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昨日中午宣布将在部分城市恢复已经被下架一年多的顺风车服务。11 月 20 日,哈尔滨、太原、石家庄、常州;11 月 29 日,沈阳、北京、南通。消息公布后很快成了舆论热点,但大概不是滴滴想要的效果。现在滴滴应用里已经可以看到顺风车选项,还不能叫车,打开是恢复试运营的详细说明,解释了一系列安全功能,基本是 7 月就宣布过的几个方向:
保证只是因为顺路才接单。拿掉附近订单功能,车主只能接与自己预设路线匹配的订单;车主只能在几个有限的常用地点之间接顺路单;乘客隐私信息,如头像、性别、昵称、长文评价全部拿掉。
验证身份。视频人脸识别验证车主和乘客身份;上车时将信息发给车主和乘客,再度确认对方身份。
追踪行程。全程监控车主手机位置信息,系统识别异常停留、偏离行程后联系紧急联系人或警方。
但所有这些改进都没有这句话受到的关注多,“试运营期间,首先提供 5:00-23:00(女性 5:00-20:00)、市内中短途(50 公里以内)的顺风车平台服务”。
等于说,滴滴不认为各种安全措施、110 联网可以做到足够安全,于是拒绝为相对容易受害的人群提供服务。只要没有潜在受害者存在,潜在的刑事犯罪侵害者就可以继续为其他人提供服务。
即便在整改前,网约车也是比拦出租车、黑车、下公交走夜路更安全的选择。高法统计数据称网约车司机案发率只有出租车的 1/12。只是出租车公司分散于全国,形象模糊,且技术有限;而滴滴是个明确的目标,且产品确实有诡异的设计。
最终外界对滴滴产生了一种不太理性的恐慌。面对恐慌,滴滴论证一年多,CEO、总裁亲自介入,再加上政府部门进驻整改,最后到了另一个极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