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中国油价问题背后的博弈
■ 环球财经副总编辑 张捷
油价问题屡成焦点
今年“两会”结束后不久,国家发改委发出通知,自3月20日起上调成品油零售价格。这次调价有两大特点:一是间隔很短。2012年2月8日发改委已上调过一次油价;二是幅度较大。过去油价上调幅度大多约300元/吨,这次则大幅上调600元/吨。对此,发改委价格司官员解释,2月8日提高成品油价格后,国际油价大幅攀升,创2011年4月份以来的最高水平。
对于发改委的解释,很多人将信将疑,认为理由背后多半是石油垄断国企对实体经济的食利。然而其后国际油价又快速回落,迅速达到了下调油价的区间。5月9日国家发改委通知,从5月10日零时起,将汽、柴油价格每吨分别降低330元和310元。由于油价回落的趋势不减,各种预测的声音认为油价应当在6月份再度下调。
油价的起起落落,伴随着涨涨跌跌的争议声。我国的油价到底该涨该降?合理底线又应该在哪里?
中国油价真的不高
在对油价的质疑声中,比较响亮的一种是我国的油价高于美国。确实,以美元计算,美国为3.89美元/加仑,中国为4.01美元/加仑。然而,美国是惟一油价低于中国的发达国家。欧盟的油价,平均为7美元/加仑。其中德国、法国、英国每加仑的油价,分别达到8.52、9.63、8.97美元,比美国高出1倍还多。即使对比发展中国家,包括许多比中国收入水平低得多的国家,中国的油价也是偏低的。比如,1加仑燃油,在越南为4.20美元,印尼为4.62美元,斯里兰卡为5.53美元,印度为5.98美元,巴西为6.55美元,泰国为6.66美元。最为耐人寻味的例子是挪威。挪威为世界第三大石油出口国,第六大产油国,但每加仑的油价居然高达9.92美元。在东亚发达地区,中国台湾为4.56美元,新加坡为6.32美元,韩国为6.85美元,日本为6.97美元,香港为8.37美元。在这里我们还不能忘记的是中国油价里还含有每升1元的养路费。
中国的油价到底高不高?发改委此前曾表态中国裸油价和美国相当,也就是不计算我们的燃油养路费以后的价格。彭博社日前发布的一个油价对比报告显示,中国油价排名第42位。榜单中所列的55个国家和地区,比中国油价低的委内瑞拉、沙特和科威特等等都是全球最主要的产油国。中国目前原油对外依存度已达57%,是能源消费大国,经济的发展仍主要靠大量耗费能源来驱动,因此通过价格杠杆提高油价可以起到资源节约的作用。
彭博社发布的油价对比报告,依据欧洲能源门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及彭博社自身公布的数据等进行统计分析。报告显示,全球油价最高的三国分别是挪威、丹麦、意大利;最低的三国分别为委内瑞拉、沙特阿拉伯和科威特。与人均收入相比,油价负担排名最高的三国分别为印度、尼日利亚和印度尼西亚,油价负担最低的三国为委内瑞拉、科威特和阿联酋。油价负担的计算方式是,以97号汽油每加仑的价格,除以该国(地区)的人均日收入。以此计算,中国油价全球排名第42,但油价负担排名全球第4;中国香港全球油价排名第7,油价负担排第31名。报告指出:中国人均日收入为16美元,一加仑97号汽油价格5.31美元,约占其国民日均收入的34%。香港的人均日收入为101美元,在香港买1加仑97号汽油价格约占当地居民日均收入的8.8%。香港居民所支付的汽油价格比大陆居民高出了72%。挪威的这一比重仅为3.6%。
低油价补贴的是富人和全世界
