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30年,中国的战略机遇源于向东看,向东发展,而接下来中国将向西看,向西发展。中国向西看,一是自身内部发展从东部向中西部延伸,二是对外开放从向东开放转为向西开放,向西并不是仅仅指与中国西部接壤的中亚地区,而是指没有但将被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国家和地区,包括东南亚,中亚,非洲,以及俄罗斯和东欧地区。经济全球化加速了全球资本与技术从东向西的转移,中国崛起是这一过程的结果和受益者,同时崛起的中国又将成为这一过程的进一步推动者。
中国向西看首先是中国发展自身中心将由东部转向中西部,之前30年中国经济发展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而广大中西部地区仍处于相对落后阶段,所以接下来中国经济发展应考虑从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延伸,将沿海地区趋于过剩的经济成为中西部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就如同西方资本和技术的引入,成为中国沿海地区发展的第一推动力那样。无疑中西部的发展,将带动中国内需市场的发展,从而改变中国经济发展的对外依赖性结构。历史上,美国经济发展开始集中于东部13个州,带有很大的殖民特色,是欧洲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之后随着中西部的开发,使美国经济摆脱了殖民经济的地位,形成了一个相当稳定和广阔的国内市场。对此中国经济发展下一轮变化,向中西部的延伸将使中国经济形成自己的内循环系统,摆脱对外循环系统的依赖,同时由此使中国经济呈现第二波和第三波的发展。 沿海地区作为第一梯队,将专注于高端产业,而中西部作为第二和第三梯队,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力和投资热点。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东西部之间的差距会缩小,到时候中国经济体将扩大两倍到三倍,中国经济的繁荣也将再持续20年到50年。
中国向西看其次是指中国向西开放,所谓向西不仅仅指与中国西部接壤的中亚地区,而是指尚未融入但将融入经济全球化体系的广大西部地区和国家,包括东南亚,中亚,以及再向西包括非洲,俄罗斯以及东欧地区。之前30年,中国主要是向东看,向东开放,因为经济全球化浪潮从东而来,世界是平的吗?不是。全球财富和技术研发集中于欧美发达国家的核心地带,而周边广大地区为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国家。但是,从资本投资利润回报来看,欧美国家投资和消费趋于饱和,产能过剩,投资利润回报空间日益稀薄,而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国家,有着广大的廉价劳动力市场,丰富的资源,宽松优惠的投资政策以及潜在的巨大的消费市场。因为世界是不平的,所以导致大量资本从高工资的西方国家转移至低工资的发展中国家,资本的本性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资本无国界,利润在哪里,资本就会流向哪里,直至全球利润的平均化。经济全球化浪潮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由东向西而来,先是日本与亚洲四小龙的崛起,接着是中国更大规模的发展,一举成为世界工厂。那么,30年之后,中国为何向西看,因为东方已经饱和,已经枯竭,经济全球化的下一站正在转向西方。作为全球经济的引擎,中国在亚洲,非洲,中东,中亚以及拉美地区的贸易与投资已经呈现超越美国和西方国家的势态,同时通过合作组织与论坛中国与这些地区的政治合作也在不断提升,并为进一步的经贸合作与发展提供良好的框架。在亚洲,中国与亚洲国家的经贸关系已经超越美国,在非洲,中国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中非贸易关系发展迅速,2011年达到1663亿美元,是2004年的16倍,2009年中国已经取代美国成为非洲最大的贸易伙伴,非洲成为中国第四大投资目的地。在中东,中国正在代替美国成为中东地区石油出口的主要国家,在中亚通过上合组织,一个可能没有美国参与的欧亚大陆经济体正在显现。
中国向西看既是基于战略考虑,美国向东看,重返亚洲,中国向西看,寻求突破,但是更是基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经济全球化浪潮由东而来,一路向西,势不可挡,向东看,可以衔接与引进东方发达国家的发展势头和资本技术,向西看可以顺势转移过剩的产业,重新获得发展的机遇,同时推动落后地区与国家的发展。中国目前最大的优势在于发展势头,这一发展势头的基础在于经济全球化以及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不错,准确地讲中国迄今只是世界加工厂,但是作为全球最大的生产加工基地,它有一种聚合与辐射的效应,一方面加速全球资本,技术,人才在中国的聚合,并推动产业升级,另一方面又形成从中心向周边的不断辐射扩展和影响力,这种影响力先是经济的,然后会逐步转化为地缘政治影响力,在共同发展的基础上推动新型国家关系以及国际体系的形成。无疑,过去30年中国向东看,中国是全球化最成功的案例,而未来30年,中国向西看,全球化将依然是中国增长的红利,中国只要顺势而为,充分利用世界工厂的聚合与辐射效应,定能继续保持发展势头,且事倍功半。
中国发展战略如何转型?
