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平:不是三峡没用,是手机太给力

热点 2016-07-11 11:49        

微信和微博被洪水话题刷屏了,到处都在调侃“看海”、“在家钓鱼”、“五十年一遇年年遇”……在我的记忆中,似乎手机里从来没有过这么多的水。随着一号台风深入内陆,被波及的范围越来越大,三峡工程这个职业“靶子”又被拎出来吐槽。无数网民抱怨:“三峡为什么挡不住洪水?”“怎么有了三峡,洪水反而越来越大了?”某些人更是愤怒地指责三峡工程“制造”了2016年的洪灾,把湖北、安徽乃至江苏的洪涝都归结于修了三峡大坝。

抛开某些人缺乏地理常识,无法辨别下游内涝和干流破堤的老问题,今年洪灾的影响似乎的确很要命,在媒体上占据的篇幅已经和1998年相当,国家领导人再次站到了长江大堤上,抢占新闻头条。面对网络上铺天盖地的信息,我产生了好奇心:到底这场灾害在气候上是什么概念?影响有多大?和三峡有什么关系?

要准确回答这几个问题,“感觉”靠不住、朋友圈和微博也只能渲染局部的新闻噱头,还是要用事实和数据说话。下面我来尝试给出几个对比数据:

一、天灾还是人祸?

最基本的问题是洪水的来源——如果今年的降水的确不同于一般年份,那显然洪水应该解释为天灾;反过来说,如果今年的气候接近于往年的平均水平,那么洪灾当然是人祸。1998年的洪水原因主要被归结为天灾,原因就在于当年惊人的降水量。

回溯一下年初的新闻报道,可以发现从春天开始,各个部门就在惊呼今年的天气不寻常。强大的厄尔尼诺现象将给今年的汛期带来可怕的考验。很多指标都相当或者超过了1998年。

厄尔尼诺推迟台风生成 -中国天气网

2016-05-23根据历史统计,在厄尔尼诺次年,台风受其影响的表现更为明显,主要特征是较常年生成的时间偏晚、总数偏少、强度略偏弱。中国气象局台风与海洋气象预报中心首席预报员高拴柱表示,常年首个台风生成的平均日期是3月下旬,而在厄尔尼诺次年,日期会明显偏晚,如1983年首个台风生成日期是6月25日,最晚的是1998年,一直到7月9日才生成首个台风,较常年偏晚了3个多月。

一号台风“尼伯特”已生成,专家称台风过少也不是好消息

今年的台风季已经打破一个纪录——2015年12月17日,第27号台风“茉莉”消失,自那以后,西北太平洋上就再没有出现过台风。到今天,“台风空窗期”正好满200天,成为史上最长。原先的前三名分别是1998年的199天、1973年的198天和1982年的197天。

台风过少绝不能算是好消息,因为这往往意味着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异常。正常情况下,每年夏季,副高会按一定节律自南向北移动,从而带动聚集在副高北侧边缘的大片降水云系一步步扫过我国东部地区。但假如副高一直盘踞在南方,它既会压制台风,也会让南方无法摆脱雨带。

徐明说,1998年的长江流域特大洪水就是在这一天气背景下形成的。那年直到9月,台风只出现了4个,不到常年平均的三分之一;全年一共只有14个,是历史上台风最少的一年。

今年长江流域或发生1998年量级大洪水 南京备战防汛

4月11日,2016年全市防办主任会议召开,通报了我市汛期的相关情况。据悉,受历史上最长、最强的一次厄尔尼诺事件影响,今年汛期降雨量偏多,持续时间较长。根据国家防总、长江水利委员会预测,2016年汛期长江流域防汛形势不容乐观,发生1998年量级大洪水可能性很大,南京要未雨绸缪做好防大汛、抢大险、抗大灾的准备,确保城市平安度汛,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主汛期 多条江河水位超1998年

5月31日8时至6月2日13时,西南东部、黄淮南部、江淮、江南北部和东部及湖北、陕西南部等地出现较强降雨,部分河流水位超警。从6月1日开始,我国大部分地区正式进入主汛期,目前多条江河水位已经超过1998年同期水位。各地的防汛行动进入到战时状态。

今年以来降水量仅次于1998年

与1998年一样,今年同是厄尔尼诺次年,我国的气候背景和气候条件与1998年有许多类似之处,所以,今年的雨情和汛情与1998年有一定可比性。

国家气候中心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室首席专家叶殿秀表示,研究表明,厄尔尼诺事件对我国气候将产生明显影响;与1998年相似,今年长江流域降水明显偏多也是受超强厄尔尼诺事件影响的结果。1998年6月至8月,长江流域发生了继1954年之后又一次全流域性大洪水,嫩江、松花江发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少有的重涝年份。

今年入汛以来,长江流域平均降水量和平均暴雨日数均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松花江流域降水量为历史同期第二多,辽河流域平均降水量为历史同期第五多,而且以上两个流域的平均暴雨日数均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二多。不过与1998年不同的是,今年雨带位置南北摆动大,暴雨过程比1998年偏多6次,但最长持续时间不如1998年。

这些4-5月的报道和最近的降雨统计说明,“汛情比1998年严峻”绝不是洪水发生后编造的借口,而是在几个月前就已经被预测的警告。作为超强厄尔尼诺的次年,中国的确要迎战一个将被记入历史的雨季。

二、最终破坏力有多大?

