非一,也非多;既不来,也不去;既非存在,也非不存在。这些解说并不能直接形容出实相,不过可以帮助我们消融“它是什么”的概念造作,进而让我们直接体验到实相。以禅修所升起的智慧直接体验,是了悟实相的唯一方法,其他人是不可能将“实相”展露、显示给我们看的。
因此,如果某件事物是概念、言语、譬喻所能形容或确认的,不需要禅修所升起的智慧就能了解的话,那么它就不是实相。
第二,实相的本性是寂静的。实相是本来远离四边见的寂静,这四边见是“存在”、“不存在”、“既存在也不存在”、“既不是存在也不是不存在”。所以,如果有任何事务可以落入这四边见的任何一者,它就不是实相。
第三,实相不是戏论所能造作的。如果言语可以造作出“它是这个”、“它是那个”来将它形容出来,那它肯定不是实相。如果在实相之中,连一丁点儿的概念心的波动都波澜不兴,更不必说它是超越言语的造作了。
第四,实相是无概念的。他不是概念心的对境,而是无概念俱生智的对镜,对于这一点,寂天菩萨在《入菩萨行》中也说道:“胜义谛并非智力所能体验”。
的确如此,因为胜义谛本身不是任何概念戏论,诸如存在、不存在等等,所能够形容出来的。既然没有这样的标签适用于它,而既然念头想法只能用名称、标签来指涉事物,那么胜义谛就不是智力所能了知的,不是概念新所能揣测的。因此,凡是由智力所构想出来的事物,无论是什么,它都不是实相。
最后,第五,实相是无分别的。在实相中没有不同的事物,因为它是所有相对事物的平等性。好与坏、朋友与敌人,贫穷与富有、男与女、干净和肮脏、痛苦和快乐……实相是这一切分别的平等性,因为他超越了这一切。因此,凡是落入这些分别中任何一类的事物,都不是实相。
龙树菩萨:真实“实相”辨别的五条准则/竹清嘉措仁波切
总之,轮回与涅槃中的一切事物,都无人我,也无法我,悉皆空无实存,也因此,实相本性是无法言喻的,他不是言语所能表达的事物,它超越了生、住、灭的概念造作。这与大手印和大圆满传统的观点一致,在大手印和大圆满传统中,有许多的教法说明为什么“实相是无法言诠、不可思议的”。能够证实这些教法真实无误的逻辑论理,不外乎都在龙树菩萨的这本巨著(转引:即指《中观根本慧论》)之中。
——摘录自堪布竹清嘉措仁波切所著《智慧之日——读懂龙树《中观根本慧论》的27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