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此文系宋鲁郑2009年发表的旧文
《南方周末》虽然是中国众多党报之一,却意外的成为国内自由派最主要的阵地和象征。当然《南方周末》面世之初,更象一个左派报纸,关注弱小群体、揭发时弊。但是发展到现在,与中国体制越来越远,与西方体制却越来越近。甚至中国传统的“一方有难(汶川地震),八方伸手”也被《南方周末》解读为来自西方的“普世价值”。俨然已是二十年前中国残存的自由派大本营,而其自我定位也是高的出奇:“在这里,读懂中国”。前几天,看完《南方周末》1311期(4月2日),不由大为惊叹中国新闻开放之程度,更令人震惊的是《南方周末》所代表的自由派何以二十年来不仅没有多少进步,反而大幅倒退?
《南方周末》首先对准的是中国的爱国主义。这从它谈论免首、鼠首拍卖的压题文章《谁在操盘百倍暴利?》中表现的清清楚楚。众所周知,二十年前自由派人士大爆发的时候,是打着爱国主义旗帜、而且特别强调爱国主义特征的。何以二十年过去了,自由派要抛弃这面大旗呢?就是自由派人士要向西方看齐,难道看不到西方哪一个政党都是国家利益至上吗?他们在竞选的时候,无不比拼谁更爱这个国家。而且总是攻击对方不够爱国?小布什打着反恐和爱国主义打下阿富汗和伊拉克,尽管深陷泥潭,但在告别演说里一再强调是为了国家利益。一切按照国家利益为准则。就是想要接替布什来自同党的麦凯恩,更是把“国家至上”做为竞选主题口号,广告处处体现自己参加过越战为国流血的历史。奥巴马大选获胜后的就职演说,对民主一字不提,张口闭口就是“美国,美国利益”。华人社会第一个民主试验地台湾,选举时更是拼命表白自己爱台湾。马英九甚至一再高呼:我是台湾人,我是台湾人,我烧成灰也是台湾人。就是这样,民进党还要质疑他对台湾的忠诚。显然,无论是从自由派二十年前的传统还是现在他们要看齐的西方,无不把爱国主义奉为至上,何以现在的自由派就倒退的如此不堪?
下面,就要一篇篇的分析,何以自由派人士抛弃传统、抛弃西方的爱国主义。《南方周末》是这样描述二十年来关于兽首的历史:“以回归为背景,以国宝为噱头,以爱国为包装,一场关于兽首的狂欢大戏却已上演二十年”。短短几句话,就把它的立场清晰的表达出来。而整个文章也由此展开。
文物是不是国宝有很多因素,比如一流大师的一流艺术品。但有的并不是艺术品,甚至本身物理价值几乎是零,但由于历史因素,仍然可能是国宝。比如印度国父甘地用过的眼镜等物品(就在免首鼠首拍卖几天后,美国不顾印度的反对,还是将之拍卖,后被印度买回)。而免首、鼠首就是这一类文物。不错,正如用《南方周末》借文物学者谢辰生之口所说的:兽首不过是有点漂亮的皇家沙龙头。而且设计和监制都是外国人。本来,这类文物在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根本算不了什么,如果不是哪场屈辱的大火和屈辱的被入侵,这些兽首真的可能一钱不值,更别说成为国宝。很遗憾的是,信奉普世价值的英法联军不仅打进北京而且还放火烧了万园之园。自此,园明园的一切都与这段历史铭刻在一起,与民族情感融和在一起。免首和鼠首也由此“有幸”进入国宝行列。可以说这段历史及其凝结的民族情感是兽首成为国宝的根本原因所在,也是其价值和卖点所在。任何人要打兽首的主意,就必须从这个方面下手,根本不存在炒做民族感情之说,更不是他人操作的筹码(就如同3G手机,它的新功能就是它的价值,高价也是因为它的新功能,怎么能说是炒作?如果把一个没有的功能进行包装恐怕才是炒作吧)。这也是为什么每一件园明园文物的失而复得都被打上浓浓的回归情节。外国人未必理解其中真味,但《南方周末》应该是懂得的吧。其实,这次如果拍卖的不是园明园文物,也许中国不会这么关注。甚至就是园有园文物,只要不在法国或者英国拍卖,也同样产生不了这样大的轰动效应。
《南方周末》的第二刀是针对兽首“离奇的高价”。并将之归结为炒做,是高价盛宴,是为了利益。并引用不知何处何人的“西方收藏者”之口认为他们收藏中国文物的目的就是再高价卖给中国人,不惜暴露他们心仪的西方本质。而事实如何呢?众所周知,在这个世界上,只有发达国家的文物才真正能够卖到天价,牢牢占据文物高端市场。这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象征。而中国文物开始被追捧,只是这几年的事。原因自然与《南方周末》看不惯而冷嘲热讽的中国模式的成功有着直接干系。兽首1985年代首次被交易时,仅值1500美元。4年后公开拍卖也才十几万英镑。这和西方文物动辙上亿、数千万美元相比简直什么也不是。直到中国崛起之后,2000年被拍卖时便一下升到700万港币,随后更是上升到免首、鼠首拍卖前的六千万港币。直至这一次的突破一亿元人民币。这个身价的变化也与中国国力上升的曲线相一致。然而,尽管如此,与西方文物相比仍然差距甚大。就是这次拍卖,免首和鼠首的拍卖价都进入不了前五名。所以,中国文物不是价格太高,而是仍然太低。随着中国的发展,西方不过才刚刚开始注意到中国文物而已。如果这点价格就是别有用心的炒做,请问,西方为何要把西方的文物炒到天价?而且购买者主体也是西方。难道他们也要对自己别有用心?就在看到这期报纸一刻,我在法国的旧书市场买到一本法文版的《西厢记》,仅售0.5欧元。而一本旧版儿童画册就买到2欧元。我固然心喜,但也同样内心艰涩。《西厢记》的价值恐怕要远超一本儿童画册,但由于中崛起完成还有相当的距离,也导致文化仍然在西方得不到其应得的价值和地位。所以才会出现一本法文版《西厢记》 居然不敌儿童画册。如果这是一本莎士比亚的作品集,恐怕不知价格要高到多少倍。《南方周末》做为自由派知识群体的代表,这样的眼光应该不会没有吧?但却何以糊涂至此?
