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特里芬在其《黄金与美元危机——自由兑换的未来》一书中提出,“由于美元与黄金挂钩,而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虽然取得了国际核心货币的地位,但是各国为了发展国际贸易,必须用美元作为结算与储备货币,这样就会导致流出美国的货币在海外不断沉淀,对美国来说就会发生长期贸易逆差;而美元作为国际货币核心的前提是必须保持美元币值稳定与坚挺,这又要求美国必须是一个长期贸易顺差国。这两个要求互相矛盾,因此是一个悖论。”这一内在矛盾称为“特里芬难题(Triffin Dilemma)”。
特里芬难题发展到今天变成了“美国要令其债务贬值并解决印钞不通胀”的问题,这就要让美元大量外流到世界,但同时,美国为了继续发行债务要求保持美元信誉、振兴制造业和顺差。这样的新矛盾是导致本次危机的根源之一。
霸权秘密:膨胀的市场
如此矛盾重重,为什么美国还能够维持运转?关键就是市场规模不断膨胀,膨胀的市场需要和消耗更多的美元,膨胀的市场也需要更多的商品。这样一来就可以同时向这个市场销售商品、倾销货币,只要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特里芬难题”就会引而不发。对于这个逻辑世界是心照不宣的。
因此维持“特里芬难题”不造成危机,就要让市场规模不断膨胀,甚至不惜造成泡沫。然而,泡沫的埋单者不是美国,美国的产业产能和销售在泡沫中是得利的。美国是货币超发的始作俑者,总是可以在他人之前换取资源。这样的双重泡沫之下,美国是双重得利的,因此美国需要不断地催生泡沫让市场不断地膨胀下去,以泡沫解决“特里芬难题”,以此来消弭潜在的危机。
一个国家要维持世界资本霸权,需要同时在金融和制造业领域维持共同霸权,而霸权国家金融化以后,制造业就会外迁造成国家空心化,最后迟早导致国家衰落。在不能维持货币和商品双输出的“特里芬难题”之下,国内资本选择了赚钱容易的金融业,从而制造业衰落。
历史上,阿姆斯特丹曾聚集着当时全球的金融家和财富,但是荷兰被英国打败了,英国就开始思考怎样处理金融霸权的问题,重商主义由此产生。
重商主义特别注重贵金属的流入,在金本位时代持有贵金属是维持货币强势的关键,而以贵金属为本位的纸币因为信誉良好而流出,重商主义强调货币和商品双输出。如果没有纸币的衍生,贵金属本身并不直接创造价值;在有了信用货币以后,贵金属的作用就不存在了。当年英镑是世界霸主的时候英国就是这样维持霸权的,西方历史上就是以市场膨胀来解决“特里芬难题”的。
历史上英国的特里芬难题
历史上英国的做法是不断开辟世界市场,强迫更多的国家使用英镑。英国拥有庞大的全球性的日不落帝国,殖民地在不断发展,殖民地的市场也在扩大,但仅仅殖民地的市场是不足的,因此英国还不断地在全球推行贸易自由化和金融一体化,具体办法有利诱也有战争,鸦片战争背后就是这样的逻辑。英国人把鸦片战争叫做通商战争,要求中国开放通商口岸,要求中国的白银与英镑结成固定汇率制,也就是所谓的海关两,1英镑等于3两白银。此外,为了贸易的平衡,英国在中国销售鸦片,这些行为总体上也可以理解为把商品卖给中国取得顺差,同时在武力下让一向不承认纸币只认贵金属的中国接受英镑,把英镑货币也输出到中国。
在同样的问题上,英国对待日本则是另外的态度,主要是利诱,支持日本在亚洲扩张,以换取日本开关并使日元与英镑挂钩;日本能够废除西方强加的不平等条约的背后,使英国在金融上取得了更大的利益。当时日本在不平等条约下的协定关税被废除,换取的是贸易自由和结盟,换取日本给英国在东亚打代理人战争,替英国制约中国和俄国在东方的崛起,更重要的是日本也要服务于英国的膨胀战略;英国废除协定关税,变成了日本与英国贸易的自由化,这样的贸易自由反而有利于英国,原因就是日元已经彻底地向英国缴枪,日本建立央行发行日元以英镑为储备,把日本在甲午战争中得到的巨额白银赔款,按照英镑与中国结算,得到的英镑存储于英国央行来发行日元,日本经济扩张货币需求加大,必然要储备更多的英镑,在制度上达到了英镑势力向日本输出的效果。
最后不仅是英国的殖民地、也不仅是日本和中国的东亚,俄罗斯、美国等世界主要国家都纳入了英镑和英国商品的体系,英镑和英国货再也没有扩张的空间了,巨大的危机就来了,世界重组就发生了。
英国衰落的根本原因在于英国输出商品的同时又输出货币的难题无法解决,因为市场膨胀有限,德国等国的崛起和美国的孤立主义,英国再度扩张的步伐被打断了,1929到1933年的危机就是英国衰落和美国崛起的转折。
美国利用对一战参战各国的债主地位,以战争赔款问题为张本发行道威斯债券和杨格债券给战败的德国,用于德国振兴经济和偿还战争赔款,这两大天量的债券发行使得美元走向了世界金融舞台,挤占了英镑原有份额。上述两种美元债券在全球发行,英法等国的资本也大量认购,债券的负担是造成英法后来对德国绥靖的重要原因之一,这是华尔街的影响力在全球崛起关键的一步。
责任编辑:魅影
来源:
环球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