报告说中国的油价负担高,但是我们应当注意到的就是由于美国是“车轮上的国家”,油价基本上是全民的平均负担,中国的情况却不是这样。中国的汽车保有量是1亿辆出头,刨去货车、公车和拥有多辆车的富人,实际上的车主也就是几千万人,这相比中国的10亿人而言,只不过是中国的TOP5%的人群,中国绝大部分的人是没有车的,低油价福利和油价当中的补贴,实际是被极少部分富人占据的,虽然大家的日常生活的公共汽车和日用品运输生产也消耗汽油,这与私家车主的耗油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中国的低油价就是补贴富人,只不过在中国有车族是有话语权一族。如此一来,就不难明白到底为上调油价而痛心的主要群体是什么人了。而且中国的外向型经济大多数是耗油经济,内向的生产更多的是耗煤的,中国的低油价也是补贴全世界的。
在一片对油价上涨的诟病中,笔者要问的是:油价为什么不涨价?凭什么不能涨价?且不说我国油价相比世界上大多数发达国家都不高,再看看我国石油进口与消费量,就应该明白我国的能源态势是多么紧张了:据《2011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预计2012年中国石油表观消费量4.93亿吨,同比增长5%。而全年原油产量保持在2亿至2.2亿吨左右,原油净进口量预计达到2.66亿吨。去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达到56.3%,这种态势在今年将会继续攀升。
我们不妨计算一下,如果让中国的油价与欧洲或者日本接轨,涨1倍左右,以现在平均每升汽油8元的价格计算,可以得到的涨价多出来的钱款大约是3万亿元,倘若以此涨出来的油价来充实我国的社保体系,显然比某位经济学家经常鼓吹的把我国外汇储备的一半分给每个国民,每人可分得1万元的煽动性说法要靠谱得多,也要利国利民、有意义得多了。
国际油价连续降低
背后的大国博弈
国际油价最近连续降低,其中所隐含的一个重大博弈即是:明确打击俄罗斯新总统普京的上台。国际油价的下跌是与美国连续公布石油库存超标分不开的。在石油库存超标的情况下,西方世界还有意抛售石油战略储备,打压油价的用意非常明显。
美国能源信息署(EIA)3月28日公布,美国原油库存增加710万桶,大大高于市场预期。此外,美国能源部和法国政府透露了释放战略原油储备的意愿。4月,美国能源信息署继续公布报告说,截至4月13日当周,美国原油库存连续第4周增加,增幅为390万桶,远远超出市场预期。报告同时显示,与去年同期相比,美国原油需求减少2.7%,汽油需求减少2.8%。5月,美国石油协会(API)又公布,截至5月11日一周,美国原油库存大幅增加660万桶,远多于预期的增加170万桶。这样石油价格从110美元/桶左右迅速回落至90美元一线。
5月7日,俄罗斯新总统普京就职上任的第一天,他签署了两个总统令:一是提高退伍老兵待遇,二是大幅度提升国家投资在经济中的比例(也就是二次国有化)。
两个总统令中,第二个总统令显然更为重要。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花了20多年时间,虽然GDP堪堪回到1991年苏联解体前的水平,但质量和内涵已经大为下降,现在只是卖原材料和能源的GDP了。俄罗斯的财政平衡,依靠的就是石油美元。俄罗斯现今是世界第一大产油国和出口国,但其石油储量只列世界第7,远远小于沙特、委内瑞拉等国家,但是俄罗斯有3亿人口,石油经济的可持续性是有问题的。俄罗斯必须继续国有化,这个过程当中需要资金,也离不开石油经济的稳定,石油价格下滑就是对俄罗斯崛起的重大打击。国际原油价格问题不仅仅是经济的博弈,也是国际政治的博弈,对此需要认识清楚。
油价不涨就会油荒
为了维护国内价格体系的稳定,我国油价一直处于限价政策的管控之中。2007年国际油价暴涨到每桶147美元的时候,我国的油价也一直维持在每升6元人民币的低水平。事实上中国的油价早该涨了,目前的油价上调只不过是“补涨”,还是处在一个逐步与国际油价接轨的过程中,如若不接轨的话会造成更大的问题。国内油价上涨是大势所趋。
