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7月,电影重隐喻,电视剧说是非

随谈 2018-08-01 11:12        

​​关于《邪不压正》《阿拉姜色》,以及当下的电视剧播出环境,我有话说。

(1)


一早起来看各路高手关于《邪不压正》的批评作业。

有索隐派,被杀美国人的历史出处,屋顶上裁缝的原型人物,云云。

有布道派,这些是你们看得懂的,这些是你们看不懂的,来,看黑板!

也有大字报型的,你骄傲自大,目无尘下,你挑衅观众,偶像黄昏。

一直看到眼睛发花。我还是忠于我自己最初那点儿感受吧:一路风驰电掣,兔起鹘落,饶舌磨烦,打镲逗乐,一年下来没几部电影能带来这种愉悦。

形而上的部分,你们不说我昏昏,你们说了我也只有一个象声词:不通不通。我越来越觉得,姜文电影和他的专访风格一致:只管破,不管立。只管怀疑,不管求证。只管反问,不管答问。

看他的电影需要换一种心态:烟花五彩斑斓,直冲云天就好了,不一定要拼成四个大字“国泰民安”。我不要了。

(2)

面对姜文电影,现成的理论怕是无所依凭而用不上的,影评比的是评家脑补的功夫和强做解人的本事。你的理论体系强大,怎么都能套进去。你的生活积累丰富,怎么都能把碎片拼成完整故事。

电影资料保存有一项技术:拷贝修复,代表性的成果是邵氏老片的重装上阵。姜文一出,影评也成了故事修补术,明明没说到,偏偏说就要。为了醋包饺子也还是有饺子,影评别搞成全是醋,纯粹醋,那就不好看了。

(3)

《阿拉姜色》非常好,片名的意思是“让我们一起来喝酒”,来自祝酒歌。也是两点感想:

1,汉人在红尘中纠缠日久,已不可能直见本心,所以涉及到精神信仰的问题,往往得去藏区解决,前有张杨的《冈仁波齐》,后有松太加的这部电影。解决是不可能解决的,能内省一会儿也好。

2,其实是情感叙事,剧本极简也极妙。《我不是药神》可算是复杂叙事的典范,这部算是简约叙事的代表。每一句关键台词都神兵天降,以一当百。

今年夏天有了《动物世界》这般90后抒怀之作,也有了《药神》这般对人心的悬壶济世之作,再加上这部在天命和人事之间的奋力爬剔之作,几近圆满。

(4)

好莱坞片商有一个优良传统:搞试片会。我觉得中国电视剧也必须补上这一环。

在后期制作阶段,找一些一丝不苟的普通观众,和一些六亲不认的专业观众,看前三集。原本前三集是给购片人看的,现在这个环节已不决定成交与否。然而,前三集却越来越决定着一部剧的所谓口碑和评分。

前三集里有雷人的情节,有尴尬的情感,有赶客的表演,足以让一部剧恶评如潮,分数低垂。而且后头使多少劲都追不回来。现在的播出环境就是这么凶险,带节奏的人就是这么决绝。

试片会可以有效排雷,至少可以将明显惹人不爽的部分处理掉。试片会无须多看剧集,它肯定无法整体上提升剧的品质。所谓临阵磨枪,不快也光,试片会能以最小的局部修补,为全剧迎来一个被公平对待的机会。

观众肯定是懒到抽筋的,打分肯定是简单粗暴的,但除了吐槽它,也要适应它,麻痹它,对付它,搞定它。当然,我不是谈论水军。操纵收视和分数的人,不值得我谈论。

(5)

日前在梨视频聊天,说了些关于粉丝文化的犀利的话。我说98%的粉丝不懂创作,还老是指挥创作者。我说看剧是审美行为,偏要搞成让爱豆得利的功利活动,太low。网站把刺激的话集中剪一短视频放了出来,就捅了马蜂窝。

做着一份评说别人的职业,我自然也不怕别人评说。但看了粉丝们回击的长枪短刀,思维就是对砍撕扯,用语全是陈词滥调,我是又鄙视,又同情。在长期的应援和骂战生涯中,他们已经失去了起码的审美能力和书写能力。


【文/五指山】​​​​

发表评论