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建国:建基础设施必须考虑30年后

金融 2012-10-22 07:47        

上世纪90年代中期,笔者第一次到北京,三环路上汽车稀少,竞相飞驰,如在高速公路上一般,当时,笔者和一些朋友还抱怨二环之外再建三环,是劳民伤财的面子工程。仅仅过去十几年,现在不只是三环,就连那时还没影儿的四环和五环也是天天川流不息、不堪重负了。

对中国经济的批判与分析,决不能束缚于眼前的迷雾。遗憾的是,当前,许多人批评中国经济存在“结构性”矛盾:一方面是“消费不足”,一方面是“投资过剩”,指责政府依旧指望靠加大基础设施投资来拉动经济。目前看来,这种批评是缺乏事实依据的。

受全球经济下滑影响,中国经济增幅连续下降已经接近一年,但多数时候尤其是十一黄金周,中国高速公路拥堵,铁路和飞机上座率高,宾馆、饭店、商场、旅游景点、文博场馆爆满,中国的居民消费显然不能说是低迷。事实上,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一到节假日就显得不够用。

其实,对于建设交通设施以及其他基础设施来说,一定的超前性不仅不是多余的,反而是必须的,只有这样才能为未来的长期发展留下足够的容纳空间。8月初,美国《福布斯》杂志质疑中国将建设82个“不需要”的新机场,国家民航总局李家祥局长回应称“机场建设和民航的发展,要有一定的超前性”。像青海玉树地区,位置偏远,人口不多,2007年建成机场之时,有许多人认为这是浪费资源。2010年4月,玉树地区发生强烈地震。玉树地区没有铁路,公路交通距离最近大城市也颇远,多亏此前建成的玉树机场,让救援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正如著名企业家向文波所说,中国国土面积与美国相当,但人口数量是美国的5倍!且人口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及中部地区,这些地区的基础设施无论数量还是质量与欧美相差太远,根本满足不了城市化和工业化需要,这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

以中国庞大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以及极快的发展速度来看,可以说还不存在基础设施过剩或超前的问题。2000年,中国GDP突破了一万亿美元,当时普遍预计到2020年将会翻两番达到4万亿美元,可是才刚到2011年,中国GDP就已经超过7万亿美元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福格尔估计,到2040年,中国经济产出将达到123万亿美元,相当于2010年全球GDP总量的两倍!届时中国在世界GDP中40%的份额会使美国(14%)和欧盟(5%)相形见绌。而要使这一切顺利实现,基础设施是百年大计,今天的建设必须得考虑到30年后的需求。

责任编辑:魅影
来源: 环球时报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