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一飞:做好投资者适当性管理 优化资金合理配置

金融 2016-12-05 09:35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如何完善金融市场体系,使其发挥良好作用,人民银行副行长范一飞在日前召开的第七届财新峰会上指出,从宏观角度应当做好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引导社会资金合理配置。

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的必要性

目前来看,尽管国内金融市场深化发展,但仍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特别是股本融资不足,体现出我国金融体系发展的不平衡。范一飞指出,究其深层原因,主要是社会资金配置出现问题,即投资端和融资端出现了错配。

他强调,要从源头上解决上述问题,投资者适当性管理是一个重要突破口。在健全消费者保护机制的基础上,根据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引导资金配置于不同资产——风险偏好低的资金,配置于固定收益类资产;风险偏好高的资金,配置于股权类资金,从而使社会资金得到最优配置,这是促进金融深化,提高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举措。

范一飞指出,当前,社会资金错配导致了三个主要问题:“资产荒”和“资金荒”的矛盾局面;企业杠杆率高企,债务风险加大;风险承受能力较弱的投资者存在刚性兑付的预期,助长盲目投资,整体风险上升。

导致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既有银行体系相对庞大、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不足、无法提供多元化股权投资产品等阶段性问题,也包括相应的金融统计、监管尚不到位、社会金融知识匮乏等因素,本质上还是源于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缺失,没有将合适的资金配置于合适的资产。

借鉴成熟市场经验  建立适当性管理规则

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如何强化?范一飞表示,不同风险的资金对应不同风险的资产,美国、欧盟等主要金融市场都建立了针对客户的适当性管理规则,针对金融机构的推介和销售行为,要求金融机构提供符合投资者最大利益的金融产品和金融策略。

具体来看,第一,要对投资者进行合理分类。范一飞表示,在市场发育程度良好,监管较为成熟的市场,通常在划分一般投资者和专业投资者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投资者的分类标准。

第二,要明确金融机构是第一责任人。金融机构应该充分了解金融产品风险和金融客户风险特征,且在推介过程中充分告知投资者相关信息。金融机构应当根据收集到的投资者财务状况、风险承受能力、投资者阅历和经验进行分析,就特定产品和服务是否适合投资者进行合理判断,并将投资者利益放在首位,减少利益冲突。

第三,要对不同投资者进行差异化保护。范一飞举例,美国证监会认为私募投资者的合格投资人财力雄厚,足以承担证券投资风险,不需要联邦法律提供专门的登记注册和信息披露保护;而欧盟要求金融机构针对不同客户履行不同信息披露和保护标准,其中,零售客户必须受到最高程度的保护,银行、保险公司、养老基金等作为合格对手方则不需要进行投资者保护。香港证监会规定,在建议和招徕方面,应确保所作出的行为和建议适合客户。如果客户是专业投资者,金融机构可免于遵守这些规定。

范一飞指出,正确实行投资者适当性管理,不仅使投资者利益得到保护,也会让全社会债券融资和股权投资区域均衡。

三方面推动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工作

针对下一步强化国内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工作,范一飞表示,首先,要建立全国统一的投资者适当性分类标准,这是引导社会资金合理配置的基础。他表示:“当前,不同金融机构都在从事资产业务,但对投资者的分类标准差异很大,无助于纠正资金错配。”基于这种现状,他建议构建全国统一的投资者适当性最低标准,并按照金融产品的风险等级设置不同金融产品的投资者门槛,在此基础上,允许各类金融机构根据自身提供的金融产品的风险属性和特点,进一步对投资者进行细化和分类。

其次,要重点加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形成有利于社会资金合理配置的市场条件。范一飞指出,实体经济的多层次和多元化,决定了资本市场需要多层次。从融资需求看,中国企业数量大、行业分类多、发展阶段各不相同,企业融资需求形成多个不同层次。另外,投资者在风险偏好、投资期限、回报率、产品本身的复杂程度等方面都有不同的投资偏好组合需求。因此,为服务实体经济不同的投融资需求,客观上需要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从发展方式、交易机制、区域范围、投资者等方面来衡量。

最后,针对金融机构综合经营,要建立穿透式的综合统计体系,这是防范资金错配风险的必要保障。范一飞谈到,实践中,中国已经形成了金融机构跨业投资、资产管理业务、金融控股公司为基础的综合经营格局,但相应的综合统计体系尚未建立,分散分割的行业统计无法完整准确地反映社会资金配置的全貌。为此,需要建立穿透式、综合性的统计体系,透过多层嵌套的理财产品,穿透识别其特性。这样有助于推动理财产品开放和净值化,回归“代客理财”本源,引导投资者按照自己的风险水平适度投资,从而有序打破刚性兑付。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