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岁博士是教育神话还是教育异化

教育 2017-02-16 10:19        

北航2011级博士生张炘炀今年只有16岁,是全国年龄最小的博士生。按照正常的顺序,一个学生升到博士生要到24岁或25岁,而张炘炀只用了16年就完成了正常人要用24年才能完成的学业。称之张炘炀为中国教育的神话实不为过。谁说中国教育制度死板?请看张炘炀;谁说中国教育制度没有效率?请看张炘炀。能够在16年里就培养出来一个博士生,中国的教育制度不可不谓之高效率。放眼世界,有几个国家可以做到?

经济学里有一种很重要的分析方法,叫成本——收益分析法。如果把博士生看做既定收益,那么张炘炀只用了16年就达到了目标,比常人节约了8年,也就是说为国家节约了8年的成本,同时也为张炘炀的父母节约了8年的成本。于是,从成本——收益的角度出发,张炘炀的16岁博士实现了既定收益目标下的成本最小化,也实现了国家和个人的双赢。经济学是一门逐利的学问,收益最大化、成本最小化就是经济学的宗旨。将经济学应用到教育中去就形成了教育产业化这个范畴。教育产业化讲的就是探讨如何用最小的教育投资来实现最大的教育目标。如此,张炘炀可谓是教育产业化中的一个神话。而张炘炀16岁读博之举也不可不称之为壮举。如果要给教育产业化找一个形象代言人,那么非张炘炀莫属!

请正视我们的教育!教育在本体论的意义上是要培养一个人格健全的人,而这才是教育的根基,然后在此基础上才谈得上教会一个人一技之长、生存之道。如果本末倒置,将一技之长、生存之道作为教育的根基,那么教育必然异化。一技之长、生存之道本来没有善恶之分,但是当一技之长、生存之道与不健全的人格结合起来的时候,那将是整个社会的噩梦。这就像军队本来没有善恶之分,但是当军队站到人民的对立面的时候,军队就成了屠戮人民的利器,军队就异化了。

我国一直在进行教育改革,改革的目标就是实现教育本体论的回归。但是在教育改革的进程中,我们一直找不到突破口。有人认为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是缺钱,于是提出了教育产业化,将民间的资金引到教育中来。但是请设想,如果我们的教育只是一个钱的问题,那么是否可以认为富人的素质和人格就一定比穷人高?我看未必。富人中不乏惊世巨贪和“我爸是李刚”式的人物,而穷人中不乏顶天立地和“郭明义”式的人物。教育产业化本身没有错,但是对于教育如何产业化则必须慎之又慎。

如今各类民办学校林立,但是这些民办学校的教育质量如何,我们心知肚明。因为缺钱而搞教育产业化,因为教育产业化而导致教育质量滑坡,这是明显的拆东墙补西墙。还有人认为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是体制问题,比如高考制度,因此有人建议取消高考。请问,如果取消高考,何以确定大学录取人数?高考制度虽然问题重重,但是至少高考分数还算客观公正。取消高考,直接后果就是使中国的大学和教育部门的寻租空间扩大好几倍!

神话也罢,异化也罢。张炘炀的路还得他自己来走。16岁,在法律意义上还属于未成年。对于一个未成年人,我们更多的是去爱护而非苛责和强迫。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