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鲁郑:钓鱼岛之争背后的中日对比

热点 2012-09-18 13:49        

一场突出其来的岛屿争端令亚洲也是世界两大经济体中国、日本成为全球的焦点。虽然全球未必知道钓鱼岛的前世今生,但争端却意外的给了世界全面审视中、日两国——从制度到国民性——的机会。

中国是一个大陆国家,日本是一个岛国,不同的生存环境也塑造了不同的民族性格。由于地域广大、特产丰富和有效的地理屏障(太平洋、喜马拉雅山),使得中国形成了包容、和平甚至中庸保守而又不易团结的民族特性。正如二战时美国拍摄的《我们为谁而战》纪录片所声称的:中国历史上就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其国家的象征长城意味着防守而不是扩张。在战争中,各个国家都有残暴的举动,唯独中国例外。朝鲜战争,参战的美国、韩国和朝鲜都曾被指责虐待和屠杀战俘以及平民,只有中国是例外。美国战俘在朝鲜手里死亡曾高达三分之一,使得中国不得不接手。

日本民族则成长于地域狭小、资源匮乏的群岛,环境的恶劣使得日本形成了团结、封闭、极端、扩张、残暴的国民性。从历史上看,日本稍有实力即开始向外扩张。唐朝时,日本向中国发起挑战,结果中国水军以少胜多将之击溃。明朝时,又侵略朝鲜试图再征服中国,结果败于中朝联军。十九世纪末,通过明治维新而迅速崛起的日本再次把目标对准朝鲜和中国,并历史上第一次赢得胜利。随后日本便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扩张进程,向俄罗斯开战,向德国开战,向美国开战,直至走向自我毁灭。需要指出的是,近代日本无论和任何一个国家发动战争均是不宣而战采取偷袭方式。日本残暴的国民性在二战中展现的淋漓尽致。二战时的德国就以残忍著称,但德国的没有底线是针对犹太人和东方战线的苏联,但对西线还是基本遵守国际公约。日本和德国不同的是,他对任何对手都是残忍以对:中国、美国、英国、荷兰……完全变成了野兽。

中日两国制度不同,如果按照西方的“二元思维”划分,日本是民主国家,中国是专制国家。但如果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出发,就会发现中国的专制远远胜于日本的民主。

二战结束后,日本虽然炸成废墟,但其高素质的人力资本仍在。随后抓住冷战的历史机遇,在美国的一路呵护下——大量军事订单、不对称贸易原则(日本在保护自己市场的同时却可以无限制向美国出口)、和平红利(美国提供安全保障,大量军费开支得以节省),迅速重新崛起。

中国则在二战结束后即很快陷入长达三年的全面内战。随后在探索发展的道路上屡屡受挫,更发生了长达十年的、号称浩劫的“文化大革命”。中国真正进行发展正轨不过三十余年的时间。

然而,尽管日本有这么多的有利条件,而且也没有中国如此多的弯路,二战结束近七十年的今天,其综合国力却已被中国超载。中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全球第二大贸易国、全球五百强企业第二把交椅、太空第三大国、第一大出口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以及第一大汽车生产国。而且更重要的是,中国尽管已经站到如此的高度,其发展势头仍然强悍,中日之间的差距正在加速扩大。反观日本,经济陷入停滞已经长达二十多年,债务占GDP的比重高达230%,高居全球第一。中国自2007年起成为日本最大的贸易国,到现在更是日本第一大贸易伙伴、最大出口市场和最大进口来源国。2011年中日贸易占日本对外贸易总量20.6%,而对日贸易仅仅占中国外贸总量的不到10%。今年1到7月份,仅仅占8.8%。日本对中国的经济依赖可见一斑。

如果说经济发展只是制度优劣的一个标准(当然是最重要的标准),那么中、日双方在政治制度本身的对比,也同样鲜明。

中国经过六十多年的内生性演变,形成了今天“定期的换人而不换党、人才全国开放性选拔”的模式。这种模式既保证了人才辈出,也避免了个人专制的产生,更在能够制订长远规划的同时兼具灵活性。应该说,这是中国经济表现如此亮丽和成功的根本性原因。

反观日本,它这种议会民主制已处于高度不稳定状态。整个二十一世纪十二年不到的时间,出现八个首相,十一个内阁——这其中还有十次内阁改组。最短命的小泉第三内阁仅维持了一个月零十天(另一个短命的森喜朗内阁仅持续了三个月)。上世纪九十年代则是七任首相、九个内阁——这其中还发生了六次内阁改组。这期间最短命的羽田内阁仅存在了两个月零两天。

可以说日本的政治已到了“不能视事”的程度。所以日本的内政和外交经常发生大幅度反方向摇摆。既有乐不此彼挑衅中国和韩国的小泉,也有希望中日友好的安倍、福田,更有疏美亲中的鸠山,也有选举需要而对中国强硬的菅直人(罕见扣押中国舰长和渔船)、野田佳彦(国有化钓鱼岛)。2011年日本发生百年一遇地震和海啸,时任首相的菅直人虽然无能还亲自指挥,结果导致核电站爆炸而在下台后被检方起诉!灾难过去几个月了,灾民还得不到安置,处于生活无着的状态。

责任编辑:魅影
来源: 观察者网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