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观察
银幕重新亮起时
7月20日,上海天山电影院,《第一次的离别》首映礼现场。肖副球/摄
“离别”178天,观众终于和电影院再一次重逢。
----------------------
7月20日是全国低风险地区影院复工首日,这天零点时分,全国已有4场电影开始放映,一场在杭州,放映《第一次的离别》,还有3场在南宁,放映《误杀》《璀璨薪火》和《第一次的离别》。
“离别”178天,观众终于和电影院再一次重逢,大银幕再一次亮起。
今年春节院线停工后,第一部登陆影院的电影是《第一次的离别》。
全国影院复工第一张电影票售出,时间点是7月17日的17:40,成都一家影院的《哪吒之魔童降世》。
自从7月16日国家电影局下发通知,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有序推进电影院恢复开放的通知后,网络上的影迷们就如同进入一场奔向幸福的“倒计时”。更确切地说,是狂奔。
空白的等待多难熬,临近“倒计时”的心情就会多特别。
春节前疫情刚出现之时,我的一位在地方影院工作的朋友,在朋友圈里发采购消毒设备的照片,“请大家放心观影”,结果没多久影院就关门了。这中间,也燃过几次希望的火苗,然后很快熄灭,但他也坚持没换工作。
这一次,总算盼到了“注意,这不是演习”的一天。我去看他的朋友圈,没有我想象中情绪高亢的兴高采烈,而是透着欣慰,平静而郑重地说了一句:开门在即,消毒清洁完成。
或许因为和大银幕分开的时光是前所未有的漫长,甚至在得知重逢消息时,很多人内心还有一丝不真实的感觉。
《第一次的离别》出品人、总发行人吴飞跃说,从收到复工消息到最终决定7月20日上映,这中间用了30分钟。在这30分钟里,他们跟整个产业链上相关的各个环节,从DCP的制作、拷贝复制、快递,再到中数的发行通知都确认了一遍。
谁也没想到复业这一天能这么快到来。所以连那张刷爆朋友圈的、加了定档日期的《第一次的离别》海报,都是片方临时抓住在外的设计师赶回来改的。
“我们完全来不及重新设计。这一切发生得非常匆忙,但这是我们整个团队都共同期盼的那一刻,它来了,它非常突然地来了,那我们就用最大的热情接住它。”吴飞跃说。
“我记得复联4首映那晚,整个电影院里上演一场狂欢。”“我想陪你去看,去电影院里看,急先锋姜子牙和花木兰,紧急救援热血合唱团,拆弹专家2还有夺冠……”在影院复工前夕,一首名为《我想陪你看电影》的神曲在网上爆红。
这首歌听起来旋律特别“上头”,歌曲主要讲述了过去这半年只能上网看电影的艰难日子,搞笑中透着心酸和无奈。在家里对着小屏幕,看似什么资源都有,但观影体验很糟糕,很受周围人和杂事干扰,所以恍然大悟——踏踏实实坐在放映厅里,和一群陌生而同道的小伙伴在一起看电影,是那般纯粹和珍贵。
因为这一场疫情,暂别了一些往昔看似平淡细微的习惯,被忽视的生活“意义感”,反而因此清晰地凸显出来。
原来我们都很想念,下了班之后抽出可怜巴巴的一点空闲,急吼吼买一张电影票掐着点冲进影厅;散场后还依依不舍地站在灯火阑珊的街头,和同伴讨论剧情,晒一张票根,加入豆瓣评分大军……
我们都没曾注意到,“在场”和“相聚”的感觉,会和一场电影的质感混合在一起。遇见好片子,全场一群人共同大笑大哭地看完,黑暗中若干个素昧平生的身影,都踩在同一条忽而沸腾忽而凝固的心路曲线上。等到出字幕、灯亮起,你们站起身,彼此会心一笑,重新步入各自真实的生活轨道里。
7月20日这一天早晨,一些城市的影院如约开放,还有一些仍在等待,相信回归之时不远。
我看到,一大早朋友圈里就呈现出热闹非凡的景象。早上8点钟,第二十三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启售票,仅仅一小时就售出128042张电影票,好多朋友晒着显示满员的一片红的座位表,叹息没抢到票。
到了10点钟,电影频道“加油!中国电影”直播电影复工复产现场。可以看到多地影院里,已经贴上了崭新的电影海报,穿着“开门”字样T恤的工作人员已守候在柜台后,但出于防疫要求,爆米花机是空的;放映厅内,穿防护服的工作人员给座位区消毒,给不能坐的座位贴上胶带。
在宁波一家已恢复放映的电影院里,所有观众戴着口罩,相隔两个座位,每个人还收到影院送的一朵向日葵。
疫情防控为重,影院恢复营业之际,片方和院线也应分清主次,不要追求票房,当下防护和安全才是第一考虑的关键。
经历疫情,让我们更珍惜电影院的美好,更懂得电影之于精神生活的温暖——这是优质文化产品散发的闪耀魅力,这也是一座美好城市送给你的温情,抚慰每一个平凡、努力的个体,照亮在茫茫人海里有相似灵魂的群体。
大银幕重新亮起时,我们影院见。
沈杰群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