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的路线之争,我们需要工具还是伙伴?

科技 2017-07-25 19:37        

​​​

 文|柳华芳

上帝创造了人类,人类正成为重塑万物的新上帝,人工智能之浪汹涌而来,新物种正在诞生。

有人说,人工智能是互联网之后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有人说,人工智能可能毁灭人类;有人说,人工智能会让一半人类失去工作;有人说,机器人会成为全新地球物种。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人工智能梦想,极速发展的人工智能领域很快出现了路线之争,一种是工具化思维,一种是人格化思维。

工具化代表了工业化思维的极致进化,人工智能成为超级生产力,代替人类做重复性工作,本质上是超级机器。人格化代表了科技人本主义,人工智能成为人的朋友,成为超级助理和搭档,本质上是聪明的新物种。

工具化向左,无人驾驶是集大成者

从蒸汽机到燃气轮机,从手动控制到程序化控制,再到火热的无人驾驶,技术革命一步步向前演进,工具的可用性、易用性得到了极大发展,智能化成为人类工具创造史的新高峰。

无人驾驶技术成为人工智能工具化方向的集大成者,也是全球各大科技巨头巨资投入的领域,百度、谷歌、特斯拉等著名企业成为典型代表。

纵然智能家居也是人工智能发威的好领域,但是,汽车工业的世纪革命更加充满了诱惑力。在无人驾驶技术的背后,是人工智能技术革命和能源革命,人工智能创造无人驾驶,无人驾驶驱动汽车业走向人工智能时代。

无人驾驶汽车是汽车业的交互控制革命,是交通工具的人工智能化,并不是电影里的变形金刚。无论是无人驾驶汽车,还是工业机器人,工具的智能化将成为人工智能早期的主要力量,他们代表了生产力革命和人类效率的极大提升。

人格化向右,情感机器人是开山祖师爷

上周百度的无人驾驶汽车成功的博取了大众眼球,阿里的智能音响又让人想入非非,但是它们的本质并没有超过工具的范畴,更多是语音交互+深度学习+位置技术+视觉识别的综合体,或者称之为「智能」机器。

我更愿意称无人驾驶汽车为智能机器,而不是智能机器人,为什么呢?不是说机器人未必是人形么?

外形只是表象,人是有灵性的,机器是无情感的,只有赋予机器以灵性,才能让人工智能成为真正的新物种。

有灵性的机器人是需要主动与人类交互的,而不单单地被人类所驱动或者唤醒。我们可以用物灵科技公司的产品举例,他们在前段时间提出“万物有灵”的概念,让机器人有灵性,主动与对象产生互动,或对话或观察,或产生表情或扭扭身子,仿佛他是你的玩伴而不是冷冰冰的工具。

在产品端,物灵科技推出了社交机器人Jibo、阅读养成机器人Luka,尤其是Luka,在视觉识别、深度学习、语音交互的基础上,引用了情感计算技术和幼教资源,让孩子与机器之间建立了师生与伙伴的关系。

我认为,物灵科技是人工智能走向人格化的代表企业,正如物灵科技 CEO 顾嘉唯提出的「关系式交互」概念,未来人机关系将更加突出以人为本,关注人的情感、学习、思考等更加上层建筑的抽象维度。相信这种理念的产品将会成为未来智能产品的主流。

17年来,百度首次改变企业slogan,定标人工智能,提出“唤醒万物”,这种唤醒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以物为核心。

而物灵科技比较年轻,通过人工智能和对交互的开发,提出了从“万物智能”到“万物有灵”的理念。

万物有灵,突出一个“灵”字,从传统人机交互模式,进化到关系交互模式,交互模式改变,计算模式也将改变。灵,意味着人工智能的人格化,也意味着未来机器人可以成为我们的知心朋友,而非冰冷的超级机器。

世界不分职业,路线之争没有对错

上帝有爱,创造了不同的你我,世界因为不同而有趣,在人工智能的时代,和而不同依旧是生存法则。

在未来,机器人的规模会大爆炸,机器人种类将很多很多,机器人之间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无论是百度无人驾驶汽车,还是物灵科技的伴读式机器人,亦或是老外的机械狗和智能音响,他们的功能和职业工种有差别,但是,他们都是人类的帮手和朋友。

我相信,迟早有一天机器人之间会形成对话和交流的机制,如果他们有了情感,那么,机器人之间会形成独特的社会结构。

人工智能企业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伟大开拓者,他们生产的机器人是平等的,他们之间也是平等的。工具化和人格化之间,不是对立的,而是共同服务人类,百度和物灵成立有先后,体量有大小,但对人工智能的开拓贡献都是值得尊敬的。

工具化的人工智能,将改变人类的生产方式,进而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人格化的人工智能,将改变人类的精神世界,进而改变人类的精神生活方式。对于人类来说,他们都很重要。

从万物互,到万物有灵,人工智能亦是大千世界

互联网诞生之后,人类拥有了一个虚拟世界,产生了无数创新需求,也改变了生活方式。人们发现了连接的价值,并不断创造新的连接。

当人工智能普及之后,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都将发生改变,工具化的人工智能推动万物互联的智能化社会,人格化的人工智能推动了万物有灵的人格化智能社会。

人工智能的新世界,依旧有飞鱼走兽,依旧有爱恨情仇,依旧是一个真实的大千世界。但是,连接维度却在升级,从万物互联的物联世界,走向万物有灵的情感化连接世界,地球物种结构可能发生变化。

当然,我也非常担心,工具化的人工智能可能减少工作岗位,可能让很多人失业;有灵性、人格化的人工智能可能减少人类之间的情感连接,可能催生人类和机器人的爱情,可能让更多人单身。

人工智能不仅是一场技术革命,还是一场人类社会结构的革命,现在看到的更多是技术,未来需要更多机器人法律。

人类需要思考人机共生的问题,需要思考人工智能带来的进步,也需要思考人工智能带来的物种竞争。​​​​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