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师:六大因素预示通胀新周期临近

金融 2017-02-03 09:39        

我国三大物价指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大宗商品价格指数(CCPI)的全面扬升,表明物价形势正由结构性通缩转向通胀,新一轮通货膨胀周期正在悄悄降临。这是中国经济形势的一项重大变化,对此要有思想准备。

我国物价之所以从现在开始会出现上涨趋势,初步分析其动力主要来自六个方面:一是能源和原材料成本升高;二是职工薪资费用上涨;三是人民币贬值;四是避险“热钱”推波助澜;五是供求关系获得改善;六是周边国家和地区大环境影响。

今年物价压力较大。其中CPI全年涨幅有可能达到3%,比上年提高近1个百分点;全年PPI指数由负转正,涨幅可能超过3%。重要商品中,预计食品与服务类价格涨幅较大。

2016年下半年以来,全国物价明显抬头,呈加速态势,且物价“涨源”短时间内难以消除,具有经济基本面长期因素支持,诸多现象表明新一轮通胀周期正在来临,这是我国物价形势趋势性的重大变化。为此,需要未雨绸缪,准确应对。

新一轮通胀周期即将来临

不久之前,我国物价形势还处在结构性通缩状态。从历史数据看,2015年9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1.6%,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则同比下降5.95%,全国大宗商品价格指数(CCPI)同比下降32.7%。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这一局面迅速转变,全国物价明显抬头。统计显示,2016年12月份全国CPI同比上涨2.1%,其中猪肉价格上涨6.2%;PPI同比上涨5.5%,其中生产资料价格同比上涨7.2%;CCPI同比上涨50.4%,其中钢铁类价格同比上涨83.9%。

从趋势看,预计今后一段时期会出现物价普涨局面。而受经济基本面长期因素支持,物价指数持续性全面走高会长达数年,甚至不排除CPI涨幅逐步脱离温和区间。我国三大物价指数的全面扬升,并且持续上涨,表明中国物价形势正由结构性通缩转向通胀,新一轮通货膨胀周期正在悄悄降临。这是中国经济形势的一项重大变化,对此要有思想准备。

我国物价遭遇六大“动力”

我国物价之所以从现在开始会出现全面上涨,初步分析其动力主要来自六个方面。

一是能源和原材料成本升高。

近一年来国内外原油、煤炭、矿石、金属、橡胶、粮食等大宗商品价格强势飙升,普遍涨幅超过5成,高的超过1倍,致使全国能源与原材料成本显著升高。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能源、原材料等成本持续增加,势必推高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而PPI扬升,又会向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传导,从而出现物价指数的全面上涨。

虽然产能过剩、供大于求会在一定程度上迟滞传导力度与传导时间,但却不能完全扭转这一趋势。譬如因为一段时间以来矿石、焦煤、原油价格上涨,推高钢材、铜、锌、铝及塑料等出厂价格上涨,最终增加家用电器等生产成本。因此2016年年末,格力、美的、TCL等多家家电企业宣布产品涨价。

尤其需要引起注意的是,现阶段物价上涨中,猪肉等食品价格上涨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2016年12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2.1%,其中猪肉价格上涨6.2%,影响CPI上涨约0.17个百分点。由于猪肉、蛋、奶等食品成本构成要素,如粮食、饲料、动力、物流,以及更上游的肥料、农药、塑料等价格都与石油关系紧密,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就是石油、天然气的叠加累积(碳形式物理转换)。

2016年,国际市场石油价格已经由年初的每桶35美元升高至年末的55美元,创下17个月的新高。多数机构预测新一年国际油价将上涨至每桶65美元。按照海关统计数据测算,2016年中国石油进口量为3.8亿吨。如果2017年石油进口量保持这一水平,同时全年进口均价比上年每吨提高10美元,我们就需要额外增加石油进口成本38亿美元,折算人民币约为260亿元。

此外,还有数量巨大的铁矿石、有色金属、粮食、橡胶、塑料等进口,都会因为国际市场价格上涨而提高进口成本,估算2017年中国因此而增加的大宗商品进口成本会有数千亿元人民币。如此巨大的新增进口成本,一定会向国内商品销售价格的各个环节转移。所以,已经发生的全球油气价格较大幅度上涨,以及今后可能出现的继续上涨,对于升高食品生产物流成本,推动其价格进一步上涨能量强大,对此不可掉以轻心。