第二个问题是洪灾到底对普通人造成了什么样的威胁?是不是比历史上同样级别的降水更严重?如果仅从朋友圈来了解事实,那么似乎一半中国人都泡在水里发微信。但我们还是要靠数据来说话:

最直观的数据就是洪水死亡人数。我查阅了历年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和民政部的工作总结,把25年来的洪涝死亡数据做了个简单表格:

点击查看大图

这张表格很粗糙,许多年份的死亡人数可能未包括失踪人数。不过从有统计的年份来看,失踪数量一般是死亡数量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即便把最后几年的数字都加上三分之一,总的趋势也非常明显——死亡数字在迅速下降,从每年数千缩减为数百人(2010年数据计入了舟曲等地的泥石流死亡)。这显然是一个了不得的进步。今年的数据呢?

洪水袭26省份1192县 186人因灾死亡

据国家防总消息,截至昨日(2016年7月3日),全国已有26省(区、市)1192县遭受洪涝灾害,受灾人口3282万人,因灾死亡186人、失踪45人,倒塌房屋5.6万间,直接经济损失约506亿元。

这和2015年上半年相比,的确上升了很多。

全国今年洪涝受灾人口超2000万 因灾死亡99人

2015年06月26日 记者从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获悉,今年以来全国共有21省(区、市)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生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截至26日,全国洪涝受灾人口2043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695千公顷,因灾死亡99人、失踪20人。

总的来说,死亡人数比2015年翻了一番,今年的灾情不一般。如果这个趋势持续下去,恐怕全年死亡人数要在700左右。但无论如何,死于洪涝灾害的人数不太可能超过1000人——在2008年之前,从未有任何风调雨顺的年头淹死人少于一千,1996和1998年更是多达四五千。从灾害的最终威胁来说,应该承认水利设施和救灾措施还是比较给力的。

三、三峡发挥了什么作用?

第三个问题要分析一下三峡工程的功过。不过国家防总的数据太粗糙了,很难从中分析出长江中下游洪水的伤亡。但我们可以尝试复习一下1994年三峡开工以来的全国伤亡数据

点击查看大图

从这个数据来看,如果剥离其他流域洪水伤亡(显然不关三峡的事)和三峡上游流域的伤亡(舟曲泥石流在三峡上游几千公里的白龙江),总的来说,三峡工程的进展和死亡人数的下降同步,尤其是三峡两次提高蓄水位都在死亡人数下跌阶梯附近。考虑到20年来总人口增加了1/6(2亿),长江干流中下游两侧的城市人口差不多翻了一番,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洪灾对中国人的影响下降幅度比这张表反映的还要大。或许我还不能具体数出三峡救了多少人,但至少不能对着数据说三峡把问题搞的越来越严重。

四、谁制造了错觉?

尽管前面有事实有数据,但洪水新闻占据了朋友圈也是事实。为什么上次大洪水没有这样的声势呢?

因为那时候没有智能手机啊!

上次长江流域大洪水是2010年。那一年中国有舟曲泥石流,全世界也是一个灾害多发年:

数据显示2010年死于自然灾害者20年来最多

2010年是近20年来因自然灾害死亡人数最多的年份之一。

灾害流行病学研究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2010年共发生自然灾害373起,造成的经济损失为1100亿美元,受灾人数2亿多人,因灾死亡人数达到了29.68万人,其中死亡人数最多的一场灾难为海地大地震,共造成超过22万人死亡。

研究中心还指出,2010年共出现了182起洪水灾害,所造成的受灾人数也比往年增加了近一倍,而这一趋势也延续至了2011年,澳大利亚、巴西、斯里兰卡等地最近都遭到了洪水袭击。

但是,2010年的时候,大多数人的手机功能还仅限于打电话,2008年下半年发售的iPhone 3G在中国是绝对的奢侈品。实际上,2009年中国才发放了第一批3g牌照。即便你是一个引领潮流的潮人,买了最新的智能机和3g服务,用手机拍照上传也是昂贵而低效的传播行为——自媒体网站还处于婴儿期。2009年下半年,新浪微博内测,2010年10月,微信开发团队第一次开会,2011年1月微信才发布试用版。这意味着对于网络自媒体来说,2010年的洪水就像大禹治水那样遥远,至于1998年的大洪水,和砸死恐龙的小行星一样处于史前时代。这2016年的洪水对网民的威胁虽然远小于当年,但对于习惯于睡前刷手机了解世界的中国人来说,这是“史上”第一次洪水,当然会有“史无前例”的网络影响。

然而,细想一下,那么多网民悠闲地坐在窗前拍楼下的一片汪洋,抱怨三峡工程的“错误”,恰恰说明他们觉得洪水没什么实质性威胁。而即时的洪水现场照片不断刷屏,反而证实了网络基站畅通,大多数基础设施未受破坏。这些多视角的照片和即时传递的灾区照片当然比过去的报纸头条更有冲击力,更能渲染洪水的威胁,让网民觉得这个国家在天灾人祸之下遭到了惊人的破坏,但如果要对洪水的实际影响做有效评估,最好用二战时期的老段子来衡量一下自己接收到的信息:

1943年,美国空军向美国统计学家亚伯拉罕•沃尔德(Abraham Wald)寻求加固飞机的建议。飞机只能搭载有限重量的护甲,当时已有的建议是将护甲装在机翼、机身中央和尾部。为何选择这些部位?因为完成任务返航的那些轰炸机在这些部位布满了弹孔。

沃尔德解释称,这样做是错误的。空军之所以见到完成任务返航的那些轰炸机在这些部位布满弹孔,是因为当飞机被击中机翼、尾部或机身中央时,它仍然能返航。沃尔德当时问道,那些被击中其他部位的飞机哪里去了?它们始终没有返航。瓦尔德的建议是,将护甲装在返航的飞机毫无损伤的那些部位。

参照这个老段子。如果你认为三峡工程增加了网络上对洪水的抱怨(进而认为洪水比往年更严重),首先要考虑是不是因为三峡工程保住了下游干流大堤的安全。

责任编辑:翟帅
来源: 观察者网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