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仰:医药弊端,内外齐治

金融 2013-07-15 14:17        

最近,关于葛兰素史克公司涉嫌商业贿赂在中国遭遇调查的消息,在国内媒体上呈现冷暖自知的微妙局面。葛兰素史克公司约有200年的历史,是全球最著名的医药公司之一,拥有全球制药行业最大的研发体系,年产药品40亿盒,产品遍及世界各地。在中国有多家合资企业,一个研发中心和六个生产基地,拥有5000多名本土员工。与国内30多个医学院校、医院合作了200多个药物研发项目。葛兰素史克简称GSK,毫无疑问是全球医药行业的巨无霸。

今年一月,葛兰素史克在英国的公司总部接到来自中国区的匿名举报,称葛兰素史克在中国的市场推广中存在商业贿赂等现象。到今年五月,葛兰素史克自我调查后宣布,没有发现任何不当之处。接着,又一份匿名举报材料递交到了葛兰素史克公司的董事会,举报内容大致相同。此后,葛兰素史克宣布重新内部调查,然后说还没有找到任何贪腐证据,当然,也没有宣布新一轮调查结束。六月,又有人匿名向中国警方举报。不久,北京、上海、长沙警方介入针对葛兰素史克在中国市场涉嫌商业贿赂的调查。

除国内多地警地介入调查外,七月三日,国家发改委宣布,将对包括葛兰素史克在内的60家药企进行成本调查,内容包括出厂(口岸)价格价和成本专项调查。业内人士指出,葛兰素史克等进口药品的口岸价格,与医院最终的中标价格,有的相差十倍或更高。国家发改委表示,此次调查是为了解和掌握药品生产、流通中的价格、成本等情况,以便及时调整药品价格。

目前,中国国内针对葛兰素史克等跨国医药公司的调查还在进行,尚未结束。我之所以将媒体对此消息的反应称为“冷暖自知”,大致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葛兰素史克本身。一方面宣布自我调查没有发现问题,另一方面,葛兰素史克公司内部则多次发文,提醒员工统一对外口径。与此同时,葛兰素史克的员工在微博上频频转发“我爱GSK”等祝福,也成为舆论声势的一部分。

二是媒体表现。有些媒体通过揭秘、调查,或葛兰素史克的透露等方式,追踪匿名举报者。若隐若现的线索导致这些媒体得出结论说:这些举报都是同一人所为,是公司前高管离职后,因赔偿条件谈不拢而不满,因此,这只是公司内部人事斗争的体现。这种导向性的结论显然试图使人们相信,匿名举报者只是为了个人私利,所以,其所举报的内容未必是真实的。但有的媒体,包括海外媒体则指出,这场“地震”涉及到整个制药行业“商业贿赂”的潜规则。

三是一些业内人士,不愿公开表明身份,却按耐不住地揭开了制药企业“商业贿赂”潜规则的几个小角。有人说“该整”,有人对整治前景表示并不乐观,有人对日后一线医药代表的生存感到暗淡,有人则不愿意多发表对此事的看法。在老百姓等局外人还不太看得清楚时,从制药公司到媒体到业内人士,面对中国警方介入调查、国家发改委实施调查的局面,都打起各自的小算盘。

近年来,中国的“看病难、看病贵”现象受到全社会的高度关注,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以从多个方面探讨。人们经常说的原因之一是医药代表与医生或医院串通,利用回扣等方式贿赂医生或医院。羊毛出在羊身上,最终都转嫁到病人头上,造成药品价格的升高。这种做法恰恰来自于西方的大医药公司,只不过手法不太一样。在中国,低级一点的手段就是塞钱,含蓄点的,例如免费帮医生接孩子,甚至付学费。国外的方式更隐蔽些,例如组织医生到国外名义上是开学术会议,实际上是旅游。此外,帮助医生在重要的学术刊物上发表文章,获得学术地位,也是一种方式。事实上,葛兰素史克被举报的贿赂方式就有引自国外的“先进”方式。这种贿赂所花费的开销,实际上都会加到药品价格上。因此,国家发改委调查包括葛兰素史克在内的药企的成本价格,就是试图搞清成本、流通与最终价格的关系。

我们千万不要以为外国跨国公司、世界著名企业、几百年老字号等令人炫目的名头就一定不会采取贿赂等手段。事实上,葛兰素史克公司就曾经因为商业贿赂被美国司法部处以30亿美元的罚金。其他还有辉瑞公司,也因商业贿赂被美国政府处以23亿美元的罚金。西历2010年。欧盟下属的欧洲理事会卫生委员会主席、德国流行病学专家沃尔夫冈·沃达格主持了一项调查。他指出,一些医药公司借助甲流疫情,游说世界卫生组织(WHO)降低“甲流疫情大爆发”定义的门槛,使得世界卫生组织宣布甲流疫情为“六级”这一最高级别。而医药公司游说的目的无非就是让各国政府多掏钱购买疫苗,仅此一项就使这些医药公司赚取了数十亿英镑。而且,这些疫苗的质量也不高,欧洲某些国家购买的大批疫苗,后来都送给了穷国家,但医药公司的钱总是赚到了。当时反驳沃达格最大的声音之一,就来自葛兰素史克公司,而它恰恰也是生产疫苗的关联企业。

当今世界的医药产品几乎被少数几个大型跨国公司垄断,他们维护垄断地位、赚取高额利润的手段之一就是商业贿赂。这种现象在国外虽时有查处、时有惩罚,但因为垄断难以改变,因而难以从根本上改变。如今随着对外开放,国外垄断药企的潜规则等灰色手段也堂而皇之地进入中国。这些国外大型垄断企业还借助各种手段控制言论,例如,葛兰素史克公司便专门设有“政府事务”部门,所聘用的人员大都是与官方有密切联系的特殊人物,目的之一就是在负面消息发生的时候赶紧“公关”灭火。跨国医药公司巩固垄断地位最娴熟的技巧之一便是控制话语权。医药产品专业性很强,普通人未必能轻易搞清楚,因此,医药公司通过商业贿赂手段,将少数专家变成自己的代言人,就很容易控制舆论。而一旦发生问题,国外医药公司又常常采用“自查”的方式,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运动员兼任裁判员”,其结果也可想而知。当人们说“阳光是最好的消毒剂”时,我们发现,跨国医药公司经常用种种手段故意让人们看不清真相。而成天主张“公开透明”的人们,也很少将这种反腐败的手段运用到跨国大公司身上。曾经有美国人写过一本书《公司帝国》,指出当今大型跨国公司已经成为这个世界的专制统治者。

责任编辑:puren
来源: 四月网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