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捷:巴塞尔枷锁与评级霸权制约中国

金融 2012-11-15 09:34        

对于世界的不断宽松,为什么我们不能进行宽松呢?大家以泡沫对泡沫,而不是我们的紧缩为世界的泡沫腾出空间呢?大家都可以看到的就是世界股市的高奏凯歌而中国的股市熊冠全球,股市的走向是直接与货币的宽松挂钩的,如果我们的货币利率如西方一样的不到2%,我们的股市该多少哦?1%的利率下我们的股市上万点的说法不过分吧?为什么我们要单单的成为紧缩的异类?在全球宽松和危机后未来的资产大抢购过程当中,没有了宽松能力就必然要被绑住手脚,就必然要吃大亏的。

在这里我们不能忽视的就是巴塞尔的评级霸权对于我们的影响,西方所谓的市场经济国家即使是希腊国债这样的垃圾国债在巴塞尔协议下风险权重也是为零的,而次级债即使是雷曼兄弟这样的破产垃圾债,其风险也是20%,我们知道西方银行大部分的资金来源就是次级债,按照巴塞尔协议的标准,这些次级债是要被计入到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当中的,这样西方银行大量的次级债融资反而成为了银行的次级资本,可以大量计入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当中,外国的银行杠杆率实际上是远远高于中国的银行的,经常是达到30-40倍的杠杆,这些杠杆都是通过次级债来实现的。中国的银行是没有多少次级债的,中国的银行发行次级债需要审批而且及其不易,因此造成中国的银行在巴塞尔协议下的不平等待遇,中国的银行必须不断地再融资。

同时巴塞尔协议对于风险资产的规定也是不同的,这里对于中国也是不平等的。《巴塞尔资本协议》将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资产分为四大类,分别以相应的权重(K)反映其风险大小:

l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中央政府的债权风险暴露权重为0;

l  对于OECD的商业银行及OECD以外的中央政府的债权风险暴露权重为20%;

l  抵押贷款的风险暴露权重为50%;

l  其他所有商业银行、企业、个人的风险暴露权重都为100%。

我们看到中国不是OECD国家,OECD国家被他们定义为所谓的市场经济国家,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是不被西方所承认的,因此中国的所有的商业银行、企业、个人的贷款风险暴露都被计算为100%,中国政府的国债的暴露风险是20%!但是西方这些OECD国家的国债在银行资产里面的风险权重是为零的!因此西方国家不断的发行超额国债,这些国债均可以被银行不计成本的持有,中国的银行持有中国政府的国债还要计算20%的风险资产权重,需要有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要求,持有地方政府债务的要求就更高,这样中国进行市场化和证券化的金融改革的时候是与西方根本不在一个起跑线上的。更可笑的是这一次欧债危机的欧猪五国竟然是OECD的创始成员,他们的中央政府的债权风险暴露权重为0,但是这些国家的国债等风险显著要高于中国的。

更重要的是持有西方OECD国家的银行债务按照巴塞尔协议的规定是只计算20%的风险权重,持有中国的银行债务就要被计算100%的银行风险资产权重,这样的结果就是银行的金融杠杆率受到了巨大的差别待遇,西方的这样的低杠杆的背后就是给银行炒作衍生品打开了方便之门,而且让西方的金融机构可以极其方便的用极高的杠杆来炒作金融衍生品,因为次级债到其到期的前五年就可以最高100%的比例计入银行的次级资本了,最少的一年内到期的也有20%,而这些银行债务的风险权重才20%,炒作他们的核心资本充足率要求是不到其次级债金额的2%的,在巴塞尔协议III以前,这个资本要求甚至不足次级债金额的1%。但是中国的银行要发行次级债,中国的银行持有的话就要被计算100%的风险权重,与银行的贷款的风险权重是差别不大的,中国的银行要持有其他银行的次级债本身对于核心资本就要有高于西方的银行5倍的股权资本的需要,银行股权融资的压力可以想象。

西方金融机构在巴塞尔协议下可以这样的大量发行次级债不受限制,同时金融机构持有这些次级债资产也没有多少的资本要求和负担,我们可以看到的就是一家金融机构发行的次级债被另外一家持有,然后是另外的发行次级债又被其他金融机构持有,最后可以循环回来在由这家金融机构用发行次级债所得的资金购买持有,出现了次级债循环持有这样的怪圈,而且这样的持有经常是隐秘的,而对于持有银行CDS等金融衍生品,其风险与其担保额相比被计入风险资产管理的比例也是很低,因为虽然是其风险权重按照评级高低有所不同,但西方给了这些债券高高在上的信用评级,按照他们的高评级这些债权债务的风险权重很多只有20%,想一下把欧洲这些OECD国家的国债的风险权重已经变成了零,持有这些国债的CDS的风险权重能有多少?造成这些金融衍生品与次级债一样可以高风险高杠杆的交易和循环持有,炒作金融衍生品的资本充足率要求在巴塞尔协议下也是很低的。

在这样的高杠杆和循环持有下,风险被杠杆放大,在巴塞尔协议下对于银行的风险管理上是刻意的“忽略”了这样的资产关联性,有关协议根本没有考虑到不同资产间的相关性是很不正常的,其背后就是给这些西方的银行带来巨大的利益,08年的经济危机也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发生的。在08年危机前,在98.7万亿美元的利率衍生产品中,摩根大通独占鳌头,占有74万亿的份额。在金融领域中,用10∶1的资金杠杆比例进行投资已属非常“冒进”了,100∶1则是“疯狂型”投资。90年代著名的超级对冲基金“长期资本管理基金”在两位诺贝尔经济奖得主指导下,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复杂的风险对冲数学模型,拥有着世界上最先进的计算机硬件设施,在用这一杠杆比例投资时,一不留神就输了个精光,还险些拖垮整个世界的金融体系。摩根大通做利率衍生产品时的杠杆潜在比例竟然高达626∶1,堪称世界之最。在这样的高杠杆的情况下居然他们都符合巴塞尔协议要求的资本充足率和资产风险控制的要求,在次级债模式下理论上是可以不受任何巴塞尔协议限制无限的加大金融杠杆的!对此你还觉得巴塞尔协议的设计本身没有问题吗?

在世界经济危机的风雨飘摇当中,谁有话语权谁就有了最大的力量,美国控制的三大评级机构怎样把他们的评级变成能够左右世界的力量,很多人仅仅认识到了世界对于他们的关注这一个层面,实际上通过巴塞尔协议,对于这些评级机构的权力是被固化的,评级的下调直接关系到你的银行的杠杆和资本充足率的,这样三大评级机构就有了对金融市场生杀予夺的大权,巴塞尔协议维护了美国的评价霸权。

巴塞尔委员会针对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的不同,提出了信用风险计量的两大类方法:1、标准法,基于商业银行资产的外部评级结果,以标准化方式计量信用风险;2、内部评级法,基于商业银行自身健全和完备的内部评级体系计量信用风险,但必须经过监管当局的技术检验和正式批准。

责任编辑:魅影
来源: 四月网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