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益民:潜藏火箭里的军事意图

金融 2013-04-16 11:23        

2012年10月29日,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宣布,将于2013年夏季发射第一枚新型固体运载火箭,用于观测金星和火星。但恰在中日因钓鱼岛问题剑拔弩张当口,日本此举意欲何为?除了炫耀自己的军事能力外,种种迹象显示,日本发展导弹的政治意图昭然若揭。众所周知,固体运载火箭与固体弹道导弹之间,在技术上来讲就是一墙之隔。

除此之外,在日本财界,三菱重工株式会社也在牵头打造日本H系列液体火箭。在当今各国纷纷选择相对廉价的液体燃料作为发动机推进剂的今天,本该用低级别的液体火箭执行任务才符合经济原则,但日本却从1950年代以来一直醉心于固体火箭的研发,日本人何以甘愿付出如此不划算的代价,给自己的固体火箭如此多的测试机会?答案不言而喻,其对于固体燃料火箭的执着的军事图谋显而易见。

意欲何为

对于日本运载火箭的军事意义,民间媒体较少提及。众所周知,运载火箭只要加上制导装置,再解决弹头再入大气层技术,就很容易发展为弹道导弹。

自V-2弹道导弹问世以来,固体推进弹道导弹已成为当代杀伤破坏力最大、威慑力最强的武器系统,除联合国的5个常任理事国外,不少国家也都想拥有他。倘若把火箭运载的卫星换成导弹的弹头或核弹头,改变飞行轨道,他就成为能攻击地面目标的弹道式导弹或核导弹。

正因此,上世纪90年代日本把碳/碳复合材料用于航天技术,并于1996年2月12日,由二级状态的J-1火箭将1040公斤重的日本“希望”号航天飞机的“高超音速飞行实验件”射入亚轨道。这次再入飞行试验表明,日本事实上已完成了相当于射程3000公里弹道导弹弹头的再入防热工程考核。

一个显见的事实是,目前,民间的商用火箭通常使用液体火箭发动机,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2004年的航天发射计划共有5次,其中3次都用M-5,分别搭载2颗天文卫星和1颗探月卫星。M-5运载火箭由日产汽车(属富士财团)和IHI宇宙空间株式会社(属三井财团)制造,在三节式固态燃料的导弹或火箭中,是世界之最,总重约139吨,较美国空军的LGM-118A和平守护者导弹洲际弹道导弹(88.5吨)、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雅典娜II型运载火箭(120.7吨)及俄罗斯的R-39 Rif潜艇发射弹道导弹(90吨)大。而M-5火箭采用了较少见的斜向发射。

2006年M-5型火箭停产后,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从2007年开始新一代三级“先进固体火箭”的研发工作,并在2009年完成了方案设计和初步的设计评审。“先进固体火箭”由IHI宇宙空间株式会社建造,可以发射1.2吨卫星进入低地球轨道,有效载荷重量比M-V火箭的轻1/3,每次发射成本是M-V火箭的1/3。

新型固体燃料火箭全长约24米,火箭第一级将采用和H-2A火箭相同的固体燃料助推器,而原先“M-5”型火箭的第三级将被挪到新火箭的第二级,火箭的电子部件也将与H-2A通用。种种措施将使这种二级小型火箭既可以承袭“M-5”型火箭集大成的固体燃料技术,提高可靠性,又可大幅度降低成本。

日本火箭之父的钟情

在日本三大宇航机构合并为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之前,日本的固体火箭主要由宇宙科学研究所和日产汽车(属富士财团)负责研发和生产,2000年石川岛播磨重工(属三井财团)收购了日产汽车的宇宙航空本部,成为宇宙科学研究所的合作方。

事实上,只要追溯宇宙科学研究所的历史,便可发现其钟情于固体火箭研发的原因,这还要从“日本宇宙火箭开发之父”糸川英夫说起。

在二战前,糸川英夫是日本中岛飞机公司(属旧安田财阀)的设计师,二战后期,他还为日本军方研制导弹,不过最终未能成功。日本战败后,安田财阀被美国强制解散,中岛飞机公司也因此分裂重组为现在的富士重工业株式会社(属富士财团),中岛飞机公司的东京工厂重组为富士精密株式会社,后来被日产汽车(属富士财团)所接管。糸川英夫则回到他的母校东京帝国大学担任第二工学部教授。

二战后,东京帝国大学清除了军国主义教育的一套做法,去掉了“帝国”二字,重新恢复了最早东京大学的校名。第二工学部则改名为生产技术研究所,主要从事军工产品的生产和运用,现为东京大学规模最大的研究所,设有44个工程技术研究室,其中多元数值信息处理工程研究室为客座教员研究室。并附设有千叶实验场、计测技术开发中心、尖端材料开发研究中心、灾害减轻国际工程研究中心、特殊电子学研究中心等机构。

1955年3月12日,在二战中曾研究导弹的糸川英夫,领导东京大学生产技术研究所航空技术研究班成功水平发射一枚长23厘米的铅笔型固体燃料火箭,当年6月和8月,糸川英夫带领团队再次发射两枚长度分别为30厘米和124厘米的火箭。8月份发射的火箭由东京大学生产技术研究所设计,与糸川英夫关系紧密的富士精密工业株式会社(后日产汽车宇宙航空事业部,现IHI宇宙空间株式会社)负责制造。

1964年,东京大学在生产技术研究所航空技术研究班的基础上成立了日本宇宙与航空科学研究所(ISAS),1981年更名为日本宇航科学研究所。

由于糸川英夫与东京大学生产技术研究所航空技术研究班以及富士财团的历史渊源,日本宇航科学研究所在研究固体火箭的过程中一直与富士财团的日产汽车紧紧捆绑在一起,如今,虽然经过了多次的重组,作为后继者的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和IHI宇宙空间株式会社在固体火箭的研发和生产上仍然是紧密的联盟。

企业牵头的假象

20世纪60年代末期日本开始研制运载火箭。根据1969年7月31日日本与美国签订的一项空间合作协议,日本宇宙开发事业团在1970年10月决定引进美国“雷神德尔塔”号运载火箭技术,以此为基础,日本开发研制了日本最早的卫星运载火箭——N-1运载火箭(N象征nippon)。1976年开始,日本将N-1火箭改进为N-2火箭,提高了运载能力。

1977年2月23日,N-1火箭成功发射了日本的第一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标志着日本掌握了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发射技术,该火箭的第二级是由三菱重工株式会社(属三菱财团)研发的LE-3液体发动机,这也是号称日本军工老大的三菱重工第一次正式涉足日本火箭领域。

从1981年开始,三菱重工和日产汽车株式会社(属富士财团)在N-2型火箭的基础上研制运载能力比N-1约大一倍的H-1型火箭。1986年8月13日,H-1运载火箭首次发射,成功地将3颗卫星送入1500公里的地球圆轨道,这次发射使日本初步掌握了多星发射技术。H-1火箭使用N-2型的零级和第一级,第二级用三菱重工研制的LE-5液氧液氢发动机,第三级使用日产汽车研制的固体发动机。

责任编辑:魅影
来源: 环球财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