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建国:三一恨别长沙背后的惊天内幕

金融 2012-12-05 10:24        

原题:杜建国:三一陷入掠夺资本、自由派媒体、美国政府的三面夹击

进入2012年,三一集团一直处在舆论的风口浪尖,媒体关于三一的负面报道一直此起彼伏不绝于耳。尤其是9月底美国政府强行“没收”了三一在美资产以及随后三一决定起诉美国政府后,媒体对三一的“围剿”可谓是掀起了一轮新的高潮。遗憾的是,这些报道大都是小题大做甚至是无中生有。一个多月前,笔者撰文指出三一集团陷入中国主流媒体与美国政府的双面夹击(见拙文《中国媒体与美国政府夹击私企三一》、《谁在为美国叫训三一?》),当时笔者没有想到,三一遭受的不只是双面夹击,而有可能是三面夹击!新的一面来自何方?

2012年11月21日,爆出三一集团总部即将迁往北京的传闻。2012年11月29日,《环球企业家》杂志所属的环球企业家网刊发报道《三一恨别长沙:梁稳根的内心独白》。该报道披露了三一集团遭受到的诸种“恶性竞争”行为,如“行贿门”、“间谍门”、“窃听门”,甚至还有家人险遭绑架,等等,其中有几处更是直接将矛头对准了竞争对手、总部在长沙的另一家工程机械制造业巨头中联重科。主流媒体、美国政府之外,还有本土竞争对手,故曰三一遭到了三面夹击。

那么,中联重科是一家什么样的企业呢?它为何有如此强大的能量将三一集团挤压到欲背井离乡的地步?更为蹊跷的是,进入2012年后,美国政府、中国主流媒体与中联重科这样一家企业,同时向三一集团发难,这背后又有着怎样的关联呢?

一、中联重科:昔日国企早已化公为私

当日稍晚,中联重科发表简单声明(原标题:中联重科就《三一恨别长沙》一文发表严正声明)称此报道内容“严重违背事实”,而三一集团总裁向文波则坚称该报道“客观反映了三一这几年的遭遇,所写的事件是真实的。实际情况比这个更复杂”。笔者期待中联重科能够就《三一恨别长沙》所列举的相关问题,逐一详细进行澄清。在此,我们先假定该文关于中联重科的报道属实(该文称中联重科拒绝其采访要求),那么我们就可以看到中联重科的如下特征。

第一,中联重科原本是一家国企,可是经过多年来悄悄的改制,早已是徒有其表:“2006年中联重科大股东完成改制,其管理层通过长沙合盛科技投资有限公司和长沙一方科技投资有限公司完成曲线MBO。今年3月16日,中联重科宣布挂牌出售旗下最为优质的资产长沙中联环卫机械有限公司80%的股份。此举被广泛质疑为国有资产流失,其意在稀释国有股权最终实现私有化。”

第二,在国家早已叫停大型国企进行“管理层收购”的情况下,中联重科的改制为何能够畅行无阻呢?《恨别》指出:“这场秘而不宣的私有化改制在一片质疑声中顺利闯关,知情者称这获益于幕后得利者的特殊背景。数名前当地主要领导的亲属均在中联重科长期担任高管。这场私有化改制的最大的获益者是詹纯新本人,其家世非同一般,其父曾担任湖南省高院院长,岳父则曾任湖南省委第一副书记。”

原来如此!

第三,那么改制为私企的中联重科,依仗权力大搞化公为私的中联重科,在完成改制后是如何对待三一这样的竞争对手呢?“‘私有化之前,两家的竞争还比较理性,参与改制后,个别主要领导的子女成为中联的利益合伙人之后,竞争关系就变得非常复杂。对三一的打击都动辄利用公检法等国家公器来进行。三一没法在这里立足。’向文波说。”

第四,那么这种打击是如何具体实施的呢?