过去30年,中国的战略机遇源于向东看,向东发展,而接下来中国将向西看,向西发展。中国向西看,一是自身内部发展从东部向中西部延伸,二是对外开放从向东开放转为向西开放,向西并不是仅仅指与中国西部接壤的中亚地区,而是指没有但将被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国家和地区,包括东南亚,中亚,非洲,以及俄罗斯和东欧地区。经济全球化加速了全球资本与技术从东向西的转移,中国崛起是这一过程的结果和受益者,同时崛起的中国又将成为这一过程的进一步推动者。
中国向西看首先是中国发展自身中心将由东部转向中西部,之前30年中国经济发展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而广大中西部地区仍处于相对落后阶段,所以接下来中国经济发展应考虑从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延伸,将沿海地区趋于过剩的经济成为中西部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就如同西方资本和技术的引入,成为中国沿海地区发展的第一推动力那样。无疑中西部的发展,将带动中国内需市场的发展,从而改变中国经济发展的对外依赖性结构。历史上,美国经济发展开始集中于东部13个州,带有很大的殖民特色,是欧洲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之后随着中西部的开发,使美国经济摆脱了殖民经济的地位,形成了一个相当稳定和广阔的国内市场。对此中国经济发展下一轮变化,向中西部的延伸将使中国经济形成自己的内循环系统,摆脱对外循环系统的依赖,同时由此使中国经济呈现第二波和第三波的发展。 沿海地区作为第一梯队,将专注于高端产业,而中西部作为第二和第三梯队,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力和投资热点。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东西部之间的差距会缩小,到时候中国经济体将扩大两倍到三倍,中国经济的繁荣也将再持续20年到50年。
中国向西看其次是指中国向西开放,所谓向西不仅仅指与中国西部接壤的中亚地区,而是指尚未融入但将融入经济全球化体系的广大西部地区和国家,包括东南亚,中亚,以及再向西包括非洲,俄罗斯以及东欧地区。之前30年,中国主要是向东看,向东开放,因为经济全球化浪潮从东而来,世界是平的吗?不是。全球财富和技术研发集中于欧美发达国家的核心地带,而周边广大地区为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国家。但是,从资本投资利润回报来看,欧美国家投资和消费趋于饱和,产能过剩,投资利润回报空间日益稀薄,而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国家,有着广大的廉价劳动力市场,丰富的资源,宽松优惠的投资政策以及潜在的巨大的消费市场。因为世界是不平的,所以导致大量资本从高工资的西方国家转移至低工资的发展中国家,资本的本性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资本无国界,利润在哪里,资本就会流向哪里,直至全球利润的平均化。经济全球化浪潮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由东向西而来,先是日本与亚洲四小龙的崛起,接着是中国更大规模的发展,一举成为世界工厂。那么,30年之后,中国为何向西看,因为东方已经饱和,已经枯竭,经济全球化的下一站正在转向西方。作为全球经济的引擎,中国在亚洲,非洲,中东,中亚以及拉美地区的贸易与投资已经呈现超越美国和西方国家的势态,同时通过合作组织与论坛中国与这些地区的政治合作也在不断提升,并为进一步的经贸合作与发展提供良好的框架。在亚洲,中国与亚洲国家的经贸关系已经超越美国,在非洲,中国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中非贸易关系发展迅速,2011年达到1663亿美元,是2004年的16倍,2009年中国已经取代美国成为非洲最大的贸易伙伴,非洲成为中国第四大投资目的地。在中东,中国正在代替美国成为中东地区石油出口的主要国家,在中亚通过上合组织,一个可能没有美国参与的欧亚大陆经济体正在显现。
中国向西看既是基于战略考虑,美国向东看,重返亚洲,中国向西看,寻求突破,但是更是基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经济全球化浪潮由东而来,一路向西,势不可挡,向东看,可以衔接与引进东方发达国家的发展势头和资本技术,向西看可以顺势转移过剩的产业,重新获得发展的机遇,同时推动落后地区与国家的发展。中国目前最大的优势在于发展势头,这一发展势头的基础在于经济全球化以及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不错,准确地讲中国迄今只是世界加工厂,但是作为全球最大的生产加工基地,它有一种聚合与辐射的效应,一方面加速全球资本,技术,人才在中国的聚合,并推动产业升级,另一方面又形成从中心向周边的不断辐射扩展和影响力,这种影响力先是经济的,然后会逐步转化为地缘政治影响力,在共同发展的基础上推动新型国家关系以及国际体系的形成。无疑,过去30年中国向东看,中国是全球化最成功的案例,而未来30年,中国向西看,全球化将依然是中国增长的红利,中国只要顺势而为,充分利用世界工厂的聚合与辐射效应,定能继续保持发展势头,且事倍功半。
责任编辑:李卫公
来源:
四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