油价上调老百姓肯定不高兴,但是我们的目光应该放长远,笔者自己就有好几辆大排量车,但还是支持涨价,再不涨价的话我们得到的不是便宜的油,而是油荒。
以油价/金价比来看,从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至今,金价从35美元/盎司涨到1700美元左右,涨了50倍;按照这个比例,如今的油价还存在相当的上升空间。对此,国人同样应有清醒认识。
打破国企石油垄断
会导致油价暴涨
外界一直在说我国的石油行业是中石油、中海油、中石化“三桶油”垄断,似乎中国社会普遍抱怨的石油价格问题都是由低效率的国企垄断造成的。但只要我们冷静地进行逻辑分析,就会发现流行的“打破石油行业国企垄断”的说法实际上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倘若我们果真在石油领域彻底放开资本竞争,结果将是外资控制我国石油命脉和油价的暴涨。
首先我国的加油站行业是开放的,各种资本都可以随便进入,相比之下加油站从哪里批发油是个更有意思的问题。现在中国已经有很多外资加油站了,如壳牌、道达尔等等,这些跨国石油垄断巨头手中抓的油比我们国内的垄断石油国企要多得多,为什么他们不用自己的油而要批发中石油、中石化的油呢?而且中国的炼油产业也很开放,各地方都有自己的炼油厂,同时还有合资的炼油厂,为什么不去地方炼油厂批发呢?
中国原油业没有开放的领域只有两个:采油和石油进出口,而这两个领域在任何国家都不会向外国资本开放,都是由本国垄断油企代表国家利益垄断采油和石油进出口业务的;之所以我们的油相对便宜,是由于我们在境内采的油成本低廉,如果在采油领域向外资开放,实际上是外资要来分一块采油利润的蛋糕;现在外商在加油站等渠道已经投资很多,为什么不卖自己的油呢?是因为他们自己的油比我们中石油、中石化的油要贵。
再说原油的进口,现在我国只有三大石油垄断国企才有权利和资格进出口石油,这个事实不假,但这却是国际上的通行做法,以美孚为首的著名的“七姐妹”也就是七大石油垄断巨头控制着世界石油产业链,现在这“七姐妹”也发生了合并,只有埃克森美孚、壳牌、BP、雪佛龙4家了,而阿拉伯等石油出口国基本是垄断的单一国家石油公司。如果中国在石油进出口领域放开竞争,人们可能会认为市场竞争会导致油价降低,但残酷的历史事实是多元竞争的结果恰恰相反,让中国的很多家企业面对世界的垄断石油商们,这就如中国的众多铁矿石进口企业面对世界三大矿山一样的道理,不是把进口油价打低,而是把进口油价炒高,就像我国铁矿石进口领域那样,想一下为什么中国要不断提高铁矿石的进口集中度就应该明白:错误的道路不能再走了。
外国人忽悠中国人只要石油进口权多元化,进口油价就会便宜,但事实恐怕正好相反。外国的成品油是很贵的,否则中国香港等地的油价就不会那样高了。外资最想进入的是采油和石油进出口两大领域。一旦中国在石油进出口领域全面放开,中国的石油进口就会走到铁矿石的老路上去,石油就会不断涨价,最后都是由老百姓买单。所以与市面上甚嚣尘上的“打破国企垄断”论调相反,国家应该牢牢掌控采油权和石油进出口权。
很多主张石油行业反垄断的人根本没有说实话,他们总说中国是国家垄断,美国是民营公司经过自由市场竞争自发形成的垄断,但是想一下美国为了石油打了多少场仗,背后当然是有国家利益来支撑的,美国石油能够便宜的背后是美国的庞大军费。中国的石油公司拓展海外市场,没有中国的炮舰做后盾,地位就非常不平等、非常脆弱。美国的石油公司实际上才是更强大的国家垄断企业,中国的石油企业如果此时被削弱,只能是被更加深入地盘剥。这些被盘剥的利益,最后必定是要消费者买单。石油进口打破垄断的结果就是中国的石油进口步上铁矿石进口的老路,完全被外国人控制。
责任编辑:魅影
来源:
环球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