比如,2011年闹得沸沸扬扬以至于让H股上市融资计划告吹的“三一行贿门”事件,“最终在中纪委干涉之下,公安机关才得以查明此案系中联重科唆使其员工所为,但令梁稳根不解的是,两名涉案人员抓捕数天后即被释放,至今仍然逍遥法外。令人瞠目结舌的是,湖南省纪委经办此案的负责人竟是中联重科高管家属,此人并未主动要求回避,反而越权接手此案,在三一提出异议后,此人也未遭撤换。几经周折,此案最终告破,中联重科共三名员工涉案,其中一人在逃。行贿门真相并未得到有力澄清,此案亦不了了之。”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首先,中联重科,原本是一家国企,后来经过改制事实上已经成为私企,这一幕早已屡见不鲜;其次,化公为私后继续依靠公权力来打击竞争对手,中联重科的这一手法则相对新鲜。

《恨别》一文关于中联重科化公为私的内容属实吗?我们可以参考一下其他的报道。

中联重科原本是原建设部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所属的国企,由时任建机院副院长的詹纯新(96年后为院长)创立于1992年,2000年上市,现在是中国企业五百强和全球工程机械业十强之一。与三一做大做强主要靠自主研发、自身滚动不同,中联重科的飞速扩张更多地靠的是并购,其董事长詹纯新也被称作“并购之王”。据报道,中联重科并购的国企就有湖南机床厂、新黄工、湖南车桥厂、华泰重工、常德信诚液压、海诺集团等,甚至最后连自己的母公司长沙建机院也纳入囊中。有报道(见《中联重科:并购成发展重要引擎》)称,中联重科资产总额由2000年2月底的9.50亿元,增长至2009年3月31日的245.8亿元;营业收入由2000年的2.45亿元,增长至2008年的135.49亿元;净利润由2000年全年的0.53亿元,增长至2008年的15.69亿元。堪称惊人。

那么中联重科到底是国企还是私企?

“事实是,通过建立高管控制的子公司购买企业股份的‘间接MBO’,引入内、外资投资股权,反身收购母公司长沙建机院,港股上市等多种方式手段,中联重科国有股所占比例已经从2000年上市之初的49.83%被不断稀释至2011年末的16.19%。虽然湖南省国资委仍是中联重科的第一大股东,但国有股的话语权已被淡化。与此相对的是,中联重科多位高管已经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逐步成为企业真正的主人。出售中联环卫,本质上是中联重科持续体制变革的最新一步。”

这是《中国经济和信息化》杂志2012年第12期所刊发的文章《中联重科连环局:出售中联环卫被质疑国资流失》对中联重科的总结。像中联环卫,在国内环卫机械市场占有绝对领先优势,竞争对手并未进入,是中联重科的最优质资产,那么急于出手卖掉它又是为何呢?这是因为“本次出售中联环卫实际上是在中联重科内部从左手换到了右手”,詹老板要将优质资产贱价卖给自己!

对中联重科可能通过“自买自卖”等“曲线MBO”手法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怀疑,并不是今天才有的。2007年3月,经济参考报刊登王文志、禹志明的文章《中联重科曲线MBO揭秘:国企领导变成资本大佬》就曾指出:

“经过多年的精心运作,以长沙建机院院长兼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为首的管理层,短短几年时间里将一个总资产高达数十亿元的国企顺利变为管理层基本掌控的公司,由国企领导变为资本大佬,以曲线MBO的方式初步掌控中联重科。”

有报道说,曾参与联想MBO的柳传志先生也曾参与中联重科的改制。

巧合的是,笔者虽不是这方面的专家,但是也曾注意到中联重科的不尴不尬。今年年初,笔者曾撰文《国企的竞争力不容小看》(刊发在《国企》杂志2012年第三期时更名为《重新评价国企的竞争力》),当时就发现中联重科疑团重重,于是下笔时就保留了自己的疑问:“2011年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排行榜前十名中,中国企业占了三席,其中既有如雷贯耳的私企三一重工,也有大名鼎鼎的国企徐工集团,而另一家中联重科过去是国企,现在不知改制情况如何。”

