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本”到“三本”的落差谁来填平?

教育 2016-12-08 10:24        

杜娜是云南昆明安宁市一所中学的学生,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今年高考拿了598分,由于父母户口不在云南,也没有在当地缴纳社保金,尽管比“一本”录取分数线高出70多分,她只能选择填报“三本”或专科院校。杜娜无奈地说:“我希望以后的政策更加人性化”。

在中国,孩子高考不仅是学生自己的事,还是一家人的希望所在。如今,一个普通家庭辛苦奋斗近20年,就为了娃能考个好学校,有个用知识改变命运的好机会,而他们却只能接受这样的无奈现实,“希望以后的政策更人性化”的呼吁格外令人揪心。

然而,难道是政策规定错了吗?按照该省教育厅一位工作人员的说法,昆明是人口净流入地,原本为防止“高考移民”,户口不在云南的,是无法参加当地高考的;今年,考虑到很多家长在当地已工作多年,政策上才有所松动,出台了“父母户口即使不在云南,但只要缴纳足够的社保金,考生仍可以在当地高考并参加所有高等学校录取”的《实施意见》,而且《实施意见》是经过公开论证的。如果对这名考生特殊照顾了,对其他考生就不公平。言外之意,如果考生自己的条件不符合《实施意见》,又能怪谁呢?

一边是为防止高考移民而设置的政策规定;另一边是明明远超“一本”的分数,竟然仅仅因为父母的户口和社保金,却只能屈就“三本”的现实,这恐怕不只是一个“误伤”就能解释清楚的。

任何规定,无论当初的愿望多么美好,一旦结果与现实落差巨大,都不能不反思其合理性。近年来,为防止“高考移民”,有不少一线二线城市在非本市户籍升学考试上设置了门槛。这些门槛中,有些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但有些即使经过“公证”,也难免饱受质疑。

以云南这次拿“父母社保金挂钩高考”为例,按理来说,防止“高考移民”,其实只需查看学生的学籍即可,只要是高中学籍一直在本地,连续在本地学校就读,就可以排除“高考移民”问题,不必大费周章让考生升学因父母的户口和社保而受连累。更何况,让这些与学业水平并无相关性的“要素”与“一本”“二本”院校挂钩,而放开“三本”和“专科校”,看似为考生打开了一扇门,实际也暴露了对“三本”“专科”院校的某种歧视,不也是对这类院校公平招生权的侵害吗?说到底,任何政策的规定,不能因为对一方公平的守护,而损害其他各方的公平,尤其是当被损害的一方还是弱势群体时,就更难免授人于口实了。

马克吐温曾经说:“我评断一个人的品格,不看他如何对待比他地位高的人,我看他如何对待比他地位低的人。”那么,评断一个社会的品格呢?眼下,小女孩的呼吁,实在是代表了许多有着同样困境的学子们的内心呼唤,这不正是在考问这些政策规定,究竟该如何填平现实的落差?怎样让那些无法拼爹、拼背景的弱势人群,通过自我奋斗对这个社会拥有信心、充满希望?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