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冰开启“全民诗人”时代,但我担心最终人类将无诗可读

文化 2017-10-13 16:58        

​​​

前不久,北大中文系教授、诗人学者臧棣就小冰出诗集一事,在微博称:机器人写诗有可能超过95%以上的人类,但机器人大量作诗也可能埋没人类5%的真正的好诗。他担心这样的现象,会加速人类的堕落和生命的退步。

臧棣的担忧很快成为现实。7月5号,微软官方发布一封公开信,宣布微软小冰将上线 “人类与人工智能的联合创作模式”。任何人都能用一张照片激发小冰,由她完成初步创作,在这个基础上完善创作成为自己的作品。

诗歌本是人类最高、最精粹的艺术创作形式。一个月前,微软小冰与湛庐文化合作,出版发布了第一本人工智能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而这次微软又发出重磅消息,开源小冰和人类联合创作模式,这是不是意味着人工智能在人类的创造领域有了开疆辟土的动作?

这个时代,诗人很多,诗很多,写诗似乎成为一种抒发情感最有腔调的方式,越来越多的机器人也都为自己贴上可以写诗的标签,为了迎合市场需求,批量生产诗歌,但其诗作本质上还是对词语的组合拼接,近似于模版的套用。这种内容产出模式,使诗歌的艺术价值打折,或许会造成人们无诗可读的局面。

纵观当下,内容消费产业最关注的事情是产能问题,人们消费内容并非追求它极致的文学性,只要能够到达一定水平就可以。 目前来看,微软小冰已经具备了大规模生产的能力,与人类相比,小冰的创造力不会枯竭,她的创作热情和学习热情不断。经过了对诗歌的多轮深度学习,小冰诗歌的整体风格已形成,人们可以根据小冰输出的诗歌进行改编、润色,形成自己的诗歌作品,独享该诗歌最终作品的全部权利。

在小冰的诗里,我们能看到一些精炼的句子,与人类诗人作品神似,有人类情感的存在。小冰这次开源作诗有望可

以提高文学金字塔下95%诗作的整体内容质量,不过,这些诗歌却都继承了小冰诗作的DNA。这样大量风格类似的诗作,会不会将其他诗作淹没?这也是笔者担忧之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