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说的都对!海底捞的老鼠屎更高贵一些
本来无兴趣聊海底捞事件,没想到舆论如此荒谬,有人觉得应该理解和宽容海底捞,有人觉得海底捞应该倒闭,有人说全行业都一个鸟样,有人说你们TMD收钱了。。。。
五花八门的评论,光怪陆离的辩护,一个很简单的饮食安全问题,不出意外地变成了价值观之争、人身攻击、社会包容度问题,真是洗地者伟大、批评者可耻的魔幻世界。
海底捞有不少粉丝,生意也很红火,个别自媒体为海底捞叫屈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他们也大力推销过海底捞。群众的愤怒更是可以理解的,连海底捞都这个鸟样,餐饮业岂不是每一个好鸟呢?
透过现象看本质,不畏浮云遮望眼。无论如何,你喜欢海底捞也好,痛恨也罢,都没有必要转化为群众之间的攻伐。如果有这样的问题都不能说,那么,海底捞岂不是皇家你大爷捞。
也许,海底捞的老鼠屎更高贵一些
曾几何时,海底捞成为餐饮业服务体验的标杆,一些自媒体人将吃海底捞视为自己的品味格调,于是,当海底捞事件爆发之后,他们已经将宽容理解前置化,否定海底捞等于否定了一些人的品味。
不要忘记,海底捞神话正是你们捧出来的,本来就是一个服务模式不错的火锅店,却吹捧成神话,吹捧成完美无瑕、不容质疑的神话。
我也去过多次海底捞,服务流程和细节并没有特别之处,只是他们的店面设计更好,前端服务管理更好一些,前端体验是很好的。这也是海底捞人力机制的优势体现,说明海底捞有自己独到的地方,这是值得肯定的。
纵然海底捞有很多优秀的地方,也改变不了劲松店老鼠爬进食品柜、漏勺掏下水道的事实,这只漏勺无论清洗多少遍,也是掏过下水道了。
也许,海底捞的老鼠屎更高贵一些,别人家的老鼠是脏兮兮的,这只老鼠是天降神鼠。突然想起印度一个新闻,一个某教大师强奸女子,却辩称这是解脱和释放女子们。
这里不需要精神认同,只是好奇:过去的海底捞神话有多少是包装炒作出来的,有多少是真实口碑,老鼠跑进来可能是一个意外,漏勺掏下水道可是海底捞员工亲自动手的,这是如何解释呢?
餐厅后厨:一个让人恐慌的黑盒子
替海底捞鸣不平的人,无非是认为其他家的后厨也好不到哪里去,或者这是个别员工的个人行为,那么,餐厅后厨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存在呢?
中餐厅的后厨不容易,到处是油渍,一忙起来让人崩溃,后厨工作人员很辛苦,有的人是有职业敬畏的,有的人是没有的。没有职业敬畏的人,对工作细节的卫生讲究自然弱很多,反正顾客也看不出来,让这帮孙子吃点好的吧。。。,当然,我相信大多数厨师们是有职业敬畏的。
不光是餐厅,还要外卖,后厨大多数处于黑盒子状态,前端服务是大家看得见的,后端体系的管理是一个难点。
后厨管理和监控是需要一些成本的,需要视频监控,也需要视频识别技术,同时,未来也应该配上人脸识别技术,而这些成本不低,大品牌餐厅是有希望实现的,小餐厅是基本不太可能实现的。
工商卫生部门的抽检基本上是摆设,也无法覆盖几家餐厅,最终需要互联网技术的创新应用,就像行车记录仪普及一样,餐厅管理体系的技术升级已经是迫不及待了。
从现在来看,美团点评这样的互联网巨头距离餐厅最近,是最有希望改变餐饮业后厨管理的互联网公司,美团、饿了么等也在探索外卖的食材溯源管理,这是一个很好的起点,希望互联网公司能够站出来,用技术创新来赋能餐饮业。
餐饮安全是最基础的民生,结构性治理才是终极之路
海底捞比较高端的火锅店,消费者的愤怒是理所当然的,海底捞如此,可能餐饮业的这类问题很普遍。一方面,劲松那家海底捞在一楼,潜伏老鼠的概率大一些;另一方面,餐饮业是否应该严肃地、系统性、结构性地解决这一类问题。
民以食为天,餐饮安全是最基础的民生,立法、执法、行业规范、技术进步、餐饮人员信用档案等等都是需要去做的事儿,简单粗暴治标不自本。
企业信用体系不能停留在工商层面,需要深入到垂直行业里,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智能化评级,从业企业和员工都需要纳入体系中,否则,人口的流动性会让一切治理变得无效。
靠卧底发现问题不是一个办法,也不知道黑盒子里到底有多少这个样子,只有结构性治理才能还给老百姓一个干净的餐饮业。
最后说一句:抓紧娶个老婆,回家吃饭更干净,更卫生,更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