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男女的情感体验:从“冬天里的一把火”到“跟着感觉走”

情感 2019-03-27 10:26        

1986 年,中国呈现出积极的开放姿态。随着改革步子的不断迈大,外来文化大量涌进,不仅冲击着国人的视域,也撞击着青年人的心灵。80 年代中后期,中国青年掀起一股学习现代西方哲学的思潮热。萨特、海德格尔、尼采、叔本华等人的著作成为年青人和大学生的案头书。在这股文化热潮的推动下,青年们对人的存在价值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他们反对传统文化对人们个性的约束,主张个性解放,以自我个性的完全展现来实现新的生活方式。这一时期,在青年人中最广为传唱的歌曲是《冬天里的一把火》。它以其强烈的打击乐和切分音节奏迎合了青年们跃跃欲试的激动情绪,道出了青年们似火一般狂热追求情感体验的迫切心声。不仅在思想意识上渴求情感体验,他们还极为注重行动实践中的个人感受,希望心理愿望与生理需求两者的同步实现,以达到激情四射的爆发以及淋漓尽致的宣泄。1990 年“十年来当代中国青年价值取向演变”针对青年的婚恋和性价值观的调查,结果表明:当代青年对婚前性行为表示“可以理解”的所占百分比最高,如果加上对婚前性行为持完全肯定态度,即认为“正常行为,无可指责的”,百分比高达39%,而认为“不应当”和“道德堕落”的,合计为34%。这一数据显示,青年人的自我意识增强了,对婚前性行为表示出肯定和宽容。随着性观念的慢慢解禁,青年人婚前性行为也逐渐增多。

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国人的价值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往的政治价值观慢慢消解,经济价值观慢慢成为主导。经济成为各项工作的中心和重心,金钱成为人们热衷追求的东西。在一段时间里,金钱充斥和支配着每个人的行为。青年们对爱情的理解开始贴上了物质和金钱的标签。女青年在择偶时对男性的要求从纯自然属性、纯个人化的东西,如身高、体重、雄性能力等调整为更多的社会属性,如个人的社会地位、财产、海外发展前途等。对于正值创业的男青年而言,面对着女性择偶时对金钱的欲望和渴盼,他们开始感到生存的压力。曾经以“即使我一无所有,你还是要跟我走”的男儿气概来感染女性,希望用狂吼“一无所有”换取女性的怜悯和青睐,可结果依然如故。因为物质与金钱的稀缺无法满足女性物质的情感取向,她们依然按照自己的物质价值目标去选择爱情。男青年需要面对的依然是残酷的社会竞争,需要做的就是改变目前生活的窘迫。当他们知道以一个勇者与斗士的男性姿态无法填补现实物质生活的匮乏,无法抗争社会的潮流的时候,他们对于爱情的追求和选择不再有当初的激情奔放、急流勇进的劲头,他们选择的是对世俗的妥协,麻木而随意的放纵。情感的体验就是跟着感觉走,走一步是一步,感觉还在就一路走下去。对于女青年而言,她们也不知道自己所依仗的“金钱”能带来多久的快乐,现在可以做的就是对当下的物质生活享受。

在这种心态下,苏芮的一首《跟着感觉走》在青年中“一呼百应”。跟着感觉走了一段路后,是与非的标准模糊了。原来很多行为如拉手、拥抱、接吻作为确认的依据,现在爱与不爱好像已没有标准的答案了。恋爱像一场时尚潮流,重要的是要找到感觉,标准随时都可以发生变化。只不过这时的恋爱时尚没有90 年代后期潮起潮落,那么迅疾。调查结果显示:青年追求情感的满足,只重视现时幸福而不在乎能否“白头偕老”。问及“如果不能十全十美,您愿选择下列哪类恋人?”选择“只要感情深厚,但不一定能白头偕老”的有51%,选择“感情不十分深厚但可托付终身”的有35.6%,“不婚不嫁”的有13.4%。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