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市长考察60国与三公经费

文化 2011-08-07 11:56        

一位老朋友一直关心我的博客,可能觉得我博客上最近的文章不过瘾,便发邮件给我,问:为何不多说说当今中国人们普遍关心的事情,比方说“三公经费”问题?今天正好有机会说说这个话 题。任何问题都有两个层次,即现象和本质。无数的现象很多时候本质都一样,因此,我经常只说本质,懒得针对层出不穷的现象一一应对。但有时候,如果不将大 千世界变化多端的现象与本质挂钩,网络时代的碎片化,也的确不利于人们理解。因此,有时候只能不厌其烦。

这几日有一条消息,说是某地级市副市长在接受采访时说了一句话:“我去过60多个国家,深深懂得规划先行对于城市发展的至关重要性。”立即遭到了炮轰。后 来,官方网页上删去了“去过60多个国家”这句话,但是,网络上、舆论上还是不依不饶,质问副市长用了多少公款“出国游”?顺便也带出各部门“三公经费” 问题,顺便也把政府形象又描黑一边。这些质问有道理吗?当然有道理,但是,首先,副市长“去过60多个国家”的真相究竟是什么?人们并不清楚,绝大多数批 评都建立在想象的基础上,而这个想象又建立在某种先入为主的强大观念基础上,使得对此言论的大多数批评都没有意义,只是强化某种意识形态观念的废话。其 次,假设副市长的话不是口误,我们有必要问一下:副市长为何会去60多个国家?为何还挺自豪地把这话说出来?

先说真相问题。去过60多个国家,听起来挺厉害。但是,欧盟20多个国家,又小又近,一天走一个也没问题,就像在中国东部各省走一遍。本人今天花了一个半 小时,坐高铁从北京到济南,要在欧洲,大概也能算走了2、3个国家了。非盟有50多个国家,如果副市长在非洲走了一遍,大家还会这么质疑吗?这就要说到第 二个问题。副市长说“去过60多个国家”,在质疑者的想象中,那应该都是欧美发达国家,或者是风景如画的旅游国家。因此,所有的质疑,不管表面理由是什 么,背后都是“羡慕嫉妒恨”:为什么副市长能去那么多好地方,而我不能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精英界倡导了一种强大的舆论力量,简单说就是崇洋媚外。这种观念最严重的,彻底否定中国几千年的全部历史,认为中国只有跟在西方文明 后面才有出路。它的配套定论,人们也耳熟能详,甚至已经把它当成讨论一切问题的绝对前提:中国是落后的,西方是先进的。这种观念在政府内部同样强大。在这 种思路下,副市长去国外考察不是很正常吗?人家明明是想以最谦虚的姿态去学习西方的先进,甚至是每一个先进的细节,居然又被说成是中国特有的落后,这还让 中国人怎么做啊?我们假设副市长也接受了“中国一切都坏,西方一切都好”的观念,一趟趟地亲自走访国外,希望把西方的先进完整地学来,不是很正常吗?他要 是不出国,崇洋媚外者是否又要说他孤陋寡闻、井底之蛙?是否又要说他像乾隆一样保守和自大?

当然,也许有人会说,有必要“去60多个国家”吗?在这里我看到,的确有官员用公款纯粹出国游玩。但我也同样不能排除有的官员的确就是真心想要学习西方的 先进。在我看来,只要“中国一切都坏,西方一切都好”的观念存在一天,去60多个国家,当然就有必要,而且很合理。比方说前一阵子国内不少城市下大雨,造 成积水,很多人又批评中国了,甚至还拿青岛殖民地时代说事,说德国当年留下的下水道多么地好。我不想反驳,只想说,按照这种逻辑,副市长去德国认真考察下 水道不是很正常吗?我还知道,除了德国之外,法国巴黎的下水道也很有特色,英国伦敦的下水道也号称世界奇迹。再往前推,古希腊、古罗马的下水道也很出色。 那么,副市长一个一个地仔细考察一遍不可以吗?除了发达国家之外,再考察一下其他模仿发达国家的后进国家,在模仿过程中的得失成败,让中国吸取教训,不也 很正常吗?除了下水道,还有公共建筑、城市交通、垃圾处理等各种城市规划的内容,如此一来,考察60多个国家不应该吗?人们光问副市长去60多个国家花了 多少钱,就算几百万吧。假设他没去外国大规模地认真考察,拍脑袋花了几十亿搞了一个低效、无用的城市规划,是否又要被质问:为何不到发达国家学习一下?

问题出在哪?就出在崇洋媚外。事实上,中国很早以前的唐朝、宋朝,就有世界上最大的城市。那个时候,中国的大城市里,各种城市规划和市政建设就已经领先世 界了,比方说消防、下水道等等。至今,很多中国传统的城市规划理念在很多古老的城镇还能看到。但是,在崇洋媚外的理念下,那些都是落后无用的糟粕,谁还会 去研究?而事实上,西方现代城市的一部分规划理念,就来自于中国古代,甚至,西方现在某些城市规划理念,还不如中国古代。当我们都成为崇洋媚外坚定的信徒 时,自己的长处一点都看不上,不远万里地频频拜访别人,难道不是必然?

责任编辑:魅影
来源: 四月网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