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建国:低增长无助于提高经济质量(二)

热点 2013-07-01 15:54        

笔者在《降低速度无益于提高经济质量[一]——经验的角度》中指出,综合国内外正反两面的经验可以看到:速度与质量不可分割;长期高速增长的经济,其质量也是优异的;速度不行了,质量也不行;低增长能够促进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一说,毫无经验支持;光要质量不要速度,纯属一厢情愿。

其实用不着对照实践经验,单从理论上或逻辑上来看,低增长能促进中国产业升级、提高中国经济质量这一观点,就根本无法自圆其说。

提高经济的质量和效益,完成产业升级,这并非是一些空洞的概念,而是有具体的衡量标准的,这其中的首要标准自然应该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应该是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代替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否则就不是产业升级而是降级了。要实现上述目标,就需要相应的手段,这一手段意味着要用新的更先进的设备来代替旧的设备,要用机器来代替人力,要建设新的基础设施以促进人员与物资的流动以及信息的交流。上述手段或方式都离不开扩大投资。如果经济不是维持较高增长而是严重下滑,届时企业将无利润可赚,在此条件下,企业又怎么可能再去大规模地投资呢?产业升级何从谈起呢?经济增长停滞、爆发危机后,大量竞争力弱的企业会因此而死掉,从这个意义上讲,这可以说是因劣质企业被淘汰而为产业升级做出了贡献。可是,这种被动的而非主动的产业升级(能否升还不一定),又有几个国家乐意去尝试呢?如前所述,2008年以来西方正在发生的一切验证了这一点。相反,在经济高速增长的情况下,企业有利润可赚,才能进行大规模投资,产业升级才能落到实处。而投资落实后,也会直接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增长的。

反过来看,在劳动生产率提高后,在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代替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后,直接结果就是产出更多了,即促进了经济的增长。

由此可见,经济质量的实质性提高或大规模的、全面的产业升级,与经济增长是密不可分的,高增长既是经济质效提升的前提,也是经济质效提升的结果。提高经济质效,不但不与高速增长相分割、对立,相反,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过去已经如此,将来也会如此。企图靠降低中国经济增速来换得经济质效的提高,那无异于南辕北辙或缘木求鱼。

关于产业升级或提高经济质量,当前还有几种似是而非的观点很流行。有人鼓吹服务业占比高就一定是产业升级,如4月28日央视新闻联播节目开首播出的专题“经济增速放缓转型升级提速”就是典型。可是,这些人似乎没有注意到,当前中国服务业的单位劳动生产率其实是低于制造业的(比如,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平最近就指出中国服务业相对于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仅为0.6,斯蒂芬·罗奇也有大致相似的说法),怎能说服务业比制造业更高级呢?经济增速降低了,制造业垮了,工程师和高级技工失业后去当修理工或送快递、开饭馆,于是乎第三产业的比重提升了,可这能叫产业升级吗?这纯粹是产业“降级”!至于有些所谓的“高端”服务业,尽管单位劳动生产率很高,但是对整个经济体未必是一件好事情,比如华尔街搞金融投机的,单位产值很高,一向被视为高端服务业,可是,却把美国以及全球经济拖入了金融危机的泥潭。这种“高端服务业”的副作用不容小觑。

还有人说,第三产业占比高,是发达国家的标志。这也是似是而非。南开大学经济学院的何自力教授、乔晓楠讲师等人的研究表明,服务业相对于制造业占比增加,大致有三种情况:第一,原本制造业发达,后来服务业占比过大,制造业衰败,如美国等;第二,原本制造业发达,服务业比重适度增加,制造业继续保持强健,如德国;制造业不发达,低端服务业占比大,如拉美国家。可见,盲目推崇“服务业占比越高越好”,是不可取的。

还有人认为传统工业或重化工业,是粗放低效的,是“落后产能”,应该被淘汰。这也是似是而非的。如钢铁、电解铝、石化、水泥等行业,都是耗能大户,被好多人称为夕阳产业。可是,我们的生活能离开这些产业吗?这些产业只要能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升产品附加值,就一样是现代产业。发展新兴产业是必要的,可是借此否定传统产业、厚此薄彼就不可取了。

责任编辑:puren
来源: 四月网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