二是职工薪资费用上涨。

人口红利的逐步减少,局部地区、部分工种出现的“用工荒”,以及生活水平提高,推动了全国职工薪资上涨。据相关资料,近些年来中国薪酬每年增长15%至20%,快于周边国家。现今薪资水平的持续提高,已经成为推高成本的重要因素,进而产生服务行业与劳动密集型商品涨价要求。比如近些年来家政行业工资年均上涨超过20%。

三是人民币一定幅度贬值。

受多种因素影响,2016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累计贬值幅度超过3%。由于国际市场商品价格大多以美元计算,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贬值,当然使得中国进口成本水涨船高。

海关统计显示,2016年11月份,全国粮食进口量同比下降5.2%,但以人民币计价的进口金额则增长10.4%;全国食用植物油进口量同比下降15.5%,以人民币计价的进口金额则增长5.2%;铁矿石进口量增长12.1%,进口金额增长27.9%,后者涨幅超出前者1倍多;原油进口量增长18.3%,进口金额则增长23.4%;煤炭进口增长66.6%,进口金额更是增长114%。

上述商品进口量与人民币计价的进口额出现较大差异,进口金额增速显著大于进口数量增速,甚至在进口量同比下降的情况下,进口金额依然有较多增加。这种情况的发生,除了商品价格上涨外,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贬值亦是一个重要因素。这样,也使得进口大宗商品在国内的销售价格更高,并以成本链条方式递次转移,推动整体物价扬升。

四是 避险“热钱”推波助澜。

受前段时期世界各地货币极度宽松影响,国内外已聚集了规模庞大的流动性。数据显示,2016年3月份以来我国M1增速大幅攀升,超过M2增速10个百分点的时间长达8个月。这表明有大量资金正在社会上“游荡”,到处寻觅快速盈利的机会。随着宏观经济企稳回升,消费需求渐趋旺盛,尤其是价格上涨本身,势必刺激上述资金进入商品领域避险,致使商品金融属性需求急剧膨胀,推波助澜物价上涨。

据介绍,2016年全国三大商品交易所的交易总额,达到创纪录的177万亿元。其中大商所交易额为61.4万亿元,比上年飙升近5成。重要商品中,钢材、煤炭期货交易量爆炸式增长,甚至已经沉寂多年的现货钢材“冬储”亦开始启动,从中可以显露投机资本的庞大身影。

五是供求关系获得改善。

这几年我国经济增速持续下行,已由前期10%以上增速回落至6.5%左右,致使需求相对疲弱,凸显产能过剩。现今供求关系因为多种因素获得改善,甚至出现局部地区、部分品种的阶段性供应紧张,这就使得前期因为供大于求而被压抑的成本增加因素,能够解脱掣肘,开始向销售价格转移,引发全国出厂价格与零售价格全面上涨,引发许多企业的集体提价。

六是周边国家和地区大环境影响。

从更大范围来看,世界各国物价都在上涨。不仅一些新兴经济体早已出现恶性通货膨胀,有的国家甚至祭出“废钞”手段,而且包括日本在内的发达国家通胀率也在上升。其中,英国2016年11月CPI同比1.2%,为2014年末以来的最高点;日本去年11月CP继续跳升,由10月的0.1%回升至0.5%;欧元区2016年12月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初值同比增长1.1%,创出三年来新高;美国消费者价格指数也出现明显回升。

物价上涨诸多因素今后继续存在

六大价格向上因素在2017年将继续存在。再从宏观方面看,比如,中央定调宏观调控,仍将补短板、增强基础设施投资作为稳增长的重要手段,同时以更大力度去产能和环境保护,抑制落后产能释放,致使供求关系进一步改善等。

而在新一年内世界经济复苏态势不改。世界银行最新预测报告显示,2017年全球经济增速将会加快,由上年的2.3%提高至2.7%。其中发达经济体增速预计提高至1.8%,新兴经济体增速加快至4.2%。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此轮经济复苏主要是建立在实体经济制造业增长基础之上的,这就使其复苏基础坚实,能够持续下去。

