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仰:润物细无声

热点 2013-07-23 14:00        

近日,北京和全国各地的街头悄然出现了一批公益广告,它们主要出现在围墙、围挡上。现在很多城市都有不少建筑工地,为了市容观瞻,建筑工地都要求围挡。对于这些临时性的围挡并没有明确的美化要求,如今,一批温馨、喜庆的公益广告出现在这些围墙、围挡上,既美化了环境,又传递了健康的信息,对社会也起到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

曾几何时,中国的城市和农村到处充斥各种商业广告,引起民众很多反感。后来,各地相继出台政策,对于公共场合的商业广告展开整治。目前,商业广告铺天盖地、到处泛滥的情况已有较大改观。如今,公益广告又在大街上回到人们的视野,标志着广告观念的进步。

广告,顾名思义就是“广而告之”。换一个说法,广告就是宣传。任何社会都需要宣传,问题只在于宣传什么?用什么方式宣传?商业广告为了推销产品,宣传的是消费观念,容易刺激人们产生强烈的金钱欲望而忽视创造和生产。尤其是,当商业广告占用公共资源,却为少数人谋利时,这种做法显然是不合适的。而公益广告宣传的是社会正面、健康的价值观,对于绝大多数人都是有益的。而且,公益广告不涉及赚钱和谋利,只在人们心目中播种和传播善良。在围墙、围挡上出现的公益广告也没有占用永久性公共资源,主要出现在建设工地围挡上,这种既美化环境又净化心灵的宣传方式值得提倡。

大致看了一下这批公益广告的内容,主要是符合中国文化传统的道德内容,例如,团结、节俭、环境、健康、仁爱、和谐、吉祥、好人、勤劳、孝道、爱心、福寿、善良等。还有一些是关于“中国梦”的,内容平易近人,强调“中国梦”与每个普通人的密切相关,以及国家与小家与个人利益一致的关系。另外还有一些带有政治色彩的公益广告,例如“共产党好”。不管是哪种内容,形式上与过去常见的宣传有较大不同,这也是这批公益广告的一个看点。

以前的宣传经常出现大标语、大横幅,粗壮的黑体字,鲜艳的对比色,追求醒目的效果,有时候会适得其反。这次大批出现的公益广告,以诗、文、画配合的方式,显得含蓄而温和。文字浅显随意,色调清新柔和。公益广告中出现的图案,大都是中国传统艺术,例如泥人、剪纸、农民画等,中国特征、中国元素明显。这些公益广告如和风细雨,润物细无声地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事实上,这本身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特征:将宣传融入日常生活,在喜闻乐见的日常细节中,以平易近人的方式,频繁传达积极的人生观、健康的价值观、通达的世界观。轰轰烈烈、热热闹闹只是逢年过节偶尔的方式,平平淡淡、潜移默化,才是普通生活的基调。

不顾接受者的感受,强行狂轰滥炸地宣传是一种方式,这种方式如今多见于无孔不入的商业广告,已经引发人们不少反感。在我看来,运动式的集中宣传,也会有效,但往往都是短期效果。真正长期有效的宣传,还是应该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将宣传融入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因此,希望这次大批出现的公益广告能够成为日后宣传方式一个改进的起点。

一千二百多年前,唐朝诗人杜甫写了一首诗《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如今,这一宣传方式的改变,也有“好雨知时节”的意思。也许,这些公益广告短时间内并不能看到像商业广告那样明显的推销效果,但是,不断改进,长持以往,“润物细无声”的结果,有朝一日能让人们收获“花重锦官城”的绚丽。

责任编辑:puren
来源: 四月网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