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芹:被制造的共识

文化 2013-01-14 09:10        

(从台湾文人开始到大陆后续者接力,写中西比对绕来绕去多是中国人和西方人社会行为(主要是公共场合待人接物)的直接比较,既看不到由于社会匮乏水平悬殊,直接比较是极不公平的,也看不到社会行为差异的根源。撇开历史阶段、社会现状和文明差异这些深层因素,单拎出一些公共行为直接比较,结果是不难设想的,就是得出极其浮浅的判断,动则中华文明不如西方文明,甚至更绝人种就不在一个档次。一个绵延数千年的文明就这么拜倒在一个两百年打劫成功的暴发户脚下。“中国人素质差”经外诱内导、层层加码,已被制造成一种几乎无人再打问号的共识,浸透民间潜意识,上至文人学者官员下至目不识丁的贫民百姓,日常凡遇不顺,皆以此为凭。)

[此为解剖学系列文章的继续,通过细致剖析西方文明,为探就自身开拓新的视角。]

读我文章的时候,总有人分不清作为“世界统治集团”的西方和作为个体的西人是两个不可混淆的概念,一如有人总是把介绍老虎是肉食动物的科普常识诠释为仇视老虎的宣言。我其实只有一个思路,就是告诉国人什么才是西方的真传,学人之长要学真传,而非花招,尤其是人家特意推荐的迷惑对手的花招。

普通人这么浑搅着看问题,是因为即使是留洋“精英”也从来没有将概念分开来,而且从台湾文人开始到大陆后续者接力,写中西比对绕来绕去多是中国人和西方人社会行为(主要是公共场合待人接物)的直接比较,既看不到由于社会匮乏水平悬殊,直接比较是极不公平的,也看不到社会行为差异的根源。撇开历史阶段、社会现状和文明差异这些深层因素,单拎出一些公共行为直接比较,结果是不难设想的,就是得出极其浮浅的判断,动则中华文明不如西方文明,甚至更绝人种都不在一个档次。一个绵延数千年的文明就这么拜倒在一个两百年打劫成功的暴发户脚下。

“中国人素质差”经外诱内导、层层加码,已被制造成一种几乎无人再打问号的共识,浸透民间潜意识,上至文人学者官员下至目不识丁的贫民百姓,日常凡遇不顺,皆以此为凭。这其中不贬真诚的自我批评,以及恨铁不成钢的过激,但大量实为嫌贫爱富、贴附强权的势利之眼,而“共识”为这后一种人提供了道德借口。

我们看到,越是浮浅的判断越是将击打物锁定在深层目标上,如中华文明、华夏种族,以提高其判断的价值;越是目光短浅的人,越是下结论快而直接。我理解每个人都有权就自己的观察下结论,但世上没有一个种族的所谓“精英”会像中国人这样把自己拔离地面看问题,好像在评判一个对立物,上百年不知彼亦不知己,却敢下这么大而绝的结论。什么东西一旦形成潮流,总能给模仿者带来愉悦,哪怕是自戕的潮流。

问题是如果我们的大文人在比较中西时落脚点也就是排队是否有耐心、超市买菜是否挑肥捡瘦或政治角斗场握手言和之类,以公共场合的待人接物总结两种文明,甚至判断优劣,那就不仅仅是教育百姓有礼有规,而是误导受众。如果这样下结论,别人一句话也能将此结论推翻:驾车都能让行人的西方人,为什么数百年来打遍全世界恃强凌弱?如此平和的政坛为什么有这么多政治暗杀?同时下此结论的文人是不是潜意识里也有点倚贵欺贱?

看西方如果不把这两个概念分开,就像看一个人总是从他出门的穿戴看待他的品格。我承认出门的穿戴很重要,是个优点,家里一肚坏水出门体面周全总比里外不讲理合算百倍,美俗绝对比美德事半功倍,但因一个人出门穿戴不羁,就得出结论他不如那穿戴讲究的人品,是看人的人之浅薄和势利。要想不得出浅薄结论,就得弄明白出门穿戴讲究从何而来?因为即便要学,也得弄清它的成因才能真学到手,而不是好的没学到,先把自己的自信给卖了。

我们就从浮浅的结论经常引述的公共行为开始。比如超市买菜,中国人喜欢挑挑捡捡,西方人一般拿了就走。当然此种情况并不是绝对的,但作为笼统观察不为过。一般喜欢举这类例子的人并非例子在前结论在后,而是事先已经有结论了,就是中国人自私、没有公德、素质差。就现象本身比较,的确有口难辩。大量中西比较的文章或著作从台湾文人及大陆后续者的笔下流出,都是以此为起点和终点的。后来大陆有些文人跑到西方走马观花不但据此评判中西,还点评西方与剩下的世界。如国内某一级作家(作家只有好与差,不知这个级是怎么评的)去了一趟美国,乘坐一次大巴的时间里,已经为美国白人和墨西哥裔人下了断语。

这其实是一种当事者并不觉察的思维模仿,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思想局限于思维模仿。但思维模仿是当事者意识不到的,他绝不承认自己在潜意识层面被绑架,表面看他也的确是目之所见,大作家觉得自己明察秋毫,一眼看出两个种族的优劣。平民百姓可以这么下结论,大作家思维却不该这么简单。有没有想过这两人可能差异极大的生存背景?有没有问过自己礼貌周全的白人为什么在过往的世纪里一直是后者的屠夫?所以看一个人的思想是否属于思维模仿,观其对事物的判断是否浅薄,不失为灵验的测试方法。

买菜时挑肥捡瘦属于人天性内的自私,做得过分的确既不雅观又损害他人利益。此处用“天性内的自私”以区别于那种以害人为本、损人都不利己的行为。就这个现象我仔细观察过,看出很多微妙的不同。比如六十岁以上的人挑捡得最厉害,在这个年龄段,中国人挑,西人也没落后多少。这其中还分从哪个阶层出来的人,此处的阶层不是其本人的现状,而是生长于哪个阶层,越是从小经历过匮乏生活的人,越是在利益面前容易受本能捆绑,当然还有个人品质的差异,经教养或自我意识及意志很强的人可以战胜或掩饰自己的本能。到了四十至六十这个年龄段,中国人或者不如说移民群和西人明显拉开了距离;但在三十多岁以下,距离又贴近了。

年轻人在挑肥捡瘦问题上没有明显差距,得力于两点:一匮乏记忆趋于一致,西方是六十年代以后进入消费社会,中国是九十年代以后,迟了三十年。所谓“消费社会”就是社会基本物资供大于求的社会。但对同样九十年代以后出生的年轻人(都出自城市中产阶层),匮乏记忆水平便趋于平等;二这个年龄段进西方超市的华人不少是在本地出生或长大的,学会了西人的规距。即便新出来的,并不太懂规距,若无匮乏感的障碍学起来也快。此处的观察只是个笼统现象,任何规律都有例外,老人有不挑的,少年也有爱挑的,请不要以特例来反驳普遍现象,那样无聊而浪费口舌。

责任编辑:魅影
来源: 四月网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