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一切皆有可能!”这句组合式的“广告语”最能描绘中国现在的状况。
继千人同时为母亲洗脚、以唱红歌治病等等“奇迹”之后,又一奇迹横空出世了中国伦理学会慈孝文化专业委员会宣告:拟在5年内培养百万4至6岁孝子!
培养百万孝子,这是一个“亩产千斤”般的育人计划。据报,专家的说法是:童蒙养正,孝心培养是道德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原点。
我们都知道,尽管出现深圳公务员殴打父亲的案例,不孝事件的确偶有出现,但孝心培养真是道德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原点吗?
只要对社会问题的感知不出现障碍,就能看出孝道不是素质教育的“原点”,顾及他人、尊重他人才是整个社会文明教育和文明行为的“缺点”。贪腐贿赂、伪劣产品、坑蒙拐骗、见死不救、损人利己……这些社会问题的内核原因是不顾他人,唯利是图。在孝道方面出现的个案问题与这些社会大问题相比,只能算小巫见大巫了。
在人类文明的价值体系中,“孝”是农业文明的价值产物。它讲究的是血亲关系,以血亲作为社会认同的核心和互惠让利的准则。而现代文明则强调人与人、人与群体的契约关系,强调人的权利与义务,要求个人必须在契约的框架里享受权利并承担义务。契约关系并不排斥孝道,它把父母养育子女当作一种义务;当父母年迈时,子女孝敬父母,同样也是一种义务。除了“家庭契约”之外,还有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众间的各种契约。片面地强化血亲认同,必然导致对血亲之外的他人认同和社会认同的缺失。任人唯亲、凭关系做事等就是血亲认同的衍生品。而单向地强调孝敬父母,可能减弱对养育义务的认知。即便在儒家思想里,也强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道德良知的辐射。
同样,称我们“重知识、轻德育”也是一种误判。我们从来不缺德育课程、德育口号和德育宣传,而在传授知识方面,向学生灌输的有时也是伪知识,“道德家”要创造的也许不是“教育奇迹”在“百万孝子学员”的毕业证书背后,隐藏着“千万”商机,他们在孝敬父母之前,恐怕先要用学费孝敬“培养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