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仰:中国要敢于做全世界的榜样

热点 2012-10-17 13:57        

刘仰:中国文化是远比西方文明的,中国没有榜样,它要敢于做世界的榜样。中国人应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能量,应对挑战。

读刘仰先生的文章,感觉他的风格是凌厉高蹈的;在采访刘先生时,可以明显感觉到他开阔的思路、雄健的力感以及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当然刘先生的观点只代表他自己,《中国没有榜样》已经引发了不同声音,欢迎大家参与探讨!以下为采访实录。

价值中国网:您认为中国文化的基本元素或精髓是什么?与西方文化相比,它的优势何在?在《中国不高兴》里,您把当今国际局势比喻为“战国时代”,请问您怎样看待儒学和当下的国学热现象?

刘仰:中国文化的基本元素很多,我们今天最值得大力发扬的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精神。当下无论是个人的交往或是国家之间都应该如此,但事实上很多时候却违背了这个基本精神。这也就是我们“不高兴”的原因。

中国文化在相当长时间里一直在根据社会形势发展总结。战国时代执政者和百姓均认识到战争是不好的状态,因此很多思想者才从各个角度出发提出解决的方案,才会有“百家争鸣”。后来中国人找到了以儒家思想为主导解决争斗的合适思路,这种精神的核心也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大家将心比心,用共同认可的方式可以避免很多争斗。

“国学热”的说法我不是很赞赏。其一,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未真正把握,易流于肤浅化的介绍。当然这也有好处,至少能使人们认识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是能够关联的。但是它会对有些未认真思考的人产生某种误导,我们现在的很多“天价国学班”到最后都成了昂贵包装下的庸俗算命,最受欢迎的不是孔孟之道,也不是周易,而是用八卦算命。其二,我对国学的这个名称不是很喜欢。现在西方文化提倡文化多元化,尽管“国学”的说法不是现在才产生的,但它的升温某种程度上配合了西方文化“多元化”的浪潮,在多元化的范畴内给自己找到了生存空间。这就好比我们旅游带回的土特产,尝鲜则可,但不可成主食。国学的概念就像是把中国文化变成了“土特产”的地位,而事实上中国文化的价值根本不是让人尝尝鲜,它有很多核心的价值和理念,远比西方文化合理。毛泽东讲去粗取精,不要把孩子和洗澡水一起泼掉。概念很多人可以接受,但涉及传统文化的本质时,很多学者都分不清楚哪些是“孩子”,哪些是“洗澡水”。这也是国学热中存在的很大的问题,当然这个问题不是朝夕之间就可以改变的。很多人接受的教育离传统文化太远,教材体系完全西方化。在这种思想框架下,很难真正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

价值中国网:10月28日美国众议院通过投票纪念孔子诞辰,您在博客中写道:“美国提倡尊孔,不是我们的光荣,而是近一百年中国历史的耻辱。”“美国众议院尊孔的决议使得孔子及儒家学说的价值‘被肯定’了,中国人失去对自己传统的自信,失去自我判断能力的时间太长了。”您认为中国人为何会迷失方向?

刘仰:很大原因是鸦片战争中中国被西方列强欺凌,使那个时代的人们很容易产生急功近利的误判,认为别人科技、制度都比我们先进,我们的传统文化彻底不行了,只有学习西方,彻底否定自身文化才有可能进步。现在美国肯定孔子的价值,这一事件我是觉得很心酸的。我认为这不是中国的光荣,而是一百年来中国人的耻辱。这不完全是对中国“下药”,想让中国重新沿着孔子的老路走到死胡同,事实上美国人也认识到孔子对国家、社会、个人的认识和判断是有价值的。我们原先误以为把自己的思想变成与别人一样,就能把自己的生活也变成与别人一样,结果发现,别人为了自己的生活,还需要我们的“旧思想”,那么,我们一百年来抛弃“旧思想”的逻辑是否发生了矛盾?

价值中国网:有评论认为,奥巴马访华是真正意味着中国崛起为大国的标志性事件,您对这一事件也是很关注的,在奥巴马访华的政治符号背后,还隐含着更多的其它意味吗?请您整体评论一下?

刘仰:首先,我要强调,我一贯不喜欢“崛起”的说法,亦无法认同“大国崛起”思路的表达。“崛起”的概念类似于世界拳击比赛,新选手出现,要挑战拳王。我认为中国要做的是:告诉大家,拳击比赛是很野蛮的游戏,我们不认同这样的游戏方式。我们是要把你的拳坛给拆了,换句话说,中国要做的不是在落后的弱肉强食的世界里做一个后起之秀,而是要树立一种新的、更文明、对大家均有益的游戏规则。

奥巴马在上任第一年访华,我认为这意味着美国地位已经开始下降。这一事件唯一值得说的就是二氧化碳的问题。西方其实只是希望保持现有生活方式、生活待遇,提环保只不过是个容易唬人的幌子。中国要批评西方铺张浪费的生活方式,幸福生活不应该以物质欲望满足为第一目标。

责任编辑:魅影
来源: 价值中国网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