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在家看电视,发现转了几个台,都有电视节目在探讨国人道德、信仰的问题,不禁回想起上两周在香港和广州搭乘公共交通时的所见。
在香港地铁里,闸门一开,被拨开的人群中涌入了一对祖孙,二人快速占据了位置,小孩热烈地呼唤着滞后的妈妈。该女士坐下后,马上严肃地责备祖孙二人:“你哋两个有没搞错啊?咁没礼貌,乱冲入来,唔排队……”面对女士的教训,二人脸上原来因占领到位置的欢快表情顿时消失,特别是小孩。
第二次在广州的公交车站,车辆才入站,已等待多时的人们蜂拥而上,一个妈妈拉着一个小学生,企图率先冲上车,但因为孩子不够醒目,始终落后于人。但要说明的是,车是空车,就算是人群中的最后一人上车,也肯定有位置坐。上车后,妈妈跟孩子说:“冇啲醒目,好彩部车冇咩人,唔系就冇位坐啦。”孩子听完低下了头。
以上虽然只是个别事件,但也反映了一定的教育问题。对于港人的教育,我并没深入了解,于此不评论。但对于本地某些人对孩子的教育,我倒是想发表一些浅论。
身边已为人父母的朋友,时时把一句话挂在嘴边———“不可以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也就是说,他们会竭尽全力为孩子创造一个“最好”的成长环境和条件。然而,家长一味过早地把孩子放入竞争环境,从小把孩子培养成习惯“利益选择”,把心思放在了那条不可输的起跑线上,便忽略了对孩子的道德教育。
很多媒体人痛心地评论内地人道德如何缺失,信仰如何面临危机,但讨论终究只是隔靴搔痒,要直达根源,我认为都是从娃娃的教育做起———特别是从自己的娃娃抓起,决不能要求别人的娃娃要教好(道德),自己的娃娃要争第一(利益)。
家长们也别把过多精力放在那个所谓的起跑线上了,不如放多点心思,培养好我们的下一代,让他们帮我们化解道德危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