另外,最新发布的摩根大通全球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为53.8,这是2014年以来最高水平。而全球PMI指数中,中国、英国、美国制造业全都稳步回升。这一数值表明,全球产出的年化增速为3.7%,远远超出前段时期(2015年和2016年上半年)1.1%的平均增速。再有,中国“一带一路”建设加紧推进,美国新任总统特朗普主张重建基础设施,都会促进全球范围内基础设施投资,刺激主要国家PMI持续扩张,增加新一年内世界经济继续复苏新动力。

在全球经济加快增长的背景下,商品需求前景自然被看好,从铁矿石、原油、天然橡胶、粮食等初级产品,到金属、成品油、轮胎、饲料等投资品,再到食品、家电、轿车等最终消费品,无一例外都要增加。

不过,新一年内世界主要国家依然有天文数字般的债务。国际金融协会最新报告显示,2016年前三季度,全球债务规模增加量超过11万亿美元,累积总量已经达到217万亿美元,占全球GDP比重的325%以上。2016年全球新增债务中有将近一半是政府债务,其中美国政府累计债务已经超过20万亿美元,仅联邦政府每年偿还国债利息就需要8000多亿美元。如此之高并且还在加速成长的政府债务,不可能通过增收节支正常途径(财政盈余)还本付息,唯一的最终化解办法还是通货膨胀,即隐性债务违约,这已经成为各国政府摆脱债务危机的共同路径。

所以新一年内通胀及通胀预期明显,由此将继续产生全球性的巨额“热钱”进入商品市场的避险需求。所有这一切,都会引发2017年全球大宗商品价格进一步上涨,抬高中国进口成本。事实上,新年伊始,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再次上涨,已经显示了这一趋势。

再从货币角度看,由于美联储加息次数预期提升,强势美元局面将得以延伸,加上其他因素的影响,将自然提高2017年中国能源、原材料的人民币计价进口成本,出现国内销售的提价要求。而输入性通胀力量的增强,将是2017年中国物价上涨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此外,新一年可能出现的贸易摩擦,也会成为物价扬升的新动力,或者是增加其不确定性的由头。这是因为美国新任总统特朗普主张贸易保护主义,如果对其他国家商品大幅提高关税,相关国家势必进行报复,由此将引发全球贸易政策连锁反应。受其影响,一些进口商品销售价格将因此提高,或者是先前廉价商品进口受到抑制,被国内其他高成本、高价格货源取代填补供应缺口。而无论是哪一种结果,都会使物价水平扬升。

2017年,还须关注国内PPI对于CPI的成本传导。2016年全国大宗商品价格飙涨,直接推高了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而且今后还会进一步通过PPI向CPI转移。从相关数据可以看出,2016年9月以后,全国PPI同比涨幅显著大于CPI涨幅,两者差距有1倍多,由此形成2017年内PPI对CPI的高压态势,这也是2017年CPI涨价压力大于上年的主要缘由。尽管有观点认为,现今消费品产能过剩,整体市场供大于求,所以上游行业涨价因素不会向最终消费品销售价格转移。这是不全面的。

因为我们目前所面临的物价上涨是一种成本推动型的物价上涨,而不是供求关系紧张所引发的物价上涨。供应过剩确实可以迫使企业自行消化部分成本,或者是迟滞其产品涨价时间,但只要成本持续性增加,并且增加幅度足够大,上游原材料、动力、物流、工资等费用增加,一定要在销售价格中体现出来。也正因为如此,所以随着前段时期饲料等成本的持续扬升,现今猪肉价格终于出现了较大幅度上涨,预计猪肉价格的上涨短时间内难以结束,呈现周期性特点,即便货源充裕也不能扭转这一局面。

由此可见,2017年中国物价压力较大。这就使得整体物价水平继续高位运行。其中CPI全年涨幅有可能达到3%,比上年提高近1个百分点;全年PPI指数由负转正,涨幅可能超过3%。因为对比基数影响,全年价格呈现前高后低局面。重要商品中,食品与服务类价格涨幅较大。

