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瞩目“高新造”

科技 2017-11-02 10:41        

​​  电子信息产业是我国的国民经济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支柱产业,2016年全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收入达12.2万亿元人民币,是名副其实的电子信息制造业大国。而同时,上游核心技术的缺失,特别是“缺芯少屏”,成为制约电子信息产业转型升级、迈向高端的关键因素。而如今,这一现象正在成都高新区发生变化,扭转之势已然显现。就在党的十九大闭幕第二天,京东方宣布国内首条第6代柔性AMOLED生产线在成都正式量产,打破了国外柔性屏技术垄断。紧接着,格芯将全球130余家供应商邀请到成都,向“革新”产业生态圈目标迈出坚实一步。一前一后,一屏一芯,其参与的企业、落地的项目、生产的产品,都是国际一流,将成都高新区大力发展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带上新的台阶和起跑线。

  牵手成都10年

  京东方“高新造”柔性屏打破国外垄断

  一块屏幕,厚度0.03毫米,比纸还薄,可随意弯曲折叠。此前,这种显示屏只有韩国三星能制造;10月26日,这种产品在成都高新区实现了量产。京东方带着华为、小米、OPPO、VIVO等手机厂商向世界宣布:中国第一条、全球第二条柔性AMOLED显示屏生产线正式量产,并率先供货国产智能手机。除了行业人士,更多的观众还从10月27日晚的《新闻联播》里,看到了这条好消息。

  一个月前,成都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刚度过“10岁”生日。根据京东方发布的2017年第三季度业绩快报,前三季度京东方营收达694亿元,同比增长51.41%。业内认为,这样的佳绩,和京东方对OLED屏幕的正确抉择和大力投入有着极大的关系。

 提前布局 抢占手机屏战先机

  随着9月13日,苹果正式发布首款使用OLED屏幕的手机iPhone X,手机市场的战线也从芯片、摄像头转移到了屏幕。几乎同一时间,华为、OPPO、VIVO、小米等国产手机厂商争相发布OLED全面屏手机。手机大战,“屏”地起风雷。

  在不同种类的OLED屏幕中,AMOLED已成为全球公认的下一代屏幕技术。“传统的LCD屏幕需要背光支持,在阳光下几乎看不清。同时LCD屏幕容易出现瑕疵,对运行温度的要求也较高。”四川省平板显示行业协会副秘书长罗紫云说,作为新型半导体显示技术之一,柔性AMOLED显示屏以塑料基板代替了传统的玻璃基板,并采用可主动发光的有机材料以及柔性封装技术,对于LCD的技术替代性很强。“今后不仅是手机,电视、汽车、穿戴设备、户外广告都会用上AMOLED的屏幕,它的市场需求会越来越大。”

  早在3年前,京东方便开始在AMOLED领域布局。2014年10月,京东方投资220亿元的第6代柔性AMOLED生产线项目正式签约落户成都高新区。2016年2月,京东方宣布追加245亿元投资。2016年7月22日,京东方(成都)工厂提前24天完成封顶。今年5月,京东方宣布成都第6代柔性AMOLED生产线提前投产。

  目前在AMOLED显示面板领域,韩国公司几乎垄断了全球市场。三星拥有一条月产能8000片基板的5.5代线和一条月产能1.5万片基板的6代线,产品市场占有率高达90%以上。罗紫云告诉记者:“根据公开数据显示,目前三星的生产线良率在50%-60%,而京东方的6代线到年底良率也会提升到50%左右,非常有希望迎头赶上。”

  与曾经TFT-LCD领域“追赶者”角色不同的是,在AMOLED竞争中,我国企业已经走在全球前列。未来3年内,全球会有15条AMOLED生产线投产,其中9条在中国。随着更多“中国制造”柔性AMOLED显示屏走向全球,中国将真正引领全球柔性AMOLED产业发展。

 10年“成都情缘” 助力电子信息发展

  在10月26日举行的成都京东方第6代柔性AMOLED生产线量产暨客户交付仪式上,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东升无疑是最令人关注的人。花白头发、黑框眼镜、一身笔挺的西装,仪式上,王东升多次露齿而笑,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王东升与成都的缘分,可以追溯到22年前。1995年,王东升获得了电子科技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学位。2005年,正在寻求TFT-LCD项目合作伙伴的王东升回到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参加毕业10年的校友聚会时与成都高新区接触,双方立即就项目落地展开了洽谈。

  2007年10月8日,京东方总投资31亿元人民币的第4.5代TFT-LCD(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生产线项目正式落户成都高新区,主要产品是为主流汽车厂提供的车载显示系统,年产值30亿元。该生产线是成都高新区第一条液晶显示生产线。“填补了成都在液晶显示领域的一个空白。”成都市电子信息行业协会秘书长邹传模说。

  京东方落子成都,不仅对“京东方模式”的成熟至关重要,而且让成都高新区在打造光电显示产业方面实现了良好开局。京东方落户后不久,2008年7月22日,深天马宣布,携手成都共同成立合资公司成都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在成都高新区兴建第二条4.5代TFT-LCD(薄膜晶体管液晶面板)生产线,该生产线总投资30亿元。

  京东方、深天马3条生产线的陆续建成投产以及中建材等重大配套项目落户,拉动了成都玻璃基板、液晶材料、彩色滤光片、偏光片、背光源组件、驱动IC、控制IC等上游原材料产业发展,同时推动了车载导航系统、个人移动显示终端等多种应用产品的发展,使成都成为中国西部地区最主要的光电显示产业布局地,成为四川省、成都市电子信息产业的新亮点。

