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200万留学,回来底薪2000!这笔投资到底值不值

金融 2017-10-17 10:05        

​​​

投入200万,回报2000块?

如果教育是场投资

10几年前的人才市场,海归人才招聘会都设在贵宾室。但如今,这种待遇早已消失殆尽。

今天网上杭州小林的故事再次引发了大家对留学的讨论。

据小林回忆,当初去澳洲读书,要求银行卡上要有60万存款,并且这笔钱还有冻结半年,此外还有每年30万的开销,这林林总总6年时间的花销,加起来也有200万。对于父母这样倾尽全力的行为,小林心里也是五味杂陈,希望自己不要辜负父母的这份辛苦。

然而,现实打脸太快,归国后小林的职场之路并不顺利,多次面试,都遭“碾压”。无工作经验,无人脉资源,一家公司说“我们底薪不高,2000块钱,其余靠业绩提成。”


200万的留学投入,2000元的工资底薪,这样的尴尬比比皆是。

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调查显示,30%的海归人士月薪在6000元以下, 6000-8000元之间的,有23%,并且大部分海归们,对薪水并不太满意。

面对这种情况,有网友调侃道“投资孩子不如投资房子”。但是,更让口袋君感到欣慰的是,在这件新闻下的评论,有越来越多的网友意识到,教育投入产出比的计算方式,并不该仅是金钱上的。


海归≠高薪

在电视剧《小别离》里,琴妈有一句很经典的话“要那么多朋友干什么?自己出色了,朋友自然就来了,你看你爸爸,年轻的时候朋友可多了,现在谁理他?”后来,为了孩子将来“不被耽误”,琴妈想了个办法:砸锅卖铁送孩子出国。

口袋君想,这绝对是国内大部分父母送孩子出国的初衷:出国镀金、出人头地。

可是,留学教育,真的就是为了“镀金”吗?又或者,只要留学,就能更优秀?

很显然,不是。现在社会,用人单位更看重的是真正的能力。

现在的社会,大学生一抓一大把,留学生,研究生也不是什么稀罕事。对于海归进入职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需要摆正自己的姿态。

相比本土大学生,留学生具有不少竞争力,比如:国际视野、语言优势、跨文化沟通能力、国际项目合作优势等,但对于国内就业形势,和企业需求等方面可能就不及本土大学生了。所以,摆正心态,不要好高骛远,学会正确分析自己的能力,才是进入职场最需要做的一件事。

同时,需要摆正心态的还有家长。请舍弃掉之前认为海归=高薪的错误观点。也请给孩子更多的引导和选择。

我们身边不难看到,大部分出去留学的同学,学的几乎都是金融,工商管理等,这种情况也不仅在留学生上有,国内大学生身上也有。

我们总相信,这些专业是铁饭碗,是热门,是潮流,但我们从来没有问过孩子们,喜不喜欢,感不感兴趣。那么,最后,当这个时代已经不再需要这个专业的时候,又该有谁来为孩子们负责?

教育鄙视链

教育的本质并不是投资,而是“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

最近,一位68岁老人的《牛蛙之殇》刷爆了朋友圈。文章大概讲的是,全家倾尽3年之力想把孩子送入上海四大民办小学之一,但可惜的是最后,孩子败在了高压力,以及变态的选拔制度下,并换上了抽动症。

医生说这种病,虽不严重,却很难治愈。文章字字扎心,特别是看到偶尔露出的孩子的天真时,就更加心疼。

对90后这一代,家长担心孩子考不上重点高中,进不了大学,还成了近视眼。天天嘀咕着,坐直了,别离桌子那么近!而现在这一代小孩,家长不仅担心,孩子进不了好的小学甚至幼儿园,从小十八般武艺都往孩子身上整,每天背多少古诗,写多少单词,做多少题目,考多少分,就跟KPI一样的压在每一个父母和孩子身上。同时,与之而来的,还有各种心理疾病。

想到之前网上公布的一套幼儿园大班的练习题,看完口袋君就懵掉了,找了几道给大家体验一下。

我拿给不少人看这题,知道是个大班的小朋友做的时候,大家均是一个反应,变态!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学校,是什么时候成了如今这可怕模样?

是不是当每一个小孩都能流利的背出唐宋八大家时,才是教育的成功?

是不是当每一个小孩都能解答线性代数时,才是成长?

我很喜欢老人文章结尾的那句话:

你给我一片星辰大海,都不如给我一个能慢点长大的小孩。


关于留学,关于教育

你有什么要说的吗?​​​​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