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历史非常有意思,每个朝代中叶都会出现一些类似现象。明朝嘉靖年间,土地兼并严重,土地持有高度分化。原因是皇帝经常赏赐皇亲国戚土地,首辅徐阶们都合法屯了很多地,地主们也是有钱就买地,觉得土地保值。
遇上灾荒或外敌入侵,百姓要卖田地维持生活和税收,土地持续向王公贵族集中。那时主要税收还是按人头收,而不是按资产收,穷人地少还要交税,贵族地多还少交税。直接导致税负主要强加于中下层普通人身上,贫富分化急剧拉大,中央税收越来越少。
最后出多入少,财政压力越来越大。财税一直是证券稳定的根本,是维持帝国正常运营的根基,北方蒙古,沿海倭寇也经常骚扰,军费开支也很大,弄得皇帝都焦头烂额。大明王朝1566里的嘉靖为了修个道观都捉襟见肘。
面对日益严重的压力,张居正后来在万历母亲的支持下,不得不推进一条鞭法,包括后面清朝的雍正,都在强行扭转按人头收税的体制,转型为摊丁入亩,就是地多的多交税,按资产多寡来征税,适当收割富人利益,给穷人留活路,给王朝续命。张居正和雍正的改革也为各自朝代带来的一定的繁荣,大幅度增加了财政收入,也延缓了衰落的周期。
现在土地和过去不一样了,不再私有制,但出现的现象是一样的,目前主体税收还是通过企业征收,包括各类所得税,流转税,变相的还是按人平摊,对资本的税收还不够,包括地产增值税,股市利得税,大额消费税,奢侈品税等都不是主力税种。
这也带来了和明清中叶类似的历史现象,贫富差距急剧拉大,有钱的一辈子也花不完,前20大首富等于世界第五大经济体。没钱的省吃俭用还要交税,导致居民现金流减少,消费能力不足,税源慢慢开始枯竭,财政压力剧增,同时支出还在持续扩张,带来很大不稳定性。这也算是中国人性特征带来的必然结果,是中国朝代的大周期。
现在地产泡沫现象某这种程度也是这个大规律下的反应,一是地产上征集的税主要还是人头税,不是资产增值税,尤其是后来买房上车的,更是透支未来几十年来交税。同时房价越来越高,也持续加大了贫富分化,前面的享受增值,后面的透支未来。这种玩法并不可持续,也会加剧矛盾,同时恶化税源潜力。
税源枯竭主要原因还是税负结构不合理了,缺乏对资产的征税,类似以前的人头税而不是土地税。按照历史规律看,很快张居正和雍正就会出场了,需要他们来改变税源,强化未来财政潜力,为中华繁荣昌盛提供保障。
不要以为徐阶当过首辅,家里很多地,就不会对他征税,除了朱氏核心近亲皇族,含朱量24K以上的,其他势力都是纸老虎。所以不要说什么利益群体阻力大之类的,再大也大不过帝国长治久安。而且现在大数据时代,管理起来更容易,也不是想走就都能走的,古代至少还可以把银子埋在地下,现在都是纸币,印度都可以报废一轮。
当然也有改革失败的,失败了就改朝换代,结局更惨,这就是出现的不是张居正,而是贾似道韩宅胄之类的。所以这次大会很可能会是一次大的变革前奏,要正式从按人头征税,转变为按资产征税,类似明清中叶的变革,是时代的需要,也是新时代的摊丁入亩。搞得好了,再来几十年稳定繁荣也不是不可能,中国梦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