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盛刚:为何中国人勤劳,但不富裕?

金融 2012-10-29 16:36        

为何中国人勤劳,但是不富裕?根本原因在于经济结构,从全球经济结构来看,中国处于U型曲线的底部,名为世界工厂,实际上是加工厂,科技创新与销售渠道掌控在欧美跨国公司手中,由此利润也在他们手中,中国人只是为他们打工。从中国自身经济结构来看,经济全球化下全球经济结构的变化对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影响是不一样的,在发达国家,大公司从中获益,而政府与工人承担损失,政府失去税收,工人失去工作。在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政府与公司集团从中获益,而廉价工人承担损失。

经济全球化打破了以国家为主体的世界经济结构,目前的国际产业分工结构是所谓的U形曲线结构,U形曲线的左上角代表观念和创新,它决定产品的形成和功能,最下端是生产组装和运输,从右边往上依次是分配,营销。欧美国家处于U形曲线的两个顶端,控制科研和营销,同时也控制利润的大部分。而发展中国家处于U形曲线的底层,属低利润的加工生产。美国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研发国家和资本技术输出国,中国是最大的加工制造业国家和资本技术输入国,所以现阶段的U形曲线国际分工格局也可以说成是美国创造,中国制造,全球消费。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欧美国家的跨国公司和全球公司是主要推动者,也是最大的得益者,它们找到了廉价生产基地,降低了运营成本,中国成为它们在全球最廉价的生产和加工基地,同时也是最大的潜在市场,成为它们全球利润的主要来源。与此同时,不可否认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美国和西方资本和技术的输入成为中国崛起的第一推动力。1978年以来中国获得了5000亿美元的外来投资,由于大量外资的涌入使中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平均增长率达到9.5%以上,是美国经济增长率的3倍,由此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结束了美国在制造业110年雄踞全球首位的历史。制造业的迅速发展,中国随即又成为全球最大的出口国和全球最大的外汇储备国,外汇储备已达到3.2万亿美元。目前,中国已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并且根据预测中国GDP总额将于2019年超越美国。但是在另一方面,中国付出的成本也是巨大的,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说,GDP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它反映了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状况,但中国的GDP反映的不是中国一国的经济实力,它反映的是一种合力即中国加上在中国投资的跨国公司共同创造的GDP总量,其中一半是美国在华跨国公司创造的,所以有经济学家认为中国GDP应该除于2。另外尽管中国出口总量很大,但60%为跨国公司主导。其三,尽管中国GDP总量已为世界第二,但是中国人均GDP只有3800多美元,居世界100位以后,大约还有1.5亿的贫困人口。整个崛起过程,中国是被剥削了,一是劳动力被剥削;二是能源遭到空前透支消耗;三是环境被极大的污染。事实上中国是一个中外合资股份公司,在这个股份公司里面中国只是一个小股东,所以他所得到的分红也是占小部分,跨国公司为大股东,所以他们赚取了利润的大部分。如一台600美元的IPHONE4手机,苹果公司要赚到360美元,而中国组装企业只得每台6.54美元的酬劳,苹果公司获利为60%,正是如此大的利润空间导致大量欧美公司迁移到中国,作为他们未来利润增长和公司发展的希望。

从中国自身经济结构来看,经济全球化的红利分配是不平等的,政府与公司集团从中获利,政府获得税收,公司获得订单和利润,而廉价工人承担损失,导致国富民穷现象。1978年,国家财政税收相当于3.3亿城镇居民当年可支配收入。那时是全能政府时期,城市人的工作、教育、医疗、退休、养老、住房等,都由国家包办。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到1994年、1995年,财政税收相当于1.5亿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从这个意义上说,政府相对规模在改革开放第一期减少了一半。而1995年的税收体制改革,直接效果是使政府从国民收入中拿到的比重大规模回升。到2007年,国家财政税收上升到相当于3.7亿城镇居民的收入,比1978年还大。2008年以来,由于金融危机冲击,政府在开支和投资方面支出增加,再次使政府规模上升。1978年的国家财政税收等于当年8.5亿农民的纯收入;1996年时,相当于3.8亿农民的纯收入;到2007年这个数字是12.3亿。与此相比,政府在民生投入方面滞后,许多人会说,政府得到财政税收及财产性收入,不是在给民生做很多投入吗?不是为了共同富裕吗?一些经济学家说,征税是现代国家转移支付的手段,即所谓“第二次分配”。但实际情况可能跟理想相差很远,2007年,巴西政府在医疗卫生这一项上就花了GDP的10.4%,而中国在医疗卫生、就业福利和社会保障三个项目上的开支仅花了GDP的2.4%。巴西政府的教育开支相当于GDP的5.4%,而我们不到3%。所以,那些“第二次分配”和“共同富裕”的理念,并没有被中国的数据支持。

显然,要改变中国人勤劳,但是不富裕的现状,必须改变经济结构,一是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加速从U型曲线的底端向两端攀升,改变为欧美跨国公司打工的命运,从中国加工,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发展。二是改善中国自身经济结构,达到经济结构的再平衡以及分配制度的再合理,由国富民穷发展为国强民富。30年前,中国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贫穷,所以改革方向是经济发展,30年后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民生,所以民生发展应该是中国改革的下一步。首先,政府投资民生,可以为投资找到新的增长点,之前中国投资集中于铁公基,那么,如果现在转向投资学校,医院,保障性租房,建设养老院等,不仅能够继续拉动投资,而且能够改善民生的硬件环境。其次,政府投资民生,可以将百姓从房地产,医疗,教育三座大山中解放出来,释放和拉动内需,提升幸福指数。政府投资民生不仅仅指硬件的投入,更主要指保障民生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包括全民免费医疗,免费教育,免费或廉价住房,以及政府承担社会保障等等,政府应该是最大的慈善机构,中国发展方向应该是福利型国家。其三,内需的扩大,能够推动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没有内需,显然这一转型是不可能的,在这方面,中国叫得响,但是做得少,已经失去很多时间。同时从政治意义上讲,政府投资民生,可以化解社会贫富不均现象,化解日趋激化的社会矛盾,有助于建立和谐社会。最后,投资民生,可以使中国避免和跨越中等国家收入陷阱,从目前的国富民穷发展为民富国强。所以,投资民生,改善民生应该是中国经济的下一个增长点,同时也应该是中国改革的下一个切入点。

责任编辑:魅影
来源: 四月网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