如何应对物价上涨的趋势

面对物价形势的重大变化,我国宏观调控应坚持以下几点。

1.坚持经济稳增长的首要目标

现阶段我国宏观调控面临两大目标选择:稳定经济中高速增长与稳定物价。在这两大目标实现中,决策部门应当更加侧重经济稳增长,以此作为宏观调控首要目标,并在这个前提下兼顾物价稳定。这是因为,化解当下中国经济的主要问题,比如经济转型、供给侧结构改革、环境保护、城乡居民生活改善等,都需要进行大量资金投入,而大量资金的投入则又依赖经济的中高速增长。否则,经济增长失速,势必产生需求下降,加剧产能过剩,导致价格跌落,最终使得企业效益、职工收入、财政税收等一起放慢,甚至大幅下降。这样的话,中国经济上述诸多问题的解决也就成为无源之水。

需要指出的是,当前中国物价上涨成本推动的性质,尤其是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所引发的输入性成本提升,决定了物价上涨并非经济降速所能解决。比如有些国家经济陷入衰退,但照样恶性通货膨胀。有鉴于此,面对物价成本推动型上涨,切不可轻启货币紧缩手段,尤其是追随美联储加息。相反,因为物价上涨增加整体流动性需求,还应当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使其向合理水平回归。否则,收紧货币政策,抑制需求,人为加大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不仅难以阻挡输入性成本推动型物价上涨,还会因为中国经济大幅减速而陷于“滞胀”。这是最糟糕的局面。

2.稳增长更多借助财政手段

在民间投资动力不足,房地产投资减弱的情况下,新一年内经济稳增长,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必须实施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即增大政府资金主导经济短板领域投资力度。在这个基础上,以PPP项目落地吸引大量民间投资,提供经济增长的强大补短板投资动力。

中国实施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还在于世界范围内以宽松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增长的时机已经不复存在。由于美联储已经开始从极度宽松货币政策退出,今后全球货币政策亦将追随其后,收缩极度货币宽松,逐步向中性政策回归。也就是说,在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两大手段中,世界主要国家亦将更多依赖财政手段,以更多国债和财政赤字方式,扩大基础设施投资、扩大军备,以增加需求,刺激经济增长。而物价上涨本身,也使一些货币政策工具难以使用,比如降息受到阻碍,经济稳增长只能更多倚重财政手段。

经济稳增长更多借助财政手段,以政府资金主导基础设施投资,需要提高财政赤字。现在中国财政赤字率也就3%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赤字率水平,确实存在一定的提高空间,比如将财政赤字提高到4%,为国民经济短板领域投资和其他民生项目建设提供更多政府主导资金。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还要求继续实施政府减税(费)让利,尽可能地降低企业税费成本,提升盈利空间。这是对于成本型物价上涨是釜底抽薪的重要措施。

3.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失衡,即在部分产能严重过剩的同时,又有部分产能与服务供应不足,部分商品与服务价格因此过快上涨,从而成为中国物价压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结构平衡、产业结构平衡、产需结构平衡,应当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目的。为此需要进行两个方面的努力:在去严重过剩产能的同时,大力补充供应短板。比如新一年内大幅增加环保投资、新能源投资、地下管廊投资、城市与城际轨道交通投资、全民医疗养老投资等多项投资建设,也包括住房供应紧张地区的住房建设投资,消除以上方面的涨价的供应短缺因素。加减法并举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也可以在促进经济增长与结构平衡的同时,对于物价上涨起“釜底抽薪”的作用。

(作者系兰格经济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师)

2016年中国大宗商品价格指数(CCPI)

类别环比涨跌幅(%)同比涨跌幅(%)较年初涨跌幅(%)同比涨跌同比涨跌幅较年初涨跌较年初涨跌幅
总指数4.420.938.919.620.9%31.738.9%
能源类8.332.374.721.134.8%23.039.0%
钢铁类4.334.839.020.832.3%36.574.7%
矿产类4.812.938.833.422.2%36.725.0%
橡胶类17.119.428.123.021.9%24.623.9%
油料油脂类1.622.225.09.619.4%12.928.1%
食糖类7.921.923.911.412.9%27.938.8%
有色类4.212.619.97.712.6%11.419.9%
牲畜类-3.30.0-0.50.00.0%-1.3-0.5%
农产品类-2.0-3.3-2.9-5.5-3.3%-4.7-2.9%

2016年11月全国进口商品量值表(人民币计价)

品种进口数量同比(%)进口金额同比(%)
粮食-5.210.4
食用植物油-15.55.2
天然橡胶9.124.9
煤炭66.6114.0
原油18.323.4
铁矿石12.127.9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