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95后进入职场,“逃离北上广”话题将终结?

金融 2017-10-17 10:06        

​​​每一个超级大都市都是一座围城,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

在这里,超快的生活节奏、以高房价为代表的昂贵生活成本以及职场上无处不在的竞争压力,让年轻人享受新奇、自由和便利的同时,也倍感疲惫。

正因为如此,每隔一段时间逃离北上广的话题,就会像女生的生理期一样如约而至,一次次叩问离开与留下的意义。随着第一批95后踏入职场,一些调研和群体画像显示,他们可能是“逃离北上广”的话题的终结者。

1)80后逃离,95后登场?

最近,一则北上广白领城市归属感较低的新闻又火了。报告称,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年轻人的归属感指数在众多城市里排名靠后。房子、收入、户口等就像冰冷的钢筋水泥一样,将年轻人的热情拒于千里之外。

​如果说大城市是一枚硬币,那么高冷的另一面是诱惑。越是看似高不可攀的目标越能激发年轻人的斗志,更何况一线城市确实有更丰富多彩的工作机会。今年年初,赶集网通过自身招聘平台的随机调查发现,在“80后”中,对北上广深的态度出现了明显“退潮”趋势,而作为初生牛犊不怕虎的“95后”来说,八成受访人士希望去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发展。

小编的闺蜜的弟弟,就是这样一枚跃跃欲试的95后。江西财经大学毕业的他,当年因几分之差没能考进北京某所理想高校,今年毕业后果断将北京作为工作的首选地。听闺蜜说,他弟弟的眼里并没有月薪多少,几年买房这样的计划。北京对他意味着一种全新的生活,年轻人该有的生活。

2)追求功利到理想主义

面对这样一群热血的95后,手握保温杯的80后难免呵呵一笑,“等你到了我这样的年纪,就知道房子、车子的重要性了。”

这会是新一轮围城寓言的开始吗?种种迹象显示,可能并非如此。就像三体世界与人类世界的差异,95后的职业观、人生观已经跟80后完全不在一个维度。

据今年5月第一财经的封面报道《95后登场》,大公司、铁饭碗早已不是95后的选择,更重要的是,个人成长首次超越薪酬待遇,成为理想工作的重要指标。55.9%的毕业生认为“不断学习新东西、获得成长”是择业的首要考虑因素。显而易见一线城市对于他们意味着更多的学习成长机会。

最近刷屏网络的一份《95后“公益观”群像调查报告》,也从95后如何看待、参与公益的视角,佐证了上述观点。该报告由北京益微青年公益发展中心发起。该公益机构最广为人知的是一个“西部阳光”大学生支教项目,由中国三星独家赞助。已经持续运作达14年,大学生支教活动遍及全国各省市,尤其是边远地区。

此次问卷共有617名参加过西部阳光行动的大学生参与。报告显示,95后不但乐于做公益,在公益职业化的道路上,他们的态度也超乎了我们的预料。调查显示,虽然有66%的95后倾向于认为“父母不会同意自己把公益当作职业”,但仍有74%的人愿意坚持“愿意将公益作为未来的职业方向”。看来尽管面临高房价、高消费的现实生活压力,95后依然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思考与坚持。

3)青春就要这样“浪费”

该报告提供了一个四川女大学生田小红的案例。这个95后女生当年上小学的时候恰好遇上村里来了中国三星的“西部阳光”支教团,给她留下一个非常美好的夏天。去年她从师范类院校毕业后,便毅然选择加入了公益机构,走上了公益职业化的道路。“当时来支教的哥哥姐姐对我帮助很大,我希望把这种爱传递下去,最直接的方法就是作一名职业公益人,收入虽然不多,但精神上的满足更有意义,”田小红对我们说道。

​报告显示,95后参与公益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实现自我提升。益微青年工作人员表示,近年来支教、助残等需要深度参与的公益项目深受大学生喜欢证明了这一点。

综合各种95后画像来看,

“萌萌哒”还是“逗逼”;

“御宅一族”还是“现充达人”;

“天马行空跨次元”还是“接地气”……

可能都是。95后早已不像80后那样,奉乖巧为准则,以功成名就、衣锦还乡为唯一目的,而是真诚的认为每个人都是一颗独特的小行星,在璀璨星空并行不悖。所以,对于一线城市逃离还是留下,对他们而言毫无意义。就像生命本身并没有天然的意义,只看是否浪费在了美好的事物上。

于95后而言,美好的事物不再是豪车美宅,而可能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一次全身心投入的公益活动,也可能是偶像的一个鼓励的手势,一个能感知到自我独一无二的存在感的兴趣优势。

​​​​​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