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敬伟:保外储还是保汇率不是简单的选择题

金融 2017-02-09 09:24        

外储减少,人民币汇率下行,该保哪一个?

自2016年底以来,相关职能部门和专业人士莫衷一是。但很显然,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选择题,而是动态调整和统筹规划的政策课题。

央行最新数据显示,2017年1月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在29982亿美元,较2016年12月底下降了123亿美元。对美元和SDR计价的外汇储备虽然在下降,但是降幅在收窄。

尽管如此,市场对外储的“萎缩”依然敏感,如果外储不能“止血”,将会引发市场恐慌情绪。加之特朗普政府对人民币汇率和贸易战的压力越来越大,央行面临的政策压力可想而知。

外储规模虽然缩破3万亿美元,但依然保持了全球第一,不过也需要考虑维持市场稳定的心理预期。

如果只减不增,加之人民币汇率还在持续波动,有必要做好防范金融风险的准备。因而,保外储和汇率,这两个变量必须维持相对的稳定和平衡。

从现实看,过去两年多,尤其是“8· 11”新汇改以来,消耗的外储主要是为了配合人民币汇率改革,以及维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尤其是管理层一再强调中国有能力维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因而消耗了大量外储,这种用外储保汇率的选择毫无争议。

现在,人民币汇率也基本实现了稳定,且人民币取得了相应的国际化(加入SDR篮子货币)和市场化(人民币中间价市场化提升)成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让中国经济结构得到了优化。此外,外储资产也实现了相应的多元化。鸡蛋没有放在美元资产“一个篮子里”。

据2月7日《周密金融》计算,美元资产的占比呈降低趋势,但仍是我国外汇储备的主要组成部分,2013~2016年的平均占比为53.1%;日元资产配置最低,份额大体稳定,2013~2016年的平均占比为5.7%;欧元资产占比提升,成为我国外储中较为主要的组成部分,2013~2016年的平均占比为25.8%;英镑资产在我国外汇储备中的占比呈上升趋势,2013~2016年的平均占比升至15.4%。受多重因素的影响,欧元、日元和英镑对美元汇率也在贬值,虽然人民币汇率对这些货币整体趋稳,但外汇储备无论以美元计价还是篮子货币计价都是减少的。

这也凸显一个两难境地。如果人民币不能充分市场化和国际化,积累的外汇储备只能以美元或其他强势货币来计价。这样的外储受制于人太多,不仅自己“不好用”,而且会成为贸易争端和货币战的负担。但如果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和国际化,则会导致人民币汇率的不稳定,需要消耗外储去维稳汇率。全球金融市场,货币汇率处在市场竞争的第一线,外汇储备则是稳定金融市场的“锚”。

上世纪末的东南亚和韩国金融危机,就是因为没有稳定金融市场的“锚”,在索罗斯对相关国家汇率冲击下,金融危机全面爆发。

人民币汇率下行带来的市场波动是全方位的。一方面会导致海内外市场对人民币缺乏信心;另一方面,人民币市场化和国际化的改革目标尚未完成,“两岸”汇率利差会引发别有用心的人投机。但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不能荒废,只能进行到底。维持币值稳定,也只能靠外储来实现。

可见,保外储还是保汇率不是一个二选一的选择题,也很难做到两者都保。因而,外储和汇率要因时而动,更要维持相对平衡。从1月份的人民币表现看,人民币对美元即期汇率累计升值1.04%;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则升值1.14%,双双结束了三个月的跌势。人民币汇率依然是全球关切的焦点,在人民币币值相对稳定之时,外储维持在相对均衡的数值,对中国和世界都是好消息。

央行既不会让人民币“跌跌不休”,也不会让多年积累的外储“存粮”消耗过快。关键是央行有这样的平衡能力,因为中国将取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人民币汇率改革的成果。改革红利滋润下的中国外储和汇率,不是顾此失彼而是相辅相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