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多年,举世无匹。为了给经济发展提供更新更充足的动力,最近中国政府提出在稳定增长速度的同时,要注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4月25日,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针对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强调“要按照稳中求进的要求,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稳中求好、稳中求优,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6月8日,李克强在环渤海省份经济工作座谈会上谈到,经济举措要“既利当前又利长远、既稳增长又调结构……着力提高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此前,上一届中国政府早已主动提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方针,稳增长、转方式、调结构(以及控通胀、防金融风险等)同时被列为经济工作的重心。在笔者看来,提高经济的质量和效益这一新说法与转方式和调结构是有连贯性的,大致可以被视为同一事物的不同表述方式。
一面稳增长、保持速度,一面更多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中国政府的这一主张是合理的。不过奇怪的是,最近国内外媒体却联手掀起了一股将稳增长与提高经济质效、将速度与质量割裂甚至对立起来的舆论浪潮。该论宣称:中国经济以往虽然高速增长,但是却粗放低效;要想转变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要想提高经济的质量和效益,只有将经济增长速度将下来才能完成;因此,未来中国经济不应该或不需要再继续维持高速增长,低增长甚至停滞才更为有益(与此同时,在必要性角度以外,大量媒体以“世界银行2030报告”为旗帜,从必然性的角度鼓吹中国高增长时代已结束、正进入“结构性低增长时代”,“中长期经济增速必将下滑已渐成共识”[胡舒立语],而林毅夫则因为持相反的观点、相信中国仍将可以继续高增长,遭到了媒体的围攻。对此论笔者将另有专文批评)。比如:
2012年05月28日财新《新世纪》周刊胡舒立文章《经济增速下滑是福是祸?》。
2012年7月5日中国经营报《中国不需要什么高增长神话!》。
2012年11月01日 南方都市报《2012年是中国进入低增长、高质量模式的转折点》。
2012年12月福布斯杂志的迈克尔佩蒂斯 为什么2013年增长速度再降对中国经济是好事。
2012年12月15-16日 三亚·财经国际论坛上,Global Counsel战略咨询公司主席彼德·曼德尔森建议“中国经济增长速度降低 质量更高”。
2012年12月25日东方早报《中国应追求有质量和效益的经济增长》。
2013年4月中旬,英国金融时报发表社论《中国不应担心增长放缓》。
2013年4月20日在美国华盛顿出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会议期间,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表示,中国正在调整经济结构,为了改革和结构性调整,必须牺牲短期经济增长。
2013年4月27日世界报业辛迪加网站刊登著名“挺华派”经济学家、耶鲁大学高级研究员、摩根士丹利前亚洲区主席斯蒂芬·罗奇文章《中国经济增长减缓万岁》(该文中译文以“经济增长放缓对中国是件好事”为标题得到了广泛传播)。
2013年6月4日华尔街日报中文网《中国低增长为何有利于投资者?》。
在这种舆论氛围的包围下,中国政府最重要的媒体中央电视台和人民日报似乎也受到了影响,在其最重要的时段和版面,出现了类似的表述。比如:
4月28日,央视新闻联播节目开首播出专题“经济增速放缓 转型升级提速”。
6月1日,人民日报头版发文《“不争GDP第一”有远见》,称江苏省“不再热衷数据与排序的虚名,更加致力于发展质量的提升与民生福祉的增进”的做法才是首选。
提高经济发展的质效,转方式与调结构,无疑是当务之急,可是,这离开高增长可以实现吗?或只有靠牺牲高增长才能实现吗?如果一种发展方式,能够做到提升质量而又不需要速度,这当然皆大欢喜,可是,现实中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吗?这种将稳增长与提高经济质效、转型升级对立起来、将速度与质量割裂、对立起来的“高增长有害论”或“低增长有益论”,看似有理,其实根本站不住脚,因为不论从经验来看还是从逻辑来看,低增长有利于提高经济质效之说都不成立,相反,低增长会妨碍经济质效的提高,只有高增长才能促进转方式和调结构的顺利实现,才有利于提高经济质效。对于市场经济来说,只有“又快又好”(以及“快而更好”)与“又慢又糟”,至于“又慢又好”与“又快又糟”则根本不可能存在。
从中国的经验来看,低增长有益论缺乏根据。低增长有益论的前提是中国过去的高速增长粗放低效,这种观点尽管很有市场,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当前,中国各产业正在全面向世界先进水平冲击,有的甚至已经后来居上了,中国经济在高速增长的同时,经济质效也在快速提升,对此,详见拙文《中国的高增长并不粗放低效》,兹不赘述。想想看,刘翔跑得最快,难道刘翔反倒没有质量和效益了?难道倒数第一才有质量和效益了?难道国足比刘翔更有质量和效益?高速度=粗放低效,低增长=简约高效,这首先就与中国经验相悖。
除了“粗放低效”这一借口,还有人从相反的角度来“规劝”中国将增速降低。他们声称中国高增长太“虚”,GDP尽管规模很大,但是泡沫太多,水分太多,需要挤掉水分,而降低增长速度,实际上就是将“水分”挤掉,有益于经济的健康发展。这种观点其实也是似是而非,是不符合事实的。按目前统计,中国GDP总量虽然仅居全球第二位,刚刚超过全球第一美国的一半,但是却几乎用了全世界一半的煤炭、钢铁、铝、铜、水泥等,中国的发电量、乙烯产量、碳排放量等重要指标也相继在近两年内超过美国占据世界第一位。可见,中国GDP总量与其说有可能被高估,水分太多,还不如说更有可能被低估。跟美国——更不用说冰岛了——相比,中国第一二产业占整个经济的比重更大,水分与泡沫只会更少,货真价实的“干货”只会更多。
国际经验也不支持低增长有益论。二战之后昔日的世界工厂英国,其经济增速一直低于德国,按照低增长有益于产业升级或提高经济质量这一逻辑,英国产业竞争力应该高于德国才是,不过事实却正好相反。再看2008年以来,整个西方世界经济陷入萧条,他们的产业升级难道因此而突飞猛进了?事实依旧恰恰相反,如经济下滑最严重的经济体希腊西班牙等,丝毫看不出产业升级的迹象来。相反,经济质效最高的德国,也是西欧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
不仅西方的经验不支持“低增长能够促进产业升级”之说,东亚日台新韩四个国家与地区半个多世纪以来的经验也是如此。截止上世纪九十年代,日台新韩经历了长期高速增长,这也是其完成产业升级、进入发达国家或地区行列的时期。进入九十年代后期、尤其是二十一世纪以来,日台经济增长大幅放缓、甚至近乎停滞,韩新相对来讲继续维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一快一慢的结果是日台在全球的经济地位和产业水平都开始下滑,而韩新的经济地位与产业水平则持续提高。日台韩新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都证明了高增长而非低增长才能提高经济质量、促进产业升级。
综合国内外正反两面的经验可以看出:速度与质量不可分割;长期高速增长的经济,其质量也是优异的;速度不行了,质量也不行;低增长能够促进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一说,毫无经验支持;光要质量不要速度,纯属一厢情愿。
笔者随后将从理论和逻辑的角度批驳低增长有益于提高经济质量论。
责任编辑:puren
来源:
四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