  机遇当前,而挑战并存。“要扩大AMOLED面板产能,需要精准引入相关上下游企业,形成完整的产业生态圈。”邹传模说。毫无疑问,京东方AMOLED柔性屏在成都高新区量产,让这里向世界一流产业生态圈目标迈出了坚实步伐。

 130余家供应商齐聚成都 盛赞本地投资环境

  格芯产业生态圈吸引力初现

  10月27日,格芯(成都)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格芯(成都)”)在成都高新区费尔蒙酒店召开了格芯(成都)供应商座谈会。与前几次在酒店会客室召开的新闻通气会不同,本次供应商座谈会,格芯邀请了300余位来自全球130余家供应商的企业代表参会,730平方米的会议厅内,400个座位座无虚席。会上,多家供应商盛赞成都投资环境,希望与格芯共建产业生态圈,格芯作为行业龙头的产业吸引力初现。

  “革新”生态圈 格芯有底气 成都投资环境引供应商盛赞

  上午8点半,离座谈会正式开始还有一个小时,会议厅外的走廊上就已随处可见参会企业代表的身影。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人们因为同一个原因在此聚集——“格芯”。

  成立于2009年的GLOBALFOUNDRIES,在2013年才有正式的中文名“格罗方德”。今年2月,这个名字再次被高度浓缩为“格芯”二字,取“格罗方德”的“格”与“芯片”的“芯”,同时发音与“革新”相同,寓意着重生、振兴与改革,也体现出格芯对于在成都发展集成电路的信心。

  今年5月,格芯宣布与成都市合作,共同推动实施基于格芯22FDX先进技术的产业生态圈行动计划。双方将用6年时间,共建世界级产业生态系统,助推成都成为全球卓越的集成电路设计和制造中心。本次大会的参会企业中,有不少是因为22FDX生态圈计划落户成都高新区的。

  8月注册成立的上扬软件(成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扬软件”)便是其中之一。“我们主要为格芯提供智能工厂解决方案,当我们了解到格芯与成都共建生态圈后,我们第一时间在成都成立了办事机构。”上扬软件CEO吕凌志告诉记者。下月起,上扬软件将协助格芯将德国工厂的软件系统复制到成都。

  “成都拥有丰富的软件人才资源储备,对我们这样的软件企业发展非常有利。”吕凌志说,在成都团队前期招聘中,平均一个职位有50人应聘,大大超出了他的预期。在吕凌志看来,成都同样有着非常好的投资环境。“本地政府对我们的支持力度很大,给了许多优惠政策,我们能够感受到政府把生态圈做大做强的诚意与决心。我们目前在成都投资了1000万元,也在计划增加投资。”

  泛林半导体中国区总经理刘二壮同样对成都的投资环境竖起了大拇指,“这次来成都,除了参加这次大会,我还将与成都市政府商谈落户事宜,我们将很快在成都设立分公司。”

  项目推进加速 芯片厂房有望下月初封顶

  今年2月开工建设的格芯(成都)12英寸晶圆制造基地Fab11项目,总投资超百亿美元,是四川省自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外商投资项目。项目将建设全球首条22FDX工艺12英寸晶圆代工生产线,项目一旦建成投入生产,被认为会让四川的晶圆制造业一步跃入国际主流水平。

  今年7月,格罗方德公司CEO桑杰·贾在施工现场考察时,以一句“Amazing!”赞叹项目推进“高新速度”,如今,项目建设再次提速。“上月我们举行了芯片厂房的上梁仪式,芯片厂房正式进入封顶阶段。”格芯(成都)总裁洪啟财介绍,封顶有望在11月初完成。

  同样提速的,还有格芯在中国的布局速度。2015年8月,格芯的微信公众号“GLOBALFOUNDRIES”正式开放。2015年,格芯公众号推送了6条信息,而在过去的一个月内,公众号就推送了16条信息,平均两天便会有一条推送,格芯在国内的动作日渐频繁。

  据了解,格芯22FDX技术已被3家中国本土客户采用。上海复旦微电子集团有望采用格芯22FDX平台,预计2018年开始设计开发具有高可靠性的服务器与人工智能及智能物联网领域的智能产品;国科微计划在下一代物联网芯片产品研发中导入低功耗的22FDX技术,并在未来进行正式量产流片;此外,瑞芯微电子也计划采用22FDX技术。看似无形的生态圈,正一步步变成现实。

  “未来,我们将会在中国继续推进生态系统的发展,为中国及世界各地的客户提供高性能、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格芯全球高级副总裁洪啟财说,“世界向东,格芯向西”,格芯将依托成都工厂,为中国西部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助力。正如格芯全球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经理白农所说,这一切都“不只是一个简单的生产设施,更是一个中国美好未来的有形象征”。

  格芯的“朋友圈”

  芯原微电子(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长戴伟民:采用格芯22FDX工艺的芯片在物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我看好格芯在成都的发展。芯原是首家加入格芯22FDX生态圈的企业,我们也将发挥IC设计企业链接上下游企业的中间作用,吸引更多的企业加入这个生态圈。

  沈阳硅基有限公司总经理邵凯:格芯除了为全世界的电子信息企业代工芯片,也培养了许多优秀的集成电路技术人才与管理人才,如今我们终于盼到格芯在中国建立产业生态圈。作为一家原材料供应商,我们会抓好每一个细节,提供最优质的材料,为我们集成电路人的新梦想添砖加瓦。

  东电电子(上海)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灿园:除了格芯,我们也为成都高新区内英特尔、德州仪器等企业提供过远程服务。成都高新区发展集成电路的氛围非常浓厚,格芯的落户无疑将为整个产业带来强劲推力。我们希望未来能在成都开设分支机构,近距离服务区内集成电路企业。

来源:新闻中心


​​​​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