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与电子科技大学“深水区”推进校地协同创新

科技 2017-10-17 10:08        

​​昨日,电子科技大学迎来第61个生日,“电子科大日”活动正式启幕。与往年不同,今年的校庆有了鲜明的主题,“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大会暨校友企业联合会峰会在该校清水河校区举行。本次峰会以“聚成电力量,谋成都新经济发展”为主题,500多名校友企业家汇聚电子科大,聚焦“电子信息+”和新经济发展。

此外,“电子科大日”也在峰会上成立。成都与电子科技大学“深水区”推进校地协同创新,力促创新驱动先导城市建设,无疑是成都激活内生创新动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一线生动解读。

500余名企业家校友 来自全球40多个地区

金秋九月的电子科技大学,全球校友桃李云集。多年前,他们求学沙河之畔,从电子科技大学出发,走出校园,启程他们的创新创业之行。

“作为海外游子,我想说回家真好。”专程从美国硅谷归来的硅谷校友会理事长许良成说,成都是中国的硅谷,成都有坚实的产业基础,有科研力量雄厚的高校院所,有良好的政策支撑。

昨日,以许良成为代表的来自国内外40多个地区的500余名校友企业家,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大会暨校友企业联合会峰会之际,回归到成都,归程到这座熟悉的城市,用不同的方式,融入这座城市的创新创业共识之中。

大学因城市而兴,城市因大学而盛。峰会上,成都市“电子科大日”正式发布,市政府和电子科技大学共同决定每年9月29日举办“电子科大日”活动。这也是我市首个以大学命名的活动日。

每年的“电子科大日”,市政府和电子科技大学将共同举办发展峰会、高端论坛、投资促进、成果对接系列活动,共同构筑休戚与共的发展合伙人。“电子科大日”将开启双方协同创新、技术转移、互利共赢的新局面。设立“电子科大日”,合力推动全面创新改革,推动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足见成都助推高校融入城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倾力之深。

峰会上还举行了电子科技大学校友企业联合会换届交接仪式。据悉,电子科技大学校友企业联合会由海内外校友企业家自愿组成。这一组织旨在搭建电子科技大学企业家校友之间交流合作平台,推动资源共享,交流企业经营管理经验,探寻合作发展,为校友事业发展提供支持。

千亿级产业新城 首期约1.5平方公里

17多万校友, 130多位上市公司高层……一批批杰出人才从电子科技大学走出来,成为“电子信息+”行业的科技新秀、领军人才。据电子科大校友会统计,国内IT界公司、企业、研究所等中层以上技术负责人和高层管理人员中,超过三分之一的人毕业于电子科大。面对“电子信息+”浪潮,电子科大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提前布局,再次站到时代“浪尖”。

峰会上,成都高新区、成华区、温江区、郫都区与上海临港经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电子科大资产经营公司、公共安全产业联盟、中国车联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电数字出版产业联盟、上海荷福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交换了项目协议文本。项目涵盖国际人工智能产业园区、电子信息+产业科技公司、电子信息+公共安全产业基地、智能汽车研究集群、数字文化产业园、“三医融合+电子信息”产业科技园等领域。

“我们将和郫都区共同打造一个千亿级的电子信息产业新城,打造环绕母校的电子信息产业链,作出一个有示范效应的电子信息产业高地、产业聚集区。”上海荷福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周锦霆介绍,首期将启动一个约1.5平方公里的“电子信息+”产业新城,包括电子医院、电子大学、面向全球校友的电子信息创业产业园等相关的产业内容。“我们还将把在煤炭行业以及人工智能领域等相关研发产品落地在产业新城里面。”

校地协同创新 一系列科技成果加速转化

城市动力是一座城市发展的驱动力量,决定着城市发展的速度、质量和可持续性,影响着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电子科技大学与成都合力推动全面创新改革,推动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无疑是成都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创业中心 “一盘棋”之中的知秋一叶。

打开一张成都创新地图,科研院所高校、“国字号”重点实验室星罗棋布。四川大学、电子科大、西南交大等56所高等院校,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等国家级科研机构30余家……这是成都加快建设创新驱动先导城市不可或缺的动能之源。环顾成都校地协同创新版图,以电子科技大学为代表的校地协同“满园春色”次第绽放。

本周,四川大学生物医药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签约仪式在成都举行。其中,由魏于全院士领衔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研发团队将以作价入股方式在成都落地转化包括抗肿瘤药物、基因治疗技术等7项成果,揽得近8亿元投资,进行产业化开发。

推动科技成果在蓉转移转化,以四川大学为核心,环川大知识经济圈四川大学科研综合楼项目入驻、创新创业大厦建设、展业大厦改造等8个重点项目正在加快推进;以西南交通大学为核心,“环交大菁蓉创业谷”已入驻各类知名孵化器及企业40余家,入孵企业275家,举办创新创业活动476余场。

校地协同创新之下,一系列科技成果在蓉加速转化。去年9月,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牵手国际生物医学材料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兴栋,双方利用各自优势,在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建设“成都生物医学材料产业示范园”,共同打造世界生物医学材料中心。


​​​​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