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东:逆向种族主义教育之危害

文化 2013-05-06 14:35        

多年来我一直强调,对中国的文化建设或文化自信危害最大的就是逆向种族主义。这种观点认为中国人无论在哪一方面都不如西方人:道德方面,中国人都是坏人,西方人都是天使;能力方面,中国人都是凡人,西方人都是神仙。在教育方面,逆向种族主义者也是贬低中国抬高西方,且危害更直接更严重。

中国的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为中国的高速发展培育了不可或缺的人才,得到全世界的肯定甚至羡慕。这本来是中国的长项和骄傲,但是却被逆向种族主义者诋毁为既无效率又不人道,简直是摧残学生,而西方教育则被吹嘘为既人道又高效的。在大多数领域,一般老百姓和普通官员都知道自己的利益所在,即使受到一定影响,也并不盲从逆向种族主义者,但是在教育领域,近三十年来这种谬论却始终很有市场,在很大程度上误导着老百姓和政府官员。如果我们听从于他们的误导,放弃中国现有的教育模式,改为向所谓的西方先进模式——如所谓的素质教育——靠拢的话,那么中国经济在全球竞争中将失去高素质劳动力这一最强大的、或许是唯一的优势,中华民族正在重新萌发的文化自信也将惨遭夭折。    

一、现代教育的内容、对象及方式

就内容而言,现代教育与古代教育最突出的不同,就是需要学习大量的现代数理科技。出现这种现象完全是现代竞争的需要和结果,不是为了人道不人道,首先是为了应对生存压力,不管是个人的还是民族的。如果这个世界不处在工业资本主义时代,不存在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不存在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竞争,那么我们绝大多数人完全可以不去接受现代教育,去学习数学、物理、化学及其他科学技术。没有或缺乏竞争压力的话,人们完全可以继续像传统中国人所热衷的诗词歌赋琴棋书画风花雪月,或者像当今美国人所喜好的成天拿嬉哈音乐橄榄球打发时间。现实竞争逼着人不得不去学习数理科技等科目,不能任由自己的性子。对于多数人来说,寓教于乐寓教于玩是很困难的,学习极少具备像玩乐那样人人喜好的特征。当然,也不是说里面一点乐趣也没有,但你必须得特有天赋,或者你得学到一定程度才能觉得不枯燥了,然后慢慢从中发现出乐趣来。    

针对现代教育的内容,因材施教是教育的基本原则。人的天分禀赋各不相同,我认为教育对象或受教育者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生而知之者,这是极少数天赋很好的人。这种人你不用逼着他,他自己就愿意去学,而且学得很出色。对这些人,我们的教育制度或者教育政策最好不要拿过多的制度或程序来束缚他们,不要按部就班,相反要对他们进行特殊对待,无论是教学、录取都给他开一定口子,以利于最好地发挥他们的天分。当然,这个口子不能开得太大,因为口子一大,腐败就上来了。    

第二类是学而不知者,这是禀赋最差的那部分人。我们得承认,现实社会当中有大量的人是教不出来的,他们不太适于学习数学、科技,即使你逼着他去学,也常常没什么效果。那么对于这样的人,合乎人道的做法,也是要网开一面,特殊对待,当然不是放弃教育,而是顺其自然,在教育过程中降低对他们学习的要求,增加玩的比重——实行所谓的“快乐教育”。

第三类是学而知之者,他们介于生而知之者和学而不知者之间,介于天赋最好的和最差的之间。一个社会,生而知之者总是极少数的,教育的关键、重点,或者说教育的成效如何,主要就看如何设计制度来对待这些通过学习而能有所知的人。是尽力让有能力者真正成为有所知者呢,还是放纵他们,让他们因不学而不知,沦落到与那些学而不知者近似的地步?对于这类人,学则知,不学则不知。你逼着他学,他就会成为知之者,否则就是放纵他们。所谓的应试教育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就在于此,就是逼着学生学习。我们可以考虑适当地改进应试教育,但是绝不能用别的什么奇思妙想、捷径坦途来代替它,比如时下流行的“素质教育”、“快乐教育”之类的。有人讲这样不人道,如果将此逻辑贯彻到底——干脆取消考试得了。但是这样肯定不行。大仁不仁,在现代教育中体现的最明显。

责任编辑:李卫公
来源: 《天下》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