现在笔者值得欣慰的是,当时的疑问并非毫无道理。望中联重科能尽快打消我们的疑虑。

二、媒体借《恨别》落井下石或伪装正义

《恨别》文爆出后,原来围攻三一的媒体人当中,大致有三种反应。第一种,是继续直接敌视三一。兹不赘述。

第二种呢,是说风凉话,认为三一“活该”。比如《财经》杂志副总经理兼财经网CEO程建国先生就称,“如果此报道属实,则非常形象地展现了中国民营企业的人格分裂:三一,一方面被地方各种势力包括地方政权的影子在内,整的难以容身要向北京跑,一方面又大肆向党献忠心表爱意。更牛的地方在于它气壮如牛地高调起诉美国总统奥巴马。真是一幕超级荒诞剧。”言下之意,瞧这个国家如此糟糕,你咋还去起诉美国?程先生此言本意是嘲讽三一竟胆敢起诉美国,不过反倒提醒了我,看来三一不只要起诉美国政府,还要“起诉”那些跟美国里应外合迫害本国优质企业的中国的势力。对此后文详述。

12月3日,21世纪经济报道文章《三一重工迁址 折射“关系型” 竞争困境》与程建国表述了同样的思想,只是措辞更为委婉。该文指责三一自作自受,称三一只不过是““争宠失败者”:“正是因为像三一这样的企业对权力法则的领会、迎合、适应、利用和开发,才让这一法则更为牢固不破,让制度环境更难以向市场法则主导的方向发展,他们参与建造了一个体系,并最终成为受害者。”

21世纪经济报道对黑幕重重的中联重科不放一枪,反倒是炮轰三一“争宠失败”。难道梁稳根凭自己本事、凭着企业的业绩擢升竟跟那些窃国硕鼠们都成了一样的争宠者了?退一步说,即便都是争宠,还有个君子小人争宠之别吧,还有个取之有道无道之别吧

随后该文又暗讽三一当年阻止凯雷贱价收购徐工事件:

“历史学家发现,在上世纪拉美各国的历史中,最积极的煽动民粹主义、号召把美国资本家赶出去的主力军,不是工人农民,而是与美国商人构成竞争关系的本国商人和企业家,即所谓“民族资产阶级”,他们满以为赶走美国佬再树起关税壁垒,市场就是他们的了,殊不料把民粹政府捧上台,意味着整个市场基础会被摧毁,当然也有少数钻营成功者傍上了权力大款而发达了,但这种发达既不道德也不安全。”

21世纪经济报道的这段话,完全是混淆事实颠倒黑白。第一,上世纪拉美各国的做法,只不过是在效仿美国立宪之父与经济政策奠基人汉密尔顿的做法而已,至于成效如何另当别论。第二,当前“最积极的煽动民粹主义、号召把外国资本家赶出去的主力军”,不是三一,恰恰是美国政府和美国政客。难道作者竟然忘了九月份正是美国总统奥巴马以莫须有的安全借口强行没收了三一集团在美国的投资吗?21世纪经济报道,你选择性失明和选择性扣帽子的手法,玩得也太过火了吧,你替美国政府洗地的心情也太迫切点了吧!

第三种人,此前他们一直积极“唱衰”三一,等《恨别》文一出,他们又立即换了一副嘴脸,出来主持正义抨击黑暗,慨叹中国私企生存环境艰难。比如中欧陆家嘴金融学院副院长、FT中文网与财新网专栏作家刘胜军先生,就借机发微博对三一集团大表同情,并感慨中国的这一幕“象是发生在非洲的故事”。不过,我很怀疑刘胜军先生对三一的同情的真诚度。为何?

7月12日,刘胜军先生曾在FT中文网发文《中国经济的三一时刻》,鼓噪三一与中国经济一起陷入了“硬着陆”。进入2012年,刘胜军先生简直成了鼓吹中国经济“硬着陆不可避免”的专业户,其敬业精神,堪令此前的专业户陈志武先生、许小年先生以及胡舒立女士等甘拜下风。可是自九月底以来,中国经济已经停止了下滑,开始企稳回升。中国经济再次避免了硬着陆,这大概让刘胜军先生们大失所望了吧。

责任编辑:魅影
来源: 四月网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