最后,不得不提一下《南方周末》对蔡铭超的否定态度,在题头醒目之处称之为“拍了不给钱的肥皂剧”。它以采访谢辰生为籍口,得出蔡铭超根本不是爱国,是骗人家的结论,并强调“这是一种很不诚信的做法,这一次你耍一下,伤害的只是你自己”。众所周知,中国不是不希望通过合法的方式要回文物。然而,面对西方制订的规则,制订的保护他们利益的规则,中国是根本不可能要回来的。要的结果只能是自寻其辱。当免首和鼠首被拍卖成功时,全场响起了持续几天的拍卖过程中唯一一次掌声!这就是西方的逻辑。在这种情况下,你还要和西方做君子之争,是不是太书呆子气了?当然,还有不少自由派的人士说,由于时代久远,已经找不到证据来证明这是被英法联军抢走的。这个说法恐怕更是书呆子气,更是缺乏对西方足够清醒的认识。就在巴黎密特朗图书馆,收藏着韩国珍贵文物“皇家祭祀”文本。这是当年法国出于报复朝鲜人杀死几名传教士而出兵一直打到朝鲜王宫抢掠而走造成的。就在展室中,详细的介绍了这个文物的前因后果,是哪一个法国统帅所为,清清楚楚,证据确凿。韩国为此也多此据理要求归还,却都被法国一口回绝。不仅韩国的文物,许多国家的文物都证据确凿,也仍然要不回来。这就是西方列强一以贯之的本性。直到今天,也仍然如此。哪些试图为西方缓颊的自由派知识群体,要么是无知,要么只能是真正的别有用心。
处理完了“免首鼠首”,《南方周末》下一个目标则是在中国引起轰动的《中国不高兴》。应该说,《中国不高兴》做为一本由五位学者对话组成的、非理论性著作,他们追求的不是严谨的理论建构,而更多的是感性的诉求。理解这本书的关键是中国崛起的时代背景与西方面对中国崛起而施加的越来越大的遏制。然而,《南方周末》都故意忽视这两点,而它否定的方式却相当的出人意料,颇有创意。一是通过采访作者之一刘仰,用突出刘仰接受采访时的温和与克制来达到否定文章观点的效果。并借作者之口,把观点的尖锐与鲜明归于“写文章的时候,难免一些激动”。然而,《南方周末》就自己出来发表立场了:“但是坦率的讲,我宁愿相信这本书里的激烈观点不过是一种书商对书的策划与包装,用情绪化的民族主义言论吸引最大量的读者;或者,这种激烈的姿态,出自作者对于要解决的书中诸多问题‘矫枉必须过正’的思维”。并以这样的句子结论:“也许最开心的是策划本书的书商。北京另一家出版社的人在和我聊天时感叹:‘我们动手晚了’!”。归结起来,《南方周末》无非是想说这本书的观点是作者们的一时冲动之语,或者干脆就是出版社的策划与包装。从而也就达到了釜底抽薪的作用而已。可惜的是,我也和这本书的作者之一王小东先生有过深谈,而且有一次谈到凌晨两点。我知道《南方周末》得出的这两个结论是站不住脚的。而最为绝妙的是这篇采访引用一位网友留言做为结尾:“‘我没有心思去考虑什么大目标,忙着找工作呢。’一位今年毕业的大学生在网上留言说。在文字后面,她留下一个长长的叹息的符号。”《南方周末》的立场不就是昭然若揭了吗?
责任编辑:魅影
来源:
四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