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建国:基础设施投资过剩?请看看现实!

热点 2012-10-16 07:18        

自五月份国务院召开会议确定当前的经济工作重心转为“稳增长后”,媒体就掀起了一股批判投资的浪潮。九月初国家主席胡锦涛先生和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先生分别公开强调要加大基础投资后,媒体对投资的抨击变得更加猛烈。反对投资者的一个重要理由就是中国的基础设施已经过剩了,再继续加大投资就是浪费。

刚刚过去的黄金周里,高速公路的空前拥堵,铁路和飞机的高上座率,旅游景点、文博场馆的爆满,说明中国基础设施建设已经超前或过剩这一主流舆论论调纯属无稽之谈。中国的基础设施不仅不超前、不过剩,甚至可以说严重滞后、严重不足,我周围就有不少人,因为预见到不可避免的拥堵而放弃了假期内的出行计划,也就是说由于基础投资不足,不但没能促进消费,反而制约了消费活动的实现。

令人吃惊的是,许多原来反对加大基础投资的学者和媒体人,此时竟然又转而借基础建设的缺陷来攻击“体制”。10月4日,曾荣获2009年南方人物周刊年度“中国骄子青年领袖”称号的经济学家马光远先生,看到高速公路拥堵后,就指责“地方政府不修路”。可是就在此前,马光远先生还在批评中央和各级政府“铁公基”投资过多,透支了经济增长!我原来以为观点多变乃是耶鲁大学陈志武教授的独门秘籍,不曾想马光远先生在这方面竟然与陈教授不分伯仲!

近年来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FT中文网)和美国华尔街日报中文网在中国的影响越来越大。长假期间,华尔街日报中文网主编袁莉女士,从兰州乘火车前往银川。袁女士发微博抱怨这是“中国最慢的火车”。请问袁莉女士,您不是一向反对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吗?您不是一向反对中国大上高铁吗?您怎么又抱怨起火车太慢来了呢?不仅是笔者,无数网友也向袁女士提出了同样的询问。最后,不知出于什么考虑,袁主编删掉了此条微博。

金融时报中文网最近也持续刊登文章批评中国依靠基础设施投资拉动经济的做法,7月19日欧阳德的《中国经济驶向何方?》堪称此类文章的代表。该文一上来就将矛头对准了于2011年7月建成通车的青岛胶州湾跨海大桥:

“对中国这个交通堵塞问题非常严重的国家来说,建造全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至少在一个方面是成功的:不会出现交通堵塞。问题是同样也没有几辆车从桥上通过”。

该文随后称“大桥设计的日通车量为3万辆, 但一家与政府有关系的建筑企业的一名高管表示,目前日通车量仅1万辆。”笔者查阅了一下相关资料,截止2012年7月,大桥开通一年来日通车量为14000辆。这个差距我们就不计较了。我们来看看今年黄金周期间胶州湾跨海大桥状况吧。10月6日《青岛早报》报道,从长假第一天起,胶州湾隧道和胶州湾大桥的车流量不断蹦高,胶州湾隧道平均每天达到两万辆,而胶州湾大桥每天平均车流量是四万多辆。1日到3日,隧道最高车流量达到4.1万辆,而大桥最高一天车流量达到了六万以上。六万!这已经远超日设计通车量了,欧阳德记者应该再去胶州湾做一次报道才是。

中国经济正在高速发展,私家车拥有量和客货车的拥有量,更是逐年快速递增,比如五年后,青岛的汽车拥有量以及日夜驶往青岛港的外地汽车的数量会有多少,记者们想过了吗?青岛现在是一个重要的工业城市和全球第七大港口,据最新报道,青岛正在投下巨资改扩建港口,预计到2020年,青岛港将有可能会超过上海成为全球第一大港。这样的港口和城市,其基础设施可能过剩吗?(顺便提醒一下读者,英国金融时报与其中文网FT、美国华尔街日报与其中文网,是有区别的。中文网上的文章,除了注明是摘自原报纸上的,其他的应该都是中文网自己组织的。窃以为,不论是金融时报的中文网还是华尔街日报的中文网,在论述中国问题时,都比他们的母报更不严肃客观,政经“新自由主义”的气息要更为浓厚。)

其实,对于建设交通设施以及其他基础设施来说,一定的超前性不仅不是多余的,反而是必须的,只有这样才能为未来的长期发展留下足够的容纳空间。若不留下富余,将来现过河现搭桥,就为时晚矣。8月初,美国《福布斯》杂志质疑中国将建设82个“不需要”的新机场,国家民航总局李家祥局长回应道:“这几年,我任民航局局长期间,一直与各地方有关方面协调,我主张机场建设和民航的发展,要有一定的超前性。”像青海玉树地区,位置偏远,人口不多,2007年建成机场之时,有许多人认为这是浪费资源。2010年4月,玉树地区发生强烈地震。玉树地区没有铁路,公路交通距离最近大城市也颇远,多亏此前建成的玉树机场,让救援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九十年代中期,笔者第一次到北京,三环路上,汽车稀少,竞相飞驰,如在高速公路上一般,为此,笔者认为二环之外再建三环,是劳民伤财的面子工程。可是仅仅过去十几年,现在不只是三环,就连那时还没影儿的的四环和五环也是天天川流不息不堪重负了。

黄金周期间,中国最优秀的私营企业之一三一重工的总裁向文波先生,对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与那些所谓的经济学家和媒体人不同,10月5日,向文波发微博道:“中国国土面积与美国相当,但人口数量是美国的五倍!且人口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及中部地区,这些地区的基础设施无论数量还是质量与欧美相差太远,根本满足不了城市化和工业化需要,经济发展以及社会文明与进步终将被基础设施落后所拖累。……(基础设施落后)已经与中国经济快速増长这个强大的心脏不匹配,可能影响心脏健康,极易形成血栓,甚至中风!”

向文波的这些话是符合事实的。与中国庞大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以及极快的发展速度相比,中国几乎不存在基础设施过剩或超前的问题。今年五月份后,在全球经济再次下滑的大背景下,中国政府再次主推出依靠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来“稳增长”的政策,媒体对该政策的攻击也随之加剧。媒体制造的反对基础投资的舆论根本站不住脚,事实上,即使不存在通过加大基础设施投资来“稳增长”这一当务之急,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也依旧没有超前或过剩。2000年,中国GDP突破了一万亿美元,当时普遍预计到2020年将会翻两番达到四万亿美元,可是才刚到2011年,中国GDP就已经超过七万亿美元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福格尔估计,到2040年,中国经济产出将达到123万亿美元,这相当于2010年全球GDP总量的两倍!届时虽然中国的人均GDP还没能超越美国,但中国在世界GDP中40%的份额会使美国(14%)和欧盟(5%)相形见绌。基础设施是百年大计,今天的建设必须得考虑到三十年后的需求。

要致富,先修路。实干的企业家呼吁扭转基础设施对现实需求的滞后,而经济学家和媒体人却坚决反对。尤其令人不解的是,经济学家和媒体人日常却总是以企业的代言人和喉舌自居,我们不清楚这些经济学家和媒体人代表的是什么地方的、什么类型的企业家。莫非中国不搞基础建设、不扩大投资进行产业升级而去学华尔街搞投机才是可取的?莫非这些经济学家和媒体人代表的是类似华尔街的投机掮客那样的企业家?

责任编辑:godstear4u
